浙江工商大学学子探寻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之路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传承的生动见证,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提升保护传承水平,助力非遗保护促进地方经济发展。7月17日至7月23日,浙江工商大学学生工作部下设的学生发展中心“青葵向阳”实践团深入浙江省杭州市各地区,开展为期7天的“非遗助力乡村振兴”主题实践,走访调研土布纺织、宋代点茶、余杭纸伞、王星记扇等六项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
图为实践团与土布纺织省级非遗传承人郑芬兰老师合影。王予露供图
【多维助力,固非遗传承之基】
唯有匠心最动人心,对于年轻一代,非遗不应只是冰冷的文字理论,也不应是远离生活的艺术,“青葵向阳”实践团从身边搜寻非遗踪影,走进本校浙江工商大学劳动教育基地探访面塑非遗传承人高犇老师。经过一系列动作——揉、搓、挑、捏,诙谐有趣的“兔儿爷”在高老师灵巧的手法下诞生,神态之活令人惊叹。非遗艺术作品也从不是唯手熟尔,更是高老师所言“做雕塑是自我内心的表达”,在栩栩如生作品的背后更是传承人数以万计的操练与不懈创新。高老师长久致力于以面塑为媒介,依托校园活动、短视频等平台,努力让更多年轻人了解面塑文化这一非遗珍宝。
图为实践团在面塑非遗传承人高犇老师指导下制作“兔儿爷”。王予露供图
【传承创新,扬非遗文化之韵】
每一次伞面的开合,都是传统与现代的交织,都是匠心与智慧的碰撞。“青葵向阳”实践团跟随省级传承人房金泉老师在制伞骨与穿花线中,体验手工纸伞独有的雅与韵。品味传承人们用热爱战胜万难,用匠心坚持传承,克服学艺时的艰辛、面对工业浪潮冲击下纸伞传承的风雨飘渺,不断用心创造出“各种品种”“老老少少都喜欢”的余杭纸伞,房老师表示希望年轻一代能够传承并发展这一项技艺,让我们的技艺能够历久弥新。
图为实践团在余杭纸伞省级非遗传承人房金泉老师指导下制作伞骨。王予露供图
【融创传承,拓非遗振兴之路】
“青葵向阳”实践团走进汇聚了世界传梭的传梭博物馆,探访省级土布纺织技艺非遗传承人郑芬兰老师。亲手体验后方知技艺之难,难在穿梭经纬线的复杂,难在一人一梭度过漫长岁月。苦难对匠人却是良药,郑芬兰老师坚守寻梭之旅、土布纺织之旅二十余年,不断创新,通过“建立这个博物馆,搭建一个平台”为群众提供一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途径,结合多年创新经验向实践团提出“把非遗产品变成一种新的生活必需品”这是未来要去做的方向。同样以创新著称的是位于杭州市余杭区径山之巅的“宴茶·径山筑”——浙江省首批省级非遗茶空间。省级非遗传承人周方林老师和女儿周颖依托历史悠久的径山茶文化,结合时代潮流创建特色品牌、体验基地,致力于用茶产业助力乡村振兴,靠着勤劳与创新不断摸索着走出了一条文化振兴路。
图为实践团在土布纺织省级非遗传承人郑芬兰老师指导下纺织土布。王予露供图
图为实践团在非遗传承人周颖老师指导下点茶。王予露供图
【以小我之力,助非遗之梦】
循非遗匠心之道,筑乡村振兴之梦。本次实践中“青葵向阳”实践团以非遗为媒,以乡村振兴为魂,踏足浙江非遗沃土,穿梭于浙江的文化长廊,学习非遗匠人们用热爱克服万难,用匠心传承非遗的精神。致力于促进当地非遗保护传承、助力乡村振兴提质增效。7天实践中,实践团于杭州市各地区内累计发放回收“关于杭州市非遗文化发展现状的调查”主题问卷近千份,切实深入一线了解当地实际。实践团队自制非遗传承文化系列推文及视频受到数十万关注度,让更多社会群体从中了解非遗文化,鼓励更多人加入到非遗文化传承及保护的队伍中,助力营造全社会保护非遗的热烈氛围。
此次实践,不仅是对非遗文化的全面学习,更是青年力量助力乡村振兴的有力实践。在新时代的浪潮中,“青葵向阳”实践团将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致力于让非遗文化成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通过挖掘非遗资源、宣传特色文化来激活乡村经济活力,探索出一条以非遗文化振兴带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可靠新路径,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生,为乡村振兴与富强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让非遗“护”得好、“活”起来、“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