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践背景与目的
天津是一座充满历史底蕴和现代活力的城市。2024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天津视察时指出,要在文化传承发展上善作善成。
据统计,我国现有约2780万听障人士,占全国残疾人的30%以上,居5类残疾之首。随着社会进步发展,听障人士的精神文化需求愈加强烈,特别反映在提升日常游览体验感上。目前,天津市绝大多数景区缺乏手语导览服务,不能满足听障人士日益增长的游览需求。
听障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参与者和建设者,希望通过积极参与社会互动,克服听力障碍,讲好天津故事,扬天津之风,传天津之声。由此,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开展了“从‘指尖’到‘心间’:指尖上的天津文化地图”主题社会实践。希望可以更广泛地提升听障人士文化游览体验,助力天津无障碍环境建设,优化天津文旅形象。
二、实践亮点成效
以优化听障人士游览效果为目标,打造天津手语导览“名片”
听障大学生以冯骥才《热爱我求学的城市•天津文化地图》为蓝本,为天津市知名的公共场所和文化景点拍摄录制手语导览视频,优化听障人士游览体验,听障大学生每周录制完成1期手语导览视频,在视频号发布。视频受众覆盖听障大学生、天津聋校学生及广大听障人士和健听人士,受到一致好评。目前,已录制完成手语导览视频10期,视频号总播放量达10万+,助力了天津市无障碍环境建设,很大程度上优化了天津文旅形象,积极打造天津手语导览“名片”。
以营造浓厚文旅氛围为目标,发挥专业特长开展文创设计
听障大学生结合专业学习,为天津市知名的公共场所和文化景点设计周边文创产品,每周推出1套文创产品设计稿,在微信公众号推出,在实践中传承和发展文化,同时,这种能与社会接轨的实践方式激发了广大听障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营造了浓厚的文旅氛围。
听障大学生部分文创设计
科技赋能成长,开发符合听障人士特点的手语导览系统,增强游览交互感。
听障大学生演示手语翻译机器人
为天津市相关公共场所和文化景点提供现场手语导览服务,提升听障大学生的社会参与感、获得感。
志愿者在平津战役纪念馆进行手语导览志愿服务
三、实践实施与资源整合
学院定期开展相关技能培训与针对性辅导。听障大学生每周录制完成1期手语导览视频,在视频号发布;每周推出1套文创产品设计稿,在微信公众号推出;依托学校科研平台,逐步开发符合听障人士特点的手语导览系统;定期赴文化场馆开展现场手语导览服务;定期召开项目阶段性总结会,优化调整实施计划。学院积极对接相关文化场所、天津聋协、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及社会各界人才、科技、文化资源,为项目开展提可靠实保障。
冯骥才先生与听障大学生进行手语互动
四、实践成效与影响
目前,已录制完成手语导览视频10期,收获众多好评,视频号总播放量达10万+,积极打造天津手语导览“名片”;推出近50件文创设计,助力营造浓厚的城市文化氛围。近两年,学院先后在平津战役纪念馆、周邓纪念馆、五大道文化旅游区、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建立实践基地,听障大学生克服语言和听力障碍,赴相关场所开展实践活动75次,参与者近600人次,实践总时长达2500余小时,社会参与性和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人民日报》、《天津日报》、津云、《天津教育报》等媒体报道了实践情况,收到良好社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