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8号,来自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的绿色驼铃团队一路向北,跨越2600公里,历时40小时前往阿拉善左旗与额济纳旗,奔赴一场十年之约。
绿色驼铃团队不忘初心,年年赴沙海,以行动缅怀,以实干传承。团队成员扎根荒漠,百余场志愿活动,以行动触及5000余名志愿者。正是一个“沙漠变绿洲”的执着理想,让绿色驼铃团队坚守了十年。在今年,新一批“小驼铃”们接过守护文明绿洲的接力棒,兵分两路,展开了一段意义非凡的学习和实践之旅。
在阿拉善SEE基金会乌兰布和生态教育示范基地老师的专业引导下,阿拉善左旗分队的成员们系统学习了防沙治沙的相关知识。他们了解到,沙漠生态的保护不仅关乎当地环境的稳定,更是全球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地考察,他们对草方格固沙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左旗分队的成员们在沙漠中亲手铺设草方格,体验了固沙的艰辛与成就。一次次弯腰、一次次插草,他们的动作从生疏到熟练。同时,他们也亲手种下希望的梭梭树苗,细心地挖坑、浇水,期待着这些小生命能够茁壮成长,成为沙漠中的新绿。
图为阿拉善左旗分队成员在扎草方格。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福致 周舟 供图
在白天,他们外出采集想要留住的绿意,梭梭、沙木蓼、紫穗槐……尽收囊中。接着开始制作植物标本,塑形、裹沙、插条,一次又一次地记录下沙漠中一种又一种植物,制作标本的过程并不容易,但想到能将这一抹绿意永远留住,成员们就格外有动力。到了夜晚,他们在基地中搭建帐篷,围坐在篝火旁,分享着一天的体验和感悟。他们畅聊着无边无际的话题,从荒漠化的原因到这片土地的发展,从如何更有效率的扎草方格到如何高效地推动荒漠化防治政策的实施,成员们都满怀激动与慷慨地讨论着,最后,绿色驼铃团队负责人韩梦璠总结道:“在这次实践中,我见证了每一位队员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对荒漠化防治与生态保护的承诺。在这片广袤的沙漠中,我们不仅体验了大自然的宁静与神秘,更在扎草方格、植物标本制作和种植梭梭中展现了团结协作的精神力量。”
在额济纳博物馆内,历史的厚重感与现代的科技感交织。额济纳旗分队的成员们深入了解了额济纳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及其独特的自然生态,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这片土地的历史变迁。随后,成员们来到了额济纳旗查干沙产业基地,实地考察了当地的沙漠治理项目,学习梭梭苗的生长习性和沙漠生态系统的特点。通过与当地负责人的交谈,成员们了解到沙漠化的最新进展和面临的挑战。此外,他们也深入沙漠腹地观察植被的生长状况、浇灌干枯的梭梭,用实际行动支持沙漠绿化和生态保护工作。
在旗团委的积极协调下,成员们前往林业和草原局进行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座谈会。据高扬副局长介绍,额济纳旗长期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改善成果,植被覆盖度得到提升。目前,额济纳旗正在实施西部荒漠治理项目的第二阶段。项目的实施不仅关注生态恢复,也将探索生态与经济双赢的发展模式。成员们也分享了自己的考察心得,并就如何更有效地结合地方特色进行沙漠化治理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团队成员们分别走进阿拉善左旗乌日斯社区与天宫课堂额济纳地面课堂,化身为科普讲师,为当地小学生讲解航空航天知识,介绍了我国航空航天的发展历程、主要成就。随后,他们将目光转向沙漠化防治。天宫课堂中团队以额济纳旗为例,为同学们介绍当地采取的治沙措施,如建设防护林带,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在互动环节,现场的气氛非常活跃。同学们对如何参与环保等问题展现出浓厚的兴趣,成员们也耐心为他们解答,鼓励他们不断学习。团队成员们希望能将绿色生态的理念播种在孩子们心中,共同期待他们成为未来的环境保护者。
图为绿色驼铃实践团队在科普宣讲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福致 周舟 供图
绿色驼铃团队的故事,是青年一代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写照。这次实践活动不仅是一次深刻的教育与自我提升的过程,也是他们用实际行动保护环境的见证。每一位团队成员都在实践中,切实感受到生态保护的责任与使命。在荒漠中,他们挥洒汗水,种下希望的种子,不仅仅是为了看到一片绿洲的诞生,更是为了让更多人看到坚持与努力的力量。
图为阿拉善左旗分队合影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福致 周舟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