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师范大学扶摇凝芳华三下乡:助力乡村教育,探寻文化足迹
云南师范大学 徐可 袁若普2024-08-08
字号:AAA
云南师范大学扶摇凝芳华实践团赴蒙自市开展乡村支教暨非遗文化探访实践活动。

为引领广大青年学生在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进一步激发青年学子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7月15日至25日,云南师范大学扶摇凝芳华实践团满怀激情与希望,深入云南省蒙自市草坝镇开展社会实践暨为爱上色活动。

一、凝聚芳华,助力梦想

抵达草坝镇前进小学后,支教团队迅速投入到紧张的教学工作中。实践团为孩子们精心安排了一系列精彩纷呈的科普课程,包括数学文化、科学实验和水下生物等。期间志愿者将动画视频、游戏互动、动手实践结合起来融入课堂,如数学文化科普课中利用汉诺塔,魔方等,带领孩子们进入了奇幻无穷的数学世界。

1.jpg图为孩子们玩转汉诺塔 龙睿摄2.jpg

图为志愿者进行科学小实验 袁若普摄

同时,为了增强学生们环保意识,实践团还开设了变废为宝、可持续发展与生活、自然与生物多样性等课程。实践团成员鲁茸扎西回忆道:“我们在讲授环保课程时会担心学生们对理论政策知识不太了解。但让我们惊喜的是刚提到环保,就有小朋友联系到了可持续发展。”

3.jpg

图为孩子们积极举手回答问题 鲁茸扎西摄

4.jpg图为志愿者辅导孩子 龙睿摄

在艺术类课程中,实践团带领孩子们动手体验了瓦猫、剪纸、漆扇、扎染、蓝晒等,孩子们乐在其中。在瓦猫实践课上,孩子们大展身手利用太空泥制作出造型独特的瓦猫形象。蓝晒课程中,孩子们搜集到各式各样的树叶和鲜花,发挥他们的奇思妙想,创造出一幅幅独特的作品。

5.jpg

图为孩子们制作的瓦猫 鲁茸扎西摄

6.jpg

图为孩子们正在制作蓝晒 袁若普摄

此外,实践团还注重对文化的宣扬,开展了民族团结、西南联大、蒙自玉皇阁的故事和致敬红领巾等课程。在民族团结的课堂上,志愿者讲解哈尼族和彝族文化,与大家讨论风俗习惯话题,并让孩子们为民族服饰卡片上色;在致敬红领巾的课堂上,孩子们齐声合唱《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了解到了红领巾和少年先锋队的由来。

7.jpg

图为孩子们绘画民族服饰 袁若普摄

8.jpg

图为志愿者讲授祖国历史 尹小珍摄

为了使孩子们劳逸结合,提高身体素质,实践团带领孩子们开展趣味运动会活动。在游戏珠行万里中,孩子们通力配合将乒乓球用纸板平稳运至终点,志愿者还举行了萝卜蹲、丢手绢、两人三足等游戏,校园里充满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

9.jpg

图为趣味运动会两人三足活动 孙朝欢摄

最后一节课上,志愿者们以“梦想”为舟,引领孩子们扬帆起航,鼓励他们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梦想,稚嫩的声音中满是对未来的无限向往。短暂的支教生活,或许并不能给孩子们带来太多的改变,但志愿者们希望能在支教活动中,带孩子们去看世界的不同面。

二、“乡”约蒙自,文化探寻

为了解蒙自当地文化,实践团每天都会安排成员进行文化调研,志愿者参观了永宁村彝族花灯传习馆,拜访第六代彝族花灯传承人普东方。普老师分享了四十余年花灯情缘,揭示其歌、舞、剧融合的彝族花灯独特魅力。志愿者拜访草墩手艺人杨焕英,她家中保存着纯手工艺草墩以及制作草墩的原材料和工具。此外志愿者还拜访了仙景村木雕大师杨健康,他展示得意之作《虎》,其灵感源自狂草书法,尽显艺术融合之美。调研过程中,最让志愿者们动容的是刺绣剪纸传承人李照英奶奶制作的红色剪纸,党徽在剪纸的中心熠熠生辉,它象征着人民群众和党紧紧地团结在一起。

志愿者了解到部分文化面临支持资金较少,宣传不到位的问题。但令人欣喜地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并加入到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中。李奶奶告诉志愿者,现在有很多人会专程来找她学习刺绣剪纸,她的徒弟创新地将剪纸和数字化结合在一起,让文化产品得到更好地保存。

12.jpg

图为木雕手艺人讲述作品《虎》 蔡明俊摄

调研过程中,实践团发现草坝镇前进村也很注重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例如当地特色霸王鞭和武术操,当地孩子们从小就开始学习。姜森耀书记介绍到前进村特别重视农业文化教育,为此他们推出了农耕文化教育基地,学校每年都会组织学生来体验乡土文化。

随着三下乡活动的圆满结束,实践团虽然离开了蒙自,但志愿者的心却与这里紧紧相连。志愿者们将继续关注乡村教育的发展,为乡村学子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同时希望此次活动能让更多的人了解蒙自特色文化,让更多非遗文化技艺得以传承和发扬。

[通讯员:徐可 袁若普]

[指导老师:袁虹杰]



[责任编辑:李承骏,郑骏琦(实习)]
云南师范大学扶摇凝芳华实践团赴蒙自市开展乡村支教暨非遗文化探访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