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悠悠文化贯古今,瑰丽非遗耀中华
中国大学生在线沈阳8月23日电(通讯员)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民族智慧。为助力非遗传承,探寻非遗之美,东北大学赴浙江三市社会实践团于8月2日至8月8日走进浙江省湖州市、嘉兴市和温州市三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寻访剪纸、灶头画、廊桥、木偶等非遗文化,追踪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赓续绵延、代代相传的密码。
欣赏艺术,赞叹非遗魅力
剪纸艺术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之一。它源远流长、经久不衰,已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珍藏。其生动有趣的艺术造型和广泛的应用场景,彰显着独特的艺术魅力。8月4日,实践团来到非遗传承人所在店铺,探寻剪纸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实践团成员与非遗传承人的交流中,该传承人介绍了剪纸这项独特的民间艺术的发展过程,并讲解了一些简单的制作技艺。
传承人对剪纸的兴衰发展的讲述为实践团展开剪纸千年画卷,使实践团感受到传统技艺传承之路的艰辛。在采访中,剪纸行业从业者表示,尽管剪纸艺术历史悠久,因其丰富的内容和含义广受人们的喜爱,但是快节奏的生活和科技力量的冲击导致能够静下心来潜心钻研剪纸技艺并以此为生的匠人越来越少。如何避免如此巧夺天工的民间艺术消失在时代的变迁中,南浔的剪纸匠人们也在不断探寻着新发展之道。
图为实践团采访非遗传承人。汤子斌 供图
三尺台上升起袅袅炊烟,腾腾的水汽升腾出饭菜的香味。灶,总是寄托着游子对家乡的眷恋,灶头画历经多年文化积淀成为鱼米之乡的独特艺术。灶头画如何在灶火做饭逐渐淘汰的环境下焕新生机,或将为非遗传承提供新思路。为此,实践团来到“灶画之乡”——嘉兴市古塘村,针对灶画的传承发展开展考察。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实践团参观了非遗传承人施顺观老先生的工作室,观察了不同样式、风格迥异的灶头画模型,通过多媒体手段了解了灶头画的发展历程,感受到了灶头画的悠久历史、丰富题材和深远寓意,体会其中蕴藏着的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精神追求。
图为实践团参观灶画模型。汤子斌 供图
据村委会工作人员介绍,古塘致力于打造国家级非遗项目灶画主题村,不仅是对灶头画这一艺术的展示,更是旨在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为灶头画打造一个良好的“生态圈”。灶头画是乡土文化的具象,寄托着人们的乡愁,它代表着家乡的味、家乡的情。古塘村致力于“让非遗活起来”,与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合作,建立非遗文化客厅,对民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进行规划,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
对话大师,感受传承匠心
为能够往来于崇山峻岭,古人在溪涧间架起一座座廊桥。高超的建造技艺,让这些散落的“桥梁活化石”留存至今。8月8日,实践团来到被誉为“中国廊桥之乡”的温州市泰顺县,走进非遗传承人曾家快老师的家中,了解大师与廊桥的故事。 图为曾家快讲述廊桥历史。高兴 供图
在采访过程中,曾家快老师用自豪又激动的语调向实践团讲述了廊桥的悠久历史、独特构造以及自己几十年的廊桥建造之路。在提及廊桥技艺传承问题时,曾老师说到,在交通发达的当下,廊桥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物质作用,廊桥的市场也大大缩小。但这并非意味着廊桥失去了其意义,在当下,廊桥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及村民表达愿望的寄托发挥着自己的精神价值,廊桥仍是村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块拼图。
从古到今,廊桥连接的不只是山道和水涧,更是人与人的内心世界。桥在那,精神世界便永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接过廊桥文化传承的接力棒,让廊桥文化继续发光发热。无数守桥人造就了山间一座座廊桥,静默无语见证着日月变迁,热忱行动守望着廊桥传承。
泰顺既是“廊桥之乡”,也是”木偶之乡“,实践团来到了木偶雕刻传承人季天渊老师的工作室。工作室内陈列着一件件栩栩如生的木偶作品,实践团欣赏了精巧的木偶并采访了它们的制作者、表演者季天渊老师。
图为季天渊向实践团展示如何操纵木偶。高兴 供图
季天渊向实践团讲述了自己从小学习制作木偶、进入剧团进行木偶表演、将泰顺木偶带向全世界最后回家乡传承非遗的丰富经历。季天渊表示她对木偶雕刻、表演热烈的爱与珍视促使她一步步成为木偶艺术的专家。为更好地展示非遗木偶的操作技艺,在老师的指导下,实践团成员体验了操纵木偶表演,深深地被老师随着音乐的律动熟练操纵各类型木偶的情景所感染。据悉,为推广和传承这项艺术,季天渊带领团队走进校园与社区,亲自教授孩子们木偶雕刻和表演,让更多的人了解与喜爱木偶。
跳动的木偶演绎古今,坚守的大师传承非遗。在季天渊、曾家快为代表的“非遗人”身上,蕴含着传统手艺人的坚守与担当,用行动行动诠释了何为匠心、何为传承。
通讯员:梁峻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