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六朝古韵听今又闻,金陵非遗代代传
东南大学 龙致力 陈怡婷 李峋逸 唐泠兮 田骏2024-10-16
字号:AAA
以南京为例,针对不同非遗传承方式,及其面对群体与适用场景的调研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活态见证,也是建立文化自信的基本底气之一。而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文化底蕴深厚,本地的特色非遗更是多达145种。为了深入了解南京地区非遗文化的发展情况,对比分析不同种类的传承方式,今年7月初,来自东南大学的六朝松实践团围绕身边的实例,开展了针对南京非遗文化传承方式的“六朝古韵 鉴听今声”调研之旅。

第一站:记录保存

记录保存是民众最为熟悉的非遗传承方式之一,其具体内容为利用博物馆、图书馆等渠道,保存非遗物品,供人了解欣赏。因此,六朝松实践团选择前往南京云锦博物馆和南京民俗博物馆开展调研,拍摄并采访馆内的非遗传人。

丝丝缕缕,经纬交错,这是第一眼看到云锦博物馆里那一排老式提花木织机时,给人的第一印象。几乎是每个早晨,天刚刚破晓,木织机上便传来了沙沙的纺线声。提花工和织造工两人配合,前者在上,负责提升经线;后者在下,负责按照设计好的色彩图案织入不同的纬线,包括妆绒、底纬、装片金等。随着飞梭在经线间来回,华丽的图案一点点在织工的灵巧双手间显现。云锦制作的这个环节被称为挑花结本,即利用不同材料织出图案的过程,是云锦生产的关键一环。而像云锦博物馆这样将云锦的制作从冷冰冰的展柜后搬到了参观者眼前,无疑是给非遗的活态保存提供了很好的例子。

不同于云锦博物馆,南京民俗博物馆中收集了众多南京民间非遗,每一个都有单独的房间,里面是各派非遗传人在制作或讲解。“刺绣技艺是家传的,我也是跟老母亲学的。”南京刺绣的传人高勇这样说道,“我母亲,还有姑妈,一家人都是绣这个的。”生于绣花世家,祖上曾为宫廷绣娘的他接过母亲的活儿,成了一位“绣男”。“你们看到的这些是打籽绣,旁边是盘金绣,这都是以前宫里皇帝才能用的!”他指向一旁几幅装裱好的精致绣作打趣道。制作这样一幅精细的刺绣,要花上他两到三天的功夫。这样古朴而又充满设计感与艺术气息的作品,是二十多年来日复一日十多个小时练习的结晶。想要刺绣“贴近生活”的他也会制作不少实用的小玩意儿,像是香囊、车载挂饰,小孩衣物等,让金陵刺绣这项传统手艺走入了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

QQ图片20240824212634.png.jpeg

正在埋头制作的南京刺绣传人。陈怡婷 供图

而同在南京民俗博物馆内,南京绒花的传承又与其不尽相同。一条条蚕丝煮熟染色后,经过勾条、打尖、传花三道基本工序,一朵绒花便跃然于指尖。预处理好的蚕丝,利用退火软化的黄铜丝捻成螺旋状,加工成“绒条”;随后根据产品设计对绒条进行剪加工,修剪为各式形状;最后不同形状绒条配上料珠、皮纸等组合,便制成了绒花。就成了据被采访的师傅所说,绒花的传承模式为企业传承,他们都是经过公司培训教授制作技艺后,出来接单制作。“来我们这参观的游客不少,每天订单多的都忙不过来了。”师傅和我们说完,又继续专心于手上这件活儿了。

qq_pic_merged_1724949808391.jpg

实践团成员正在采访绒花传人。龙致力 供图

第二站:传授教习

不同于记录保存,传授教习让非遗文化主动走向新一代。顾名思义,传授教习就是指利用开设课堂、讲座还有社团、文化基地等教育手段实现非遗传承。这有助于非遗文化代代相传,对于非遗的传承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实践传授教习的方法,实践团的成员们与东南大学信息学院党支部一起,来到了位于南京市江宁区的殷巷社区,为社区的小朋友们准备了一堂生动形象的非遗文化普及课,带着孩子们了解非遗,体验非遗。

授课简单分为两个环节。首先是对于非遗文化的基础介绍,然后是带着孩子们亲手参与非遗制作。非遗文化的基础介绍,包括非遗的定义分类、历史来源、传播方式,国家对非遗的保护政策以及南京的本土非遗。实践团想要借此机会通过授课以及互动游戏的方式,拓展孩子们的视野,激发对非遗文化的兴趣。

随后实践队员以漆扇为非遗实例,向大家介绍了漆扇的制作流程并体验了漆扇的制作。队员先讲解了漆扇的组成,然后教给孩子们制作的方法,主要分为调色与上漆两个步骤。到了小朋友亲自动手的时候,一只只小手拿着五颜六色的漆料滴入桶内,一双双小眼睛期盼的看着水面上的斑斓随着扇子的伸入跃于扇面,满脸都写满了兴奋。

实践团教孩子们制作漆扇。陈怡婷 供图

第三站:商业化宣传

最后一种传承方式,商业化宣传,即售卖非遗与有关文创产品,利用非遗名号创造商业价值。这可能是大家平日里最常见的方式。实践团来到了夫子庙商圈,调研商业化非遗的宣传情况与效果。

作为南京最繁华的大型商圈之一,夫子庙步行街的沿街商业文旅设施和店铺有近千家。走进街边的店铺,非遗产品更是随处可见。它们来自五湖四海,在人流的吸引下汇聚于此。无论是西南地区的传统扎染工艺,还是更加常见的传统非遗例如果脯制作等,都能在这条街上看到他们的身影。不难发现,这些都并非是南京本土的非遗,却也在商业街里开的红红火火,这便是非遗商业化的效果。它扩大了非遗文化的影响范围。从一城一镇到举国皆知,最终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商业化能让非遗为更多人所知。

qq_pic_merged_1724949365100.jpg南京本土非遗在夫子庙商业圈发展繁荣。龙致力 供图

在夫子庙步行街,最为常见的还是得数南京本土的非遗产品。不同于在云锦博物馆与民俗博物馆,出现在这里的非遗不会躲在展柜里,而是出现在现在百姓衣食住行的每个方面。街边挂着非遗老字号的商铺数不胜数,盐水鸭、剪纸画、扎染衣物……一件件传统非遗与现代的工艺结合,让人忍不住驻足。商贩们通过非遗的名号宣传了产品,游客们近距离体验了传统文化,这是非遗商业化带来的双赢。商业化拓展了非遗的传播途径,让原本呆在博物馆里的非遗深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让传统文化不仅仅被传承、更活跃在现代生活中。

但是在这流量为王的时代,商业化也是一把双刃剑,有的商家仅仅是借用非遗的名声夸大宣传自家产品。一些非遗“爆款”还遭到仿冒、盗用等,侵权产品泛滥。由此可知,只有政府与市场对于非遗商业化适当管控,才能在让商业化激发非遗活力的同时,保证其文化性艺术性不被消解。

总结

通过本次社会实践,六朝松实践团成员对南京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非遗的传承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包括政府的支持、教育的普及、商业宣传的合理利用等。回到上述不同传承方式,它们目标受众不同,适用场景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不尽相同。从孩童到大人,从居民到游客,从了解观赏到亲身体验,这三种方式涵盖了绝大多数传承场景。根据场景对象的不同选择适宜的方式进行非遗文化传承,无疑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归根结底,非遗的传承要靠每一个人的重视与努力。只有大家都对于非遗传统文化有了认同感、归属感,才能更好的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才能牢牢地扎下中华文明的根基。六朝松实践团的这次社会实践,不仅是一次学术调研,更是一次文化传承的实践。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为南京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责任编辑:谷小雨(实习)]
以南京为例,针对不同非遗传承方式,及其面对群体与适用场景的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