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中伴学  |  人物
亚冬·志丨陈杨凝:当专业精神与人文关怀相遇 就能创造跨越大陆的对话
哈尔滨剑桥学院 剑小桥2025-04-22
哈尔滨剑桥学院教师助力亚冬会

亚东志.jpg



陈杨凝简历:

陈杨凝,哈尔滨剑桥学院教育学院英语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毕业于吉林大学,具有海外实习、留学经历,曾作为国际志愿者赴希腊支教。具有多年来华留学生教学经验,主讲课程包括跨文化交际、英语口语、教师专业发展等。参与多项科研、教改项目,科研成果获得黑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期间优秀教育科研成果奖(高等教育类);指导学生参加“互联网+”、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新文科实践创新大赛、黑龙江省优秀教育电视节目评选活动等多项赛事,获得多项奖项。

Q1. 如何得知这次亚冬会志愿服务的机会?  

2013年12月我通过亚冬会微信公众号了解到亚冬会志愿者的招募信息。作为英语专业教师,我的第一反应是既期待又感到责任重大——期待的是能用专业能力助力国际交流;忐忑的是面对如此高规格的场合,如何精准把握外事礼仪和跨文化沟通细节。但想到这是向世界展现中国高校教师素养的机会,我立刻提交了申请。

Q2. 为这次志愿服务做了哪些准备?

在学校的支持下,我全程参与了亚冬会的赛时工作相关培训。包括外事礼仪强化应急响应演练专业能力校准、赛时各环节各场馆运营等

Q3. 在亚冬会志愿服务期间印象深刻的瞬间?

服务的点位是OCA大家庭,担任国际奥委会(IOC)要客的助理,负责全程陪同并协调其涉亚行程。最难忘的是开幕式当天,一位外宾需要参加一场跨国会议,不能按照原定计划参加开幕式集结。我立即联动集结酒店、交通、安保等节点的工作人员,在保障外宾安全的前提下,提高时间利用率,及时安排外宾抵达集结酒店进行安检、登车前往开幕式现场。开幕式结束后,引导外宾顺利返回驻地酒店。后来的随访中,外宾表示多亏了我的高效行动,他能够全程参加开幕式,观看到盛大的演出,并且在结束后顺利返回酒店,度过了在哈尔滨美好的第一夜。

Q4. 在志愿服务过程中遇到过哪些挑战?是如何克服的?

最大挑战是“文化敏感度校准”。例如我负责的奥委会委员来自北欧国家,在社交距离、个人隐私等维度与我们有很大的不同。我在接到工作通知后,立即开始文化预研,连夜查阅这位委员的信息、北欧社交礼仪资料,制作“文化备忘录”,标注“对话禁区”和“安全话题”,例如避免谈论家庭等私人话题,如有需要可以谈论例如环保技术、可持续赛事等工作相关话题。在第一天早晨,我发送了天气预报以及出行、穿衣提醒给这位委员,她的反馈是:我有天气预报。我立刻意识到,即便已是78岁高龄,她仍不希望被当作“老人”来看待,这可能与她的专业运动员经历和文化背景有关,在后续的相处中,相比于文字形式的提醒,我更加关注她的肢体语言,在感受到她需要、却又不想在语言上表达出来时守候在旁,即时提供协助。

Q5. 有没有哪个时刻让您觉得自己的努力被认可或感动到您?

闭幕式的第二天,我去机场送机,这位在整个服务期间始终保持礼貌距离的女士,主动拥抱了我,说:亲爱的Cynthia,感谢你精准又温暖的服务,中国的专业不仅在于赛事组织,更在于发自内心地对个体的尊重”这次经历时刻提醒我教育的真谛——培养有温度的专业者。当专业精神与人文关怀相遇时,就能创造跨越大陆的对话。

Q6. 参与这次志愿服务,您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我学会了如何在高压下保持冷静,也提升了跨文化沟通能力。既要像显微镜般关注细节,又需像望远镜般把握全局,这种思维模式已开始融入我的课堂教学设计

Q7. 觉得这次经历对自己哪些影响?  

责任即专业。它重塑了我的教学理念。过去我强调“语言准确性”,现在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同理心”。新学期我已增设冲突方案解决、模拟会议等活动,在实践中理解“专业是铠甲,共情是内核”。

Q8. 这次亚冬会志愿服务中,最让感动的是什么?

是团队“隐形守护”的默契。当我们在外陪同外宾公务活动时,需要同时处理后续的工作安排,包括一些书面文件、申请流程,当我们晚上回到办公室,总会发现所有需要的文书都已签字盖章完毕,跨部门申请都已得到妥善安排。没有人等待、拖延,所有人都在主动补位。

Q9. 如果学校以后还有类似的机会,还会参与吗  

一定会!这次经历让我看到,高校教师不应只是象牙塔里的研究者,更应是社会服务的践行者。在与IOC官员的交流中,我获得了人文研究的新方向,这种“服务研究教学”的闭环极具价值。

Q10. 关于志愿服务,我想说……

想对并肩作战的同事们说:“那些共同核对流程到凌晨的星光,那些用十几种语言写满的便签墙,那些藏在标准化流程背后的人文巧思,是我们写给世界的教育诗篇。”

对学校说:感谢将教师发展置于更广阔的天地,让我们证明——课堂的边界,可以延伸到世界的每个角落。


亚冬会志愿者
[通讯员:关菁菁]
[指导教师:张金鹏]
[责任编辑:哈尔滨剑桥学院]
哈尔滨剑桥学院教师助力亚冬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