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祖国给了我生命和智慧,如果我的爱能对祖国有一点点贡献,我将百死不辞,毕生有幸!”上海交大原创话剧《钱学森》全国巡演期间,剧中的这句台词一度在青年学子中成为流行语。这部由上海交大师生根据新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交大1934届校友钱学森生平事迹创作而成的“热剧”,带给无数青年学子心灵的触动和震撼,而它的幕后制作人正是当时上海交大校园里一名普通的辅导员汪雨申。
“我的祖国给了我生命和智慧,如果我的爱能对祖国有一点点贡献,我将百死不辞,毕生有幸!”上海交大原创话剧《钱学森》全国巡演期间,剧中的这句台词一度在青年学子中成为流行语。这部由上海交大师生根据新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交大1934届校友钱学森生平事迹创作而成的“热剧”,带给无数青年学子心灵的触动和震撼,而它的幕后制作人正是当时上海交大校园里一名普通的辅导员汪雨申。自2001年留校任教,汪雨申老师在这条文化育人的道路上一走就是18年。
“一部话剧,就是一堂精彩的德育课”
2019年5月,汪雨申正在西安参加中国高教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的学术会议,白天的会议结束后,他也不忘和上海交大学生话剧社团的学生远程连线,指导他们准备大型原创话剧《钱学森》的新生季演出。辅导员、学生话剧社团指导老师、校辩论队的总教练、校艺术教育和高水平艺术团负责老师,这些都是汪雨申的多重身份标签。18年来,他“身兼数职”,忙并快乐着。由他指导的社团“阳光剧社”、“思辩学社”、“吉他协会”等学生社团连续多年获评上海交通大学五星社团;他组织排演的大型原创话剧《钱学森》自2012年公演以来,在校内以及全国巡演13轮39场,观众人数累计超过6万余人,该剧曾在2013年获得中国校园戏剧节最高荣誉。
2013年1月14日,《钱学森》在北京交通大学进行了进京汇报演出,时任国务委员刘延东、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等中央领导同志到场观看。刘延东国务委员在观看后动情地说:“话剧《钱学森》感人至深,同学们用非常好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了钱学森同志波澜壮阔的一生。”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后,汪雨申深感继续在校园里打造精品“原创文化”的重要性。“与其理性的说教,不如感性的示范。在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教育实践中,什么是最有效的方法?想必我已经找到答案,一部话剧,就是一堂精彩的德育课!”2018年,他又指导创排了医学生题材的原创话剧《白衣赤诚》,关注青年学子,聚焦时代脉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全方位育人,学生的事就是“汪sir”的事
“汪sir”是学生们对汪雨申的亲切称呼。在学生心目中,他不仅是一位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更是一位愿意随时与学生分享喜怒哀乐的兄长。“周六保证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证”,汪雨申的手机24小时为学生开机,学生半夜生病,他第一时间赶到医院;学生成绩下滑,他促膝谈心、对症下药;学生感情受挫,他细心开导、化解心结……谆谆如父语,殷殷似友亲。学生的事,就是“汪sir”的事。他曾获评2013年度“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上海市辅导员年度人物、上海市育才奖、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奖、上海交通大学“思政之星”等荣誉,连续三年被提名学校“最受学生欢迎教师”、四次获评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上海交大人文学院的一位校友这样评价汪雨申老师:“‘汪sir’像我们的兄长、老师、引路人,我们从‘汪sir’那里学到了很多。”
经师易遇,人师难遇。除了在生活中对学生关爱有加,汪雨申还十分注重全方位育人。他担任交大青马党校主讲教师,为学生党员讲授党课;为港澳台学生开设关于上海历史变迁的专题报告;为国务学院学生开设演讲与辩论专题课程;担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社会实践》、《艺术理论与实践》等课程的主讲教师。2017年,他入选教育部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学习的“双巡”宣讲团,作为华东片区组长赴华东五省市进行宣讲;参与教育部组织的《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的起草和研讨工作;在全国大学生、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作为教育部观察员全程参与美育实践工作的评价和总结工作。
在他在具体的工作中,都紧紧围绕着“育人”这个高校的中心任务,从理想信念、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审美素养等方面挖掘学生潜质,努力将学生塑造成一个堪当大任的“全方位一流人才”。
“请进来,走出去”,向留学生讲述中国故事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18年来,汪雨申坚持工作在学生工作第一线,他的工作对象除了中国学生之外,还包含了2000多名留学生。汪雨申以留学生为对象,以宣传中国文化为指导,一方面开展了“请进来”活动,使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充分接触,激发留学生主动学习中国文化的热情,让留学生理解和认同中国所选择的道路;另一方面,开展“走出去”活动,对留学生加以引导,树立中国文化形象,加强国际文化交流,缩小文化差异,消弭误解。他指导创建了“仁•闻”网络文化工作室,在工作室的微信公众平台中以“语伴”为主要版块,面向全体交大学生发布语伴信息,既解决留学生的语言学习问题,同时也为中国同学提供了很好的中外交流机会。“我们组织了各种各样的中国文化体验活动,让留学生了解中国、喜爱中国,并逐渐成为知华、友华的国际使者,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感受着中国,他们即会讲好中国故事,也会向世界传递出中国的声音。”汪雨申介绍说。
在他的指导下,2018届来自挪威的留学生欧阳海获得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奖,并立志做一名沟通挪威和中国之间的友谊使者;2017级来自意大利的留学生马克,在汪雨申老师的支持和帮助下,不但汉语水平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还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汉语桥”上有着精彩的表现。他从一名五星级酒店的大厨,转变成一名研习汉语的大学生,并在2018年获得上海交通大学留学生之星和感动校园人物荣誉称号,他立志要做当代的马可•波罗,为意大利和中国的世代友好交流付出自己的努力。
身体力行,体悟习近平总书记的语言力量
语言的力量,不逊于千军万马。在当今中国,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打老虎,拍苍蝇”、“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等理念,妇孺皆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风格清新质朴、内涵深刻,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真心话、大实话,这也让“习式语言”的风格深得人心。
2014年12月,《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一书出版,汪雨申正是本书的作者之一,他独立负责“俗文俚语”篇的撰写。汪雨申在自我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的同时,不忘饮水思源,从语言文化的角度,为大家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提供了一个读得进、记得住、用得上的读本。汪雨申表示:“这本书力求通过展现习近平总书记的语言风格,凸显习近平总书记的语言力量。让读者能够增强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未来的发展。”
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伟大号召。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18年来,汪雨申老师始终站在教书育人工作第一线,致力于成为一名开垦交大校园文化、播种交大精神文化、培育交大原创文化的实践者和开拓者,他用自己的青春岁月,在交大校园里传播人文特质文化,谱写出育人筑梦的华丽篇章!
“我的祖国给了我生命和智慧,如果我的爱能对祖国有一点点贡献,我将百死不辞,毕生有幸!”上海交大原创话剧《钱学森》全国巡演期间,剧中的这句台词一度在青年学子中成为流行语。这部由上海交大师生根据新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交大1934届校友钱学森生平事迹创作而成的“热剧”,带给无数青年学子心灵的触动和震撼,而它的幕后制作人正是当时上海交大校园里一名普通的辅导员汪雨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