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走拖延的自救指南
你是否常常会有这样的体验:
每天惦记着有许多学习任务要完成,却迟迟没有开始,想着先刷个微博、看个抖音、打个游戏再说,结果拖拖拉拉,等到终于准备开始行动,却发现一整天已经过去了,只好明天再开始做。等到了明天,却又拖到后天,每天都这样循环。明明知道deadline快到了,可就是不想动,总是要在最后时刻才开始做,搞得手忙脚乱,甚至在最后一天通宵开夜车,让自己深感疲惫、心力憔悴。最后结果要么不能按时完成任务,要么勉强完成,却无法保证质量。
一边因拖延而焦虑,一边又在焦虑中拖延,好像陷入了一个“拖延”的怪圈。
那拖延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又该如何克服拖延呢?
拖延症,其实并不属于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的诊断范畴。《国际疾病分类》手册和《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中都没有“拖延症”这一词。“拖延症”只是大家约定俗成的一种说法。
百度百科将“拖延症”定义为个体在能够预料后果有害的情况下,仍把计划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拖延症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病”,但是过度的拖延行为会严重影响人的情绪状态和学习、工作效率。
表面看来,拖延是因为懒或者不懂时间管理。心理学家认为,拖延最主要的成因是恐惧。在进化过程中,人类对恐惧的反应最迅速,印象最深刻。因而,逐渐发展出一系列的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拖延就是其中一种。拖延可以使我们暂时缓解焦虑,避免面对恐惧。
理解拖延源于恐惧是克服拖延的第一步。由于个人特质、成长经历、家庭环境等的因素,每个人所恐惧的内容都不一样。
例如,有的人恐惧失败,追求完美,在完成某些高难度或者重要的任务时,担心自己会做不好,从而无法证明自己优秀,就会通过拖延来避免面对行动可能会导致的失败。有的人恐惧权威,害怕与老师说话,在遇到某些必须需要与老师沟通交流的事情时,由于害怕,就会一直拖着,以暂时避免面见老师带来的恐惧和焦虑。
当出现拖延行为时,要冷静观察自己的情绪,找出自己究竟在害怕什么。然后,坦然接受自己的恐惧,不要抗拒,冷静的感受自己的情绪。
当我们再次遇到某些对自己来说困难的事情时,大脑依然会收到恐惧的信号,让我们产生紧张、焦虑、害怕的感受以及拖延的想法。这时要不断告诉自己,继续采取拖延的方式,只能让自己暂时避免恐惧,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只是重蹈覆辙而已。最重要的是要改变心态,克服心理的恐惧和害怕,努力跳出恶性循环的拖延怪圈。
例如,对于恐惧失败的心理,要暗示自己,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一步一步的叫脚踏实地和一次一次的失败经验积累而来的。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先学会接受失败,然后努力改进。而且,无论害怕什么,到最后依然要去面对,早一些面对可以早一点缓解拖延过程中产生的焦虑不安情绪,或许还会有意料之外的收获。
当重建新的认知态度以后,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实际行动来巩固认知。
这时,首先需要仔细梳理自己待完成的各项任务,然后制定一个任务清单,按天或小时来完成。其次,每当完成一项任务或者一件小事时,可以给予自己一个小小的奖励,如听一会音乐或看一会电视等。这种小奖励可以强化我们的行为动机,使我们更有动力去尽快完成任务。
当这种行为模式逐渐成为习惯的时候,也就是我们彻底摆脱“拖延症”控制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