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久没有赞美别人了?你又有多久没有接受别人的赞美了呢?答案是很久。也许是学业的繁重、生活的压力让我们低头忙着赶路,忽略了身边的人和事,淡漠了我们与他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也许是出于害羞与害怕,我们不擅长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害怕自己的情感输出得不到良好的回馈,因此对于赞美别人的话常常羞于开口,对于他人的赞美也显得手足无措。
在西方,赞美是一种常见的社交礼仪,人们通过积极正面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于他人的欣赏和认可,简单大方的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对于他人的赞美也是坦然接受,落落大方。与之相比,中国人则喜欢更含蓄的表达感情,不喜欢张扬,中国文化向来以谦谦君子作为楷模,反对自我吹嘘,炫耀个人荣誉,提倡谦虚礼让,儒家“温良恭俭让”的准则更是让人们倾向于克制自己的情感。
曾经的我,也总是习惯于把对别人的欣赏藏在心里。看到别人演讲自信大方,心里默默为她点赞;看到别人唱歌好听,也只会在心里感叹:她简直太有天赋了!或许是家庭环境的感染,父母不善言辞,所有的爱都汇聚在了行动中,渐渐的自己也习惯了这种交往模式。或许是自身性格的缺陷,自己是一个极其容易害羞的人,和陌生人说话会害羞、受到别人的表扬会害羞,接受到别人的赞美时,总是先否认掉,生活中最常说的一句话也是“哪有,哪有”。渐渐地,我发现这是一个极其不好的习惯,既辜负了自己的努力也浪费了别人的善意。
真诚大方赞美别人,是加强人际关系的重要法宝。赞美是一种人们之间传递爱的表现,既可以让赞美者深情表达,也可以让被赞美者感受到认可,慢慢拉近彼此间的距离。没有人会拒绝被赞美,也没有人会对赞美者怒目相视,在声声赞美中可以提高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效率,架起心与心之间最温暖的桥梁。同时,赞美也要讲究艺术,不是生搬硬套的刻板话术,而是我们发自内心的赞扬、真诚具体的夸奖以及对别人价值的肯定。赞美并不需要多么华丽的辞藻,真诚就足够了。我们要发自内心的看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真诚表达自己对他人的欣赏和认可。“赞美是用最低成本换取最大回报的人际关系交往法宝”,真诚的赞美和鼓励是最简单但最有力量的行动,一句小小的赞美可以让对方开心一整天,因此请不要吝啬我们的赞美。
坦然接受他人赞美,是滋养自信的重要方式。通常,当别人对自己表示赞美和夸奖的时候,自己的第一反应不是开心而是担心,担心对方只是出于客气才这样说,担心自己的能力配不上这样的评价,担心自己往后的表现会辜负这种期待。这其实就是现在流行的“不配得感”在作祟,这种“不配得感”使我们慢慢失去接受赞美、体会赞美以及表达自我感受的能力。赞美本应该是生活赠与我们的礼物,我们有权利去接受它。从此刻起,告别“被夸羞耻症”,在学会赞美他人中也要乐于接受别人的赞美,因为这既是别人对自己的表扬和鼓励,也是自己对自己的能力肯定和价值肯定。肯定带来动力,动力催生进步,在赞美中我们可以全面的认识自己,清晰地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让自己能够自信地去面对成长道路上的挑战。所以,下次在面对夸奖时不妨大方看着别人的眼睛说声“谢谢!”这既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赞美他人和接受他人赞美是正向互补关系,赞美他人是给予肯定,以积极的语言表示自己对于别人的欣赏和喜欢,大方表达自己的情感,加强与别人的沟通交流;接受他人赞美是获得肯定,勇敢接受别人对自己的褒奖,这都是自己努力获得的回报,不要让“羞怯”“低调”否定了赞美,削弱了自信。在赞美与接受赞美的良性循环中,架起了一座人与人沟通的桥梁,人们不再单纯执着于埋头赶路,而是学会在前行道路上,用善意的眼光去发现世间存在的美好和温馨。久而久之,人们在你来我往中感受爱、播种爱、传播爱,加强了社会群体间的情感共鸣,增强了整个社会的共情能力与凝聚力。
赞美像夏日的冰镇西瓜,让燥热烦闷的人们顿感清爽;赞美像黄昏的晚霞,让疲惫的人们抬眼便可看到温暖;赞美像童话里的魔法,让平凡的一天变成快乐的回忆。赞美是一种神奇的力量,能让微小优点变成鲜花绽放,让烦恼化作尘埃随风飘远,多一份赞美就会让世间多一份美好。一个点赞、一句很棒,便可让人们暗淡的双眼闪烁光芒,让人们在无形中重新获得前进的动力。优秀的人从来不会吝啬对于他人的赞美也不会拒绝他人对自己的赞美,我们要学会多用赞美,让平淡生活中充满更多善意和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