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背景
小A,男,20岁,汉族,独生子。父母在其6岁时离异,小A自幼和母亲住在一起。父亲工作繁忙,无暇照顾小A,很少能与小A见面。母亲在本市一所小学工作,家庭经济状况较差。母亲对小A从小抱有很高的期望,对其管教比较严格,如果没有按照母亲的要求会遭到激烈的训斥。小A想和父亲亲近却不敢对母亲表达这种想法。小A睡眠质量较差,食欲较差,且经常会贬低自己,感觉是自己不够好让母亲失望,并且每次与母亲沟通不畅或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母亲同意时便会不断击打自己的身体。在班级心理委员的建议下,小A主动向学校心理中心求助心理咨询,但在咨询过程中小A无法用言语正常表达交流,愿意尝试绘画心理治疗。
二、案例分析
童年家庭创伤:案主六岁就遭遇父母离异,可能会给其心理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疏远父亲,母亲严厉管教,都会使其情感支持不足,安全感不强。
躯体问题:案主出现睡眠质量不佳,食欲不佳,自我贬低及自残行为,这可能反映了童年期家庭创伤所带来的情感及心理困扰。
沟通障碍:案主咨询时不能正常地用语言表达沟通,可能说明其情感表达与交流有一定的难度。绘画心理治疗能为其提供非言语表达方式,有助于其更加自由地抒发内心情感与经历。
家庭关系:案主和妈妈之间可能会有紧张矛盾,希望能接近爸爸却又害怕表现出来。这种失衡的家庭关系会增加其心理负担。
求助意愿:案主积极寻求学校心理咨询的帮助,表现出积极的态度与改善自身情况的动力。
三、辅导过程
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了小A始终如一的情绪行为,在绘画上表现出黑暗,混乱或者负面的因素,并针对小A出现的问题做出了评价和分析,帮助小A厘清思路、发现问题所在、认识真实自我、接受真实自我,为之后绘画治疗方案的调整打下良好的基础。
表达领悟阶段(共4次):该阶段主要引导小A对过往经历的重要事件进行情感表露和情感宣泄,重新经历过去,表达其内心的真正需求,并且在认知加工与情绪加工方面,做出了适当调整。在治疗过程中,小A也许会开始用绘画来更加深刻地展现自己对于家庭环境,父母关系和自身感情的认知。他或许逐渐认识到了自己情感上的需求以及问题的深层原因。
探索重构阶段(共2次):该阶段主要为了探索与外界互动的新模式,相信其自身成长的力量,进行自我调控,形成新的内心体验。其绘画或许能呈现出更加丰富的色彩,正面的画面以及井然有序的构成,体现了其对于自我与未来全新的理解与期待。
四、辅导效果
经过绘画心理治疗的干预,小A的生活质量有了显著的改善,在躯体功能、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维度都有明显改善。其中在睡眠与精力、躯体不适感、进食功能、精神紧张度、负性情感、人际交往能力、工作与业余生活等方面得到明显改善。这说明绘画治疗能有效改善案主的童年期家庭创伤。通过绘画心理治疗小A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情感,对母亲的敌对情绪有极大缓解,对家庭关系有了新的认知,学习和生活步入正轨。
五、经验总结
(一)注重“问题呈现+个性化治疗”,让心理服务精准对症
在与来访者交流过程中要清晰捕捉到来访者的心理需要,理清问题脉络,帮助来访者呈现内在世界,为后续治疗打好基础。由于每个来访者有其独特性,咨询师要根据其性格特点、成长经历、家庭情况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咨询方案,灵活应用心理学技术为来访者提供更加准确有效的帮助,让求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被关爱,提升其治疗的信心和积极性。
(二)注重“表达领悟+深入探索”,让心理服务深入内心
绘画心理治疗作为一种非语言的心理技术,可以为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求助者提供有效出口,表达领悟帮助其将内心世界具象化,呈现真实的内心状态和心理困扰,建立沟通和接纳的桥梁,通过更深入对其内心世界进行探索,发掘潜在的资源和力量,寻找问题的根源和解决方法。
(三)注重“探索重构+综合干预”,让心理服务全面系统
构建更加全面系统的心理服务体系,不仅要发现问题的根源,探索重构积极的心理模式和应对策略,引入多维度不同视角的评估和分析方法,重建积极的认知思维和应对方式。注重构建多元化的综合干预服务模式,促进家校共育,校医写作,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的服务系统。
绘画心理疗愈 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