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中伴学
海拔 4000 米的“高原兴农奇迹”
河南农业大学 杨怡欣2025-06-20
3年前,河南农业大学教授杨建平带领团队在青藏高原开展农业研究,通过“候鸟”式的坚守,实现粮食增产,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

“大家注意,播种时一定要均匀,株距和行距要控制好,这样才能保证种子的发芽率和后期的产量。”在海拔3600米的西藏自治区曲水县才纳国家示范园区,杨建平教授头戴草帽,手中紧握装有“小黑麦藏饲601”种子的布袋,步履矫健地穿梭在田埂之间。4月的西藏,天气渐暖,但早晚温差仍然很大,他早已习惯高原反应带来的身体不适,一边示范,一边耐心地叮嘱着身边的农牧民。

3年来,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杨建平教授和团队在“世界屋脊”创造了一项项农业奇迹:鲜食玉米增产220%,小黑麦饲草产量提升78%,更探索出“粮饲双收”的高原种植新模式,闯出了一条绿色发展增收新路子。


3700公里的迁徙:农科人的“候鸟式”坚守


3年前,杨建平第一次来到西藏,就被这里的自然条件震撼到了。“这里光照足、温差大,简直是作物育种的天然实验室!”团队敏锐抓住科研机遇,开启“海南南繁冬育+西藏高原夏种”的候鸟模式——每年10月至次年3月,他们在海南基地南繁加代,4月再将优良的品种带上青藏高原。

高寒缺氧、低压干燥、紫外线强烈,西藏对于作物良种培育是天然的实验室,但对身体也是巨大的挑战。“刚到西藏时,连做梦都喘不上气,但既然来了,就必须干出个样子!”杨建平暗暗下了决心。

面对陌生的自然条件,为了获取更准确的数据,杨建平和团队成员“长”在了地里,与农牧民一起劳作,观察作物的生长情况。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改进,他们终于成功种出了适合高原种植的“小黑麦藏饲601”等作物品种。


image.png

“小黑麦藏饲 601”在田间生长情况 来源:河南农业大学


2022年4月,河南农业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拉萨农业生态试验站、高原生物研究所和曲水县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河南农业大学援藏工作正式启动。

“从海南的炎炎烈日到西藏的茫茫雪山,跨越的不仅是地理距离,更是对作物适应极限的探索。”援藏团队成员矫永庆和熊二辉不无感触地说。团队成员郑旭和康国章在曲水县示范种植的彩粒小麦,其花青素含量是平原地区的3~5倍,为抗氧化食品的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团队成员夏至带头引种了中药材牛至,其精油的含量及繁育的种子质量均达到较高水平,形成了牛至产业化开发的新模式。

河南农业大学援藏团队利用三亚的快速迭代优势创制新材料,在西藏极端环境中筛选稳定基因型,形成“加速迭代—极端验证”的闭环,开启了“与太阳赛跑”的育种节奏。


海拔4000米的突破:技术创新破解困局


在团队创下玉米种植海拔4000米的“高原奇迹”背后,是多重科技力量加持。粮安天下,种筑基石。2023年,团队完成了500余个玉米组合的测产试验,任务繁重而复杂,筛选出多个适应高原环境的优良组合。同时,团队通过大棚内外种植对比研究,利用温室模拟高原气候条件,有效缩短了新品种的选育周期。“小黑麦藏饲601”通过在曲水县100多亩不同播量、播期的试验,获得了喜人的结果,饲草和籽粒分别达2021.4公斤/亩和571.2公斤/亩,分别比原来的品种“中饲187”增产32%和78%。

此外,团队也初步摸索出“宽窄行+一穴双株”的种植模式,通过优化行距与株距,使高原玉米亩产提高30%。这些因农业科技而诞生的农作物不仅适应了高原的恶劣环境,还将为当地畜牧业发展带来高质量饲料,造福当地牧民。

油菜是西藏第一大油料作物,菜籽油是当地的主要食用植物油。在西藏开展油菜科研工作的张幸果也开心地分享道:“我们去年示范种植的品种长势很好,经过专家测产产量也特别高。很多人纷纷给我发信息,希望多提供些种子让老百姓种植,让他们增产增收。”


从0到1的创新:鼓起百姓“钱袋子”


如何让成果转化紧紧跟上科技创新与研发的脚步,让科研成果变为手中实实在在的利益?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

“我们连做梦都在算产量公式!”农学院硕士研究生杨留洋这句“缺氧不缺干劲”的口头禅,成为团队的精神写照。团队科研助理王永峯、韩浩磊和郑长要每年在西藏工作半年以上,为西藏惠民成果的不断涌现提供了坚实保障。

在曲水县才纳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鲜食玉米表现非常突出,不仅品质高、果穗大,而且双穗高达95%以上,超甜玉米双玉103鲜果穗和秸秆产量分别达2676/亩和2973公斤/亩,糯玉米白玉209鲜果穗和秸秆产量分别达2710/亩和3856公斤/亩,两个品种鲜果穗产量分别是河南本地产量的2.20倍和1.85倍。

值得一提的是,鲜果穗收获后,秸秆与青贮玉米收获期吻合,是优良的饲草。因此,可以达到一种双收,鲜食玉米秸秆可以在养殖业继续增收。粗略估算,以鲜食玉米为例,每亩至少产生5000元的收益。

在曲水县示范园区,农户指着自家田埂说:“以前种庄稼只够吃饱,现在玉米、小麦、油菜一起收,腰包鼓了,牦牛也养得更壮了!”

2024年,“小黑麦藏饲601”在林周县和曲水县的示范推广面积扩大到1000多亩,同时还开展了小黑麦籽粒深加工研发。2025年,曲水县鲜食玉米计划示范推广面积1300亩以上,并积极推广鲜穗保鲜、果穗真空包装和秸秆养殖综合利用等工艺。与此同时,彩粒小麦、油菜、鲜食大豆和中药材牛至等项目也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块地同时解决‘粮袋子’和‘奶罐子’,群众从观望变成抢着种!”曲水县农牧局负责人表示。


科技兴农,创新富农:以“农大方案”答好高原问卷


在科技援藏过程中,河南农业大学团队不仅带来了先进的农业技术,也与藏族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那杯午间的奶茶,让我永远难忘。”王泳超回忆道。一位园区的藏族大姐热情邀请他和同事品尝奶茶,用最真挚的方式表达着对客人的尊重和欢迎。和藏民田间工作时,“我们教他们说汉语,他教我们学藏语”,在夏至的回忆中,“一家人相亲相爱”也在这一刻变得具象化。

“科技援藏不是‘输血’,而是教会村民自我‘造血’”,杨建平介绍,2025年启动的“本土人才培养计划”将为每个村培训3~5名技术骨干,通过“集中授课+田间实操”破解人才断层。在当地政府的引领下,他们将选拔并培养一批来自各村的技术人员,充分利用电商平台的支持,积极推进“智慧农业进藏”项目,为西藏农业发展注入新活力。科技兴农,创新富农,一条“乡村互联、产业共育、效益共享、群众共富”的产业全链条正在形成。

一个个故事,见证了河南农业大学助力西藏自治区发展、激发增长“内生力”以来的新变化。时至今日,大粮食观正在逐渐替代“保粮食不等于只种青稞”的旧观念,在这条通往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一幅幅美好图景正在曲水大地勾画铺陈,河南农业大学“厚生丰民”的价值基因跨越时空在高原继续扎根开花。

[通讯员:毛双双]
[指导教师:杨钰晨]
[责任编辑:石悦]
3年前,河南农业大学教授杨建平带领团队在青藏高原开展农业研究,通过“候鸟”式的坚守,实现粮食增产,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