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兰州大学游泳馆
有一位池边守护者
14年始终坚守岗位
她27岁还是“旱鸭子”
在自己的不懈努力下
成为兰州大学游泳馆的
第一批救生员
她是“在岗1分钟,安全60秒”的践行者
20余年,她与兰大“双向奔赴”
从绿化到保洁再到救生员
兰州大学见证着她一步步成长蜕变
她也目睹了榆中校区自建成以来的发展
让我们一起走进游泳馆救生员
张燕的成长故事
1“旱鸭子”的成长与蜕变
推开游泳馆的大门,潮湿扑面而来。在一片翻涌的水浪声中,一位身穿蓝色上衣、红色短裤的熟悉身影,安静地坐在救生瞭望椅上观察着水域。她是张燕,兰州大学游泳馆最早的一批救生员之一,已经在这里工作了14个年头。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位看起来从容不迫、让人安全感满满的救生员,曾经是个连水都不敢碰的“旱鸭子”。
张燕每天上班必经的走廊|图源:兰州大学
张燕坐在救生瞭望椅上观察水域|图源:兰州大学
2009年,兰州大学游泳馆刚刚落成,张燕从原来的校园绿化组调到游泳馆负责保洁工作,27岁的她人生中第一次踏进了游泳馆。当时的张燕站在泳池边,望着泛着粼粼波光的水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悸动与奇妙。眼前50米长的标准泳池,像一面会呼吸的镜子。一个想法在张燕脑中呼之欲出:“希望有天我也可以在水中自如地游泳。”
彼时兰州大学游泳馆即将开放,刘馆长每天抽一到两个小时,亲自带领泳馆工作人员学习游泳,计划培养一支能够应急救援的队伍。听到这一消息,张燕很是开心:“我觉得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机会,可以学习新技能。”于是,她毫不犹豫地加入了学习游泳的行列。
然而,学会游泳并非易事。对于张燕来说,第一个难关便是克服对水的恐惧。她清楚地知道,只有克服内心的恐惧,才能在这片水域中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在学习憋气闷头时,张燕是同事中第一个尝试把头埋进水里的人。冰凉的水流漫过耳朵的瞬间,她心里“扑通扑通”直跳。但当她在水中成功浮起来的那一刻,心中满是惊喜:“这还好,我还能浮起来!”就这样,她开始从基础的游泳动作学起,每天坚持练习,利用休息时间反复琢磨技巧。
就这样,凭借着这股子勇气和冲劲,张燕仅用15天就学会了游泳,成为当时8名清洁工中第一个掌握这项技能的人。张燕又系统学习了救生知识,并顺利通过了25米速度游、25米潜游、陆上解脱、水中拖带和心肺复苏五项考试,拿到了游泳救生员资格证。2010年,游泳馆一个救生员岗位空缺,张燕凭借出色的游泳技能和认真的工作态度,成功上岗,开启了她的救生生涯。
张燕在岸边|图源:兰州大学
第一次穿上救生员工作服时,张燕在更衣室的镜子前站了很久。她笑着回忆,“我觉得自己好像是穿上了救人的‘盔甲’,有点不相信我一个‘旱鸭子’怎么就成了救生员,觉得自己肩上的责任很重大。”这不仅是一次职业身份的转变,还是一场关于勇气与自我超越的心灵历程。在每一个岗位上,张燕都不断学习着新知识、新技能,并最终在游泳救生这一看似不可能的领域成功超越了自己。
16年前,当兰州大学首次组建救生员队伍时,面对恐惧和压力,不少人选择了退缩,而正是因为有张燕这样敢于突破自我的人们,才使得这支队伍逐步壮大,为全校师生创造了一个安全、放心的游泳环境。如今,每当她在泳池边,依然可以看见那份从容与坚定,那是一种历经磨炼后的从心底涌出的安全感与责任感。
2“在岗1分钟,安全60秒”
在兰州大学游泳馆,张燕用行动诠释着救生员的责任。“在岗1分钟,安全60秒”,这句简洁的口号是张燕对救生员岗位的理解。“你要保证每一个泳客的人身安全,所以人多的时候,精神要高度集中。”
回想起游泳馆第一年开课的场景,张燕感慨万千。那时,游泳还未被纳入中小学生考核标准,很多学生都不会游泳。面对满池不会游泳的学生,张燕和同事们精神高度集中,每个人手里都紧紧握着一根杆子,时刻准备应对突发状况。“当时心里压力特别大,眼睛都不敢多眨一下,就怕哪个学生出意外。”张燕回忆。
虽然平日里游泳馆几乎没有发生溺水事故,但张燕和同事们丝毫没有懈怠,始终秉持着“以防为主”的理念。只要看到有同学换气不顺畅,她就会立刻在岸上大声提醒:“使劲儿吹气,在水里吐泡泡!”对此她解释道:“有时候孩子们就是憋气嘛,你赶紧给他喊两声,就调整过来了。要是稍微疏忽,就可能会出危险。”
在张燕的记忆里,5年前的一次救援让她印象深刻。2020年10月,在兰州大学女子100米泳预赛中,一个女生在后50米转身15米处的地方呛水。张燕发现后,迅速和一名义务救生员潜到水底,在岸上同事的默契配合下,将溺水者拖到了岸边。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张燕有些腼腆地笑了笑:“那一瞬间啥都顾不上想,就想着赶紧跳下去救人,一股脑就下去了。”
救援的果敢与迅速,离不开多年的日常训练和经验积累。为了时刻保持良好的体能和精湛的救生技能,张燕和同事们每周都会进行严格的下水训练。训练时,他们两两一组,模拟真实救援场景,一人扮演溺水者,另一人练习水中拖拉。有时,为了让训练更贴近实际,他们还会借助充满水的假人进行辅助演练。正是这样的坚持和努力,使他们在面对突发状况时能够迅速、冷静地做出反应。
工作之余,张燕也很乐于与学生交流。当同学们向她询问游泳技巧时,她总是热情满满,毫无保留地分享经验。“和学生在一起有一种感染力。每天和这些20来岁的年轻人交流,我感觉我的心态也跟着年轻了。”张燕笑着说。长期与学生们的互动,让她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青春的宝贵。她衷心希望同学们能好好珍惜现在的大学时光,也希望同学们可以多来游游泳、健健身,收获健康与快乐。
张燕为学生解答游泳问题|图源:兰州大学
3 24年,与兰大“双向奔赴”
2000年9月,榆中校区建成。一年后,张燕和兰州大学榆中校区的第一批新生一同走进校园,成为了一名绿化环卫工人。那年,张燕19岁。
初入校园工作的张燕,在校园绿化组栽着树苗,偶尔看着和她年龄相仿的同学,畅想着未来他们将去向何方。岁月如梭,四年又四年,看着一批批兰大的学生成长、毕业、走向远方,转眼间张燕已经在兰大工作24年了。“你看,这下面的树是我们刚来学校的时候栽的,当时挖的时候树干这么细的一点,现在长到这么粗了。”多年后,中年的张燕站在游泳馆二楼的窗前,手指向窗外,眼中满是感慨。
张燕望着窗外的树|图源:兰州大学
20多年间,张燕的人生轨迹也不知不觉与兰州大学相互交织。从绿化工到保洁员,再到游泳馆救生员,兰州大学见证着她一步步的成长蜕变,而她也目睹了榆中校区自建成以来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我把我大一半的青春岁月全部奉献给兰大了,其实我的收获也挺多的。”这是43岁的张燕在兰大工作这么多年最大的感受。除了工作,她还在这里收获了美满的家庭。她的丈夫是曾在绿化组认识的同事,两人在这个校园中逐渐熟悉、相知、相伴,一路走到今天。如今,张燕是救生组组长,丈夫是绿化班班长。她继续说道:“兰大弥补了我没上过大学的遗憾。”尽管没能走进大学课堂,但张燕在校园里感受到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学术气息。闲暇时,她会和同学们聊天,听他们分享学习和生活中的趣事。那些充满朝气的脸庞、天马行空的想法,让张燕仿佛也回到了自己的青春时代。
多年来,张燕的身份不断变化,但守护的初心始终未改。清晨打扫时,她会检查每处排水口;训练时,她和同事反复演练救援动作。
夕阳西下,张燕结束最后一次巡池。窗外树影摇曳,泳池水面泛着微光。她换好衣服,走进了夜色的校园。校园的每一处角落,都仿佛在低语着那些珍贵的回忆和情感。在张燕眼中,兰州大学像一位无声的导师引领她成长,又像一个温暖的港湾给予她庇护,而她,也用自己的青春、汗水和责任回馈着这所学校。
内容来源|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
文字、图片丨范雨萱
编辑|张晨曦
校对|吕佳灵
责编|李晖
审核|张北辰 肖坤 李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