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本土资源赋能文化振兴
原创 华南师范大学 张颖琳 吴焯琪 郑心怡2022-09-07
字号:AAA
基于对相关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以及实地调研的成果,本队伍以开平市“碉楼下的课堂”为案例,探究活用本土资源赋能文化振兴的模式。

——开平市碉楼下的课堂模式应用效果探析


一、绪论

(一)调研背景

《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重塑城乡关系,乡村振兴必须通盘考虑城市和乡村发展,统筹谋划乡村文化振兴中的生态格局和要素流动,形成田园乡村与现代城镇交相辉映的城乡文化发展形态 [1]。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城乡文化的相互关系表现为:一方面,城市文化会促进乡村振兴,另一方面,优质的乡村文化是城市文化发展中诸多问题的良药[2]

开平市是著名的侨乡,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形成了独特的华侨文化,更能将当地红色文化与侨乡文化相融合,深化了革命和爱国主义精神[3]。开平在其独特文化背景下创造出了、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据2001年普查结果,现存1833座碉楼,分散在全市的17个镇[4]);市内有13个革命烈士纪念碑及周文雍陈铁军纪念馆、开平南楼等著名的红色景点[5]。开平市丰富的本土资源,为其城乡文化发展提供了厚实的基础。

在新时代中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文化是不可忽视的力量,发展乡村文化是实现乡风文明的重要方式[6],活用本土资源是赋能乡村文化振兴重要途径。

图片11111111.png

 调研背景

(二)问题的提出

   然而,大量年轻人从农村进入城市,乡村文化主体人才流失,乡村文化发展受限[1]。城乡文化关系是城市化进程中必须正视的重大实践问题。城乡文化认同既表现为城市向乡村文化渗透的单向过程,也表现为乡村对城市文化反哺的双向互动[2]

dhdh.png

 问题的提出

(三)调研基本概况

调研基本概况

(四)调研方法

 

 4 调研方法

(五)调研步骤

 

 5 调研步骤

(六)调研意义

1. 理论意义

本研究能够通过具体的城乡互动案例为如何处理城乡文化关系提供理论依据,为如何活用本土资源赋能文化振兴提供理论指导。

2. 实践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究具体可行的城乡互动模式,实现城市与乡村文化的相互渗透。此外,本研究能够基于开平当前施行的模式,通过深入调研及分析,为新时代党史宣传新方式、政策深入基层、本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如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等)、当地特色品牌的打造、居民文化自信的树立等方面总结开平经验并提出建议。

二、文献综述

(一)概念界定

1. 本土资源

指有地域特色的、在自然地理、人文历史、社会发展等方面、可开发利用并产生价值的事物。

2. 文化振兴

从铸魂凝神、以文化人、滋养乡情等方面展开,深入剖析我国当前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其产生的根源,提出了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培育乡土文化人才等具体措施,旨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3. 文化赋能

指将文化精髓与各种活动相融合,让文化拥有时代感,得以更悠久的延续,文化实力得以更好地提升;令活动中渗入文化的内涵,得以拥有与文化相适应的价值(如时代价值、育人价值等)。

4. 城乡文化

指一方面将城乡居民的精神融为一体,将城乡文化服务及文化资源联为一体;另一方面,城乡文化又融入城市和乡村,激活并发展城乡各自的文化。

5. 碉楼下的课堂

指以碉楼及其周边活动场所为载体,积极活化利用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为契机,打造的开平文化品牌项目。

(二)关于乡村振兴战略下文化振兴实践的研究

陈晓霞(2021)指出,加快乡村文化建设有利于乡风文明发展,促进崇尚科学、健康、文明向上向善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7]。韩鹏云(2020)指出,劳动力商品化和农业商业化的迅猛发展使村落中的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严重[8]。姜广多(2022)指出,目前我国乡村共同文化体系虽已初步构建,但在满足乡村民众需求上还存在形式化、低效率等问题[9]

)关于乡村振兴背景下活用本土资源的研究

挖掘本土资源,讲好中国故事。魏晓东(2021)认为化革命传统教育,需要施教者紧密结合时代、受众群体、传播媒介和话语风格的变化特点,主动求新求变,围绕学、思、践、悟,实现红色资源的创新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努力在育人实效上取得突破[10]

保护和传承红色文化资源,为乡村振兴赋新能。胡雪梅(2021)认为首先要做到红色文化与乡村生活生产活动全面融合;其次要创新宣传开发方式,形成乡村特色,探索红色文化资源与乡村发展多元化结合模式;最后要引进并培养高质量人才队伍,让红色文化资源助力乡村振兴[11]

用好用活本土资源,涵育时代新人。土资源对个体价值观的塑造,往往不是疾风骤雨,而是润物细无声般地教化,逐渐将文化内含的精神力量转化为个体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通过宣讲本土故事,将学习教育变成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地提高群众学习的积极性。

)关于城乡文化关系的研究

朱冰、胡宝平(2018)认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下文化关系经历了低层次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阶段、二元发展阶段、协调发展阶段、一体化发展阶段,适应新时代主要矛盾的变化[12]

目前,乡村发展将处于变革与转型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重塑城乡关系。张英男(2019)等人认为我国的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仍面临着物质基础薄弱、互动机制欠缺及乡村文化边缘化等困境,需通过城乡关联发展实现城乡文化整合破解[13]

刘志刚、陈安国(2019)指出城乡文化是和而不同的关系,应推动城乡文化和谐共生,促进城乡文化的价值认同,实现城乡文化的有效互哺[1]。罗嗣亮(2021)提出,构建新型城乡文化关系需重新审视乡村价值,要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城乡文化的互促互补[14]。袁宇阳、张文明(2020)从乡村内生发展视角上指出,注重内外部资源的有机融合,着力发掘地方隐性的内生性资源,是激活乡村内生发展动力的关键所在[15]

)小结

文献梳理发现关于乡村振兴背景下文化振兴的研究涉及的范围较广,其中重点梳理了乡村振兴战略下文化振兴实践、活用本土资源和城乡文化关系等的研究内容。在现有的研究中,主要关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活用本土资源赋能文化振兴方面。从阶段性研究来看,对于现实中乡村活用本土资源实现文化赋能的总结和研究较少目前拥有较少的系统性理论性成果,城乡文化互动发展与现实情况存在距离,且对群众仍缺乏全面性、深入性的影响效果,因此该领域的研究仍然存在较大的研究价值与研究空间。

三、实证分析——以开平碉楼下的课堂活动为例

(一)分析概述

本队伍以开平“碉楼下的课堂”活动作为活用本土资源赋能文化振兴的典型案例,通过多种方式展开调研,探究其开发利用城乡资源以活化本土资源赋能文化振兴的模式,为其他地区提供开平经验。

(二)分析目的

城乡二元治理体制存在弊端,导致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城乡差距较大,其差距表现在城乡居民收入、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上,城乡文化差异的减小对于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尤为重要[16]

(三)资源分析

开平市“碉楼下的课堂”活动利用的本土资源主要为建筑资源与文化资源两大类,前者指碉楼作为课堂开设的背景;后者包括侨乡文化、红色文化、文化遗产等。目前开平市保留大量碉楼,并且主要分布在乡村,是乡村宝贵的资源[17]。开平每一座碉楼背后都蕴藏着华侨的奋斗史和血泪史,文化遗产是一代代开平人之间纽带和扎在故乡的根,蕴含着开平人民高尚的家国情怀,南楼七壮士的事迹更是其红色文化的代表。

(四)具体案例分析

开平市在碉楼及其周边场所开展学习活动邀请开平市各单位宣讲团担任主讲人,讲授的内容多样,不少当地的居民或游客参与其中。

表 1  碉楼下的课堂内容示例

开展单位/镇“碉楼下的课堂”内容开展意义
开平市人民检察院法制宣传教育线上专题活动《碉楼下的普法微课堂》让更多的开平居民知法、懂法、尊法、守法
赤坎镇

品牌党课、榜样党课等特色党课

积极探索“党课+”模式,充分利用碉楼红色文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开平市税务局

开平民歌代表性传承人张巨山先生作曲作词歌曲《税务便民播春风》以及税务知识

是对非遗民歌传承以及税务知识的传播


开平市通过碉楼下的课堂活动深入挖掘、宣传将碉楼所蕴含价值,充分利用本土资源打造文化品牌。其成为了连结城乡发展的纽带,将城市人才引入乡村开展科普课堂,使群众摒弃乡村文化中的落后成分,促进思想现现代化[18],且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充分运用碉楼多方面价值反哺城市,加强城乡文化交流,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五)问卷分析

1. 问卷编制

本队伍根据该活动的现状,如成果、不足、建议等内容编制出了《开平特色文化品牌构建之路——以碉楼下的课堂为例》问卷进行大范围调查。

2. 研究样本描述性统计

面向开平市内与开平市外发放问卷随机抽样。共收集239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为225份。调查对象集中在18—35岁年龄段,日常居住地大部分在开平市内。

 6 调查对象年龄分布

  

 7 调查对象居住地分布

 

3. 问卷信度与效度

数据显示,Cronbach 的 Alpha0.938,大于及格值0.7。该问卷信度较好,可用于本次研究。

 2 可靠性统计资料

4.问卷内容分析

1)活动开展现状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中仅有7%参加过活动,不知道碉楼下的课堂这一活动占比高达72%


 8 活动参与情况

 

 9 活动了解度

 

2)活动了解方式分析

线上,调查对象主要通过网站、新闻媒体、社交媒体方式了解活动。

线下,调查对象主要通过报纸、海报等方式了解该活动。

另外,有高达75.1%的调查人员认为需要经过官方渠道了解,证明官方渠道较为权威。 

 10 线上了解方式

  

 11 线下了解方式 

 12 官方渠道了解方式

 

3)活动内容分析

调查对象了解的活动内容分析

调查对象普遍认为课堂内容偏向于文化和历史类教育。对于课堂内容种类的选择,文化遗产占比最多,高达82.5%;其次是侨乡文化和开平历史,皆占比79.4%

 

 13 调查对象了解的活动内容

 

内容及渠道质量与数量分析

从对碉楼下的课堂活动有所了解的调查对象的数据可见,目前该活动的内容与渠道较丰富。

 14 内容与渠道丰富度

 

内容亮点

调查结果显示,分别有48%30.7%的调查对象认为开平碉楼与村落以及文化碉楼下的课堂活动的最突出关键词,但仅有3.1%的调查对象认为品牌碉楼下的课堂的突出关键词。

由此可见,群众认识到的碉楼下的课堂侧重突出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输出,构建文化品牌概念尚未深入人心,品牌打造任务仍任重道远。

 

 15 活动关键词分析 

4)活动优势分析

结果显示,多数调查对象认为碉楼下的课堂的优势在于更具有文化氛围。与此同时,参与度更高认同率低于50%证明参与度仍有待提高。

综上所述,我们应取长补短,大力发扬更具文化氛围的优势,接力补上参与度的劣势。

 

 16 活动优势

 

5)活动影响及后续发展分析

对个人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调查对象认为碉楼下的课堂这一活动可以帮助听众了解开平当地的文化遗产说明碉楼下的课堂具有助力了解文化遗产的作用。

 

 17 活动对个人的影响

 

对社会的影响

调查对象对该活动起到挖掘当地文化资源用的认同度最高;相反,推动传统文化创新建设良好社会风气认同度较低。

由此可得,社会公众多数认为碉楼下的课堂的优势更侧重于文化方面,但在创新方面以及社会治理方面优势不足。

 

 18 活动对社会的影响

 

对活动发展的分析

在对于参加活动的兴趣方面,对活动持非常感兴趣有点感兴趣观点的调查对象占比高达84.9%,说明调查对象对于该继续了解的兴趣较大,这也反映了碉楼下的活动具有发展可持续性。

 19 调查对象对继续参与活动的兴趣

 

6)活动不足分析

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调查对象认为碉楼下的课堂存在内容重复度高的不足

 

 20 活动不足 

  (六)访谈分析

基于对问卷数据的一系列分析,本队伍对碉楼下的课堂通过多形式访谈进行深入分析。

1. 访谈对象基本情况

 3 访谈信息表


2. 访谈资料编码

基于问卷调查的结果,访谈提纲内容主要围绕“碉楼下的课堂” 活动的开展动机、开展流程、宣传、影响、亮点与成果、不足等进行设定,旨在总结该模式的经验以及就该模式的不足提出的切实可行的建议,且本次的访谈样本涉及面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调查结果的公正客观。

本研究关于碉楼下的课堂共涉及186个参考点(即意义单元),在此基础上抽取出20个相对独立的初始概念(即码号)(见表4),通过比较再次归类萃取,为其划分确定的范围(见表5)。

 4 主轴(二级)编码归类

 

 5 各编码范畴界定

3. 访谈编码分析

1)活动背景

开平市委宣传部在2019年建党百年之际已有开展碉楼下的课堂准备。

 开平碉楼作为红色教育基地,有着独特的育人作用,以碉楼下的课堂的形式开展党课有利于党史教育进一步开展。

  “开平碉楼与村落2007年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5处世界遗产,是广东省第一处世界文化遗产。

 开平城乡差距较大,乡下信息闭塞,农村多为留守老人和外来务工人员。碉楼下的课堂促进城乡交流,与政策理念不谋而合。

21 活动背景

2)活动形式

22 活动形式

3)活动内容

课堂内容主要为党史教育、红色历史、名人故事、行业宣传等,其首要的目的是提升党员的思想觉悟和能力,激发党员红色精神与文化自信。


4)活动特点

碉楼下的课堂活动最大的特点就是活化利用本土资源,以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作为背景,以红色资源、文化资源等为课堂内容,助力打造开平特色理论学习品牌,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带动城市文化发展。

并且,碉楼下的课堂为公益性质,不收取任何费用,场地不限、课堂自由、接受游客参观,致力于实现效果最大化。

23 活动特点


(5)活动影响

 该活动在农村的党史教育、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等三个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吸引外地游客前来,拉动旅游收入增长;

 该活动促进开平文化的传播、年轻一代的成长、特色文化品牌的打造,为乡村文化振兴贡献巨大力量。与此同时,课堂上科普知识的内容,提高了村民文化素质,助力构建和谐社会。

 该活动为城镇党员干部提供宝贵的乡村红色学习资源,既促进了乡村文化振兴,又带动城市文化发展。

    ④ 该活动活化利用本土资源,促进碉楼与村落文化跟上新时代步伐,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24 活动影响


6)活动不足

主要有宣传渠道不够广、老年人难以参与、缺少全面规划不足。

25 活动不足


7)活动亮点

活动亮点主要在于课堂内容、参与人群以及载体。

26 活动亮点


四、建议与启示

本队伍深入调研,立足于现状,综合问卷与访谈内容,提出了一定的建议,并总结了一定的启示。

(一)建议

1.决策方

1)程序化管理排期:官方合理把控、协调各主办方的宣讲时间与内容,有条不紊的推进碉楼下的课堂活动,使得内容能够相互补充或全面覆盖。

2)开辟官方渠道:官方渠道的设立能够改善了解渠道有限、媒体报道单一的情况。

3)借鉴经验,推进普及:鼓励主办方等充分利用资源,依托当地丰厚的侨乡文化等,采取多种新颖形式,大力推进活动举办;适当安排优秀单位开展经验分享会,以推动该活动惠及开平全市。

2.主办方

1)提前规划,扩大宣传:课程预告及多渠道的宣传,有助于群众对课堂参与做出安排参与,吸引更多受众;整合资源,建立统一宣传、回顾平台,能够供大众学习、传播。

2)注重授课内容、形式、对象:互动目前呈现重党史,轻其他的趋势各方面内容应齐头并进,不但提高村民政治修养,还达到一定的扫盲效果。同时注意授课群众的特点,注重授课中所采用的语言、照顾群众的知识水平,更容易达到宣讲效果。

3.承办方

1) 提高宣传力度:承办方不仅能提供场地,还能利用地利将该活动以展板等形式进行宣传,提高人气,打响该品牌。

2) 提高参与度:目前承办方主要作为场地的提供方,少有参与后续活动开展。提高承办方的参与度,在活动组织、策划、人员组织等上与主办方联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该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二)启示

1.政府完善制度建设,提升价值效能

1) 描绘文化振兴本土风景图,加强价值引领

充分依托本土文化资源,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继续加强本土文化自信建设,发掘好本土文化资源,讲好本土特色故事,继续带动、引领本土特色文化建设向更高水平迈进,让更多有信仰、有情怀、有温度的本土文化作品浸润人心,铸魂育人。

2)传好城乡文化接力棒,推动城乡文化互动发展

城乡文化互动既是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通过向乡村人民输入优秀的文化、知识和价值观念,形成城乡文化互动的良好局面。

3)打通本土文化惠民新脉络,完善本土文化设施全覆盖

积极发挥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以及特色本土文化基地桥梁作用,积极联动线上互联网资源与线下实地文化资源,积极主动听取群众的意见和需求反馈,利用传统节日和农闲时节开展本土文娱文化等活动,激发群众参与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内生动力,真正让乡村群众作本土文化当家人。

2.实现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创新活用本土文化资源形式

1 创新本土资源活用形式 “融合传播文化

改变传统乡土教育单方面输出的方式,注重时代性文化输出。继承和创新本土文化资源,把其他优秀学科思想素养、科学精神与党史文化融入本土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

2 打造本土文化资源留声机,多媒体技术助力出圈传播

在传播上,通过制播联动、多屏联动、深度融合、全媒体传播,精准掌握并充分利用融媒体传播规律,推动本土优秀文化资源有效出圈。电视平台与网络媒体,在制作、播出等环节实现全程紧密联动、场内场外全面互动、大屏小屏及时互动,创造性运用新技术、新理念、新表达,将本土文化精神巧妙熔铸其中,从而真正促进本土优秀文化资源的高质量传播

3 群众树立本土文化自信,提升本土文化学习的自主性

秉持坚定的本土文化自信,积极参与、主动学习本土优秀文化,学会讲好本土文化故事弘扬本土文化优秀精神,与时代同步反映时代风采,在参与文化活动中将宏大的时代主题与本土特色紧密结合,在参与本土文化艺术创作中最大程度上实现弘扬主旋律、贴近本土、涵养情怀的有机统一。


五、研究结论


本队伍深入广东省开平市,围绕开平市活用本土资源案例——“碉楼下的课堂”活动展开调研。结果显示,该活动的开展对树立开平人民文化自信、使本土文化重焕生机、推动城乡文化融合具有一定的作用,因此利用该活动赋能文化振兴的模式能为其他乡村活用本土资源赋能文化振兴、乡村振兴提供一定的参考。此外,“碉楼下的课堂”仍在某些方面存在不足,可加以改进,为其他乡村解决类似问题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刘志刚,陈安国.乡村振兴视域下城乡文化的冲突、融合与互哺[J].行政管理改革,2019(12):60-65.DOI:10.14150/j.cnki.1674-7453.2019.12.005.

[2] 徐娟芬.红色文化引领下的城乡文化融合发展——以嘉兴市为例[J].嘉兴学院学报,2022,34(03):57-62.

[3] 刘小杰,李凯.开平侨乡文化的多元性及其开发保护——赤坎古镇、立园村、自力村为例[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6(04):144-145.

[4] 张国雄.开平碉楼的类型、特征、命名[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4(03):24-33.

[5] 龚嘉玲.五邑地区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功能及路径研究——以五邑大学为例[J].党史博采(),2020(03):57-58+63.

[6] 邵晨.乡村振兴不可忽视乡村文化力量[J].人民论坛,2018(26):130-131.

[7] 陈晓霞.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文化建设[J].理论学刊,2021(01):141-149.DOI:10.14110/j.cnki.cn-37-1059/d.2021.01.016.

[8] 王娟.文化引领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J].人民论坛,2018(16):252-253.

[9] 魏晓东.做好活用红色资源这篇文章[N].中国教育报.2021

[10] 胡雪梅.保护和传承红色文化资源 为乡村振兴赋新能[N].中国文化报.2021

[11] 朱冰,胡宝平.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文化关系的逻辑演进[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8(06):28-36.

[12] 张英男,龙花楼,马历,屠爽爽,陈坤秋.城乡关系研究进展及其对乡村振兴的启示[J].地理研究,2019,38(03):578-594.

[13] 罗嗣亮.乡村文化振兴要处理好五对关系——基于习近平相关重要论述的分析[J].党的文献,2021(06):48-53.

[14] 袁宇阳,张文明.乡村内生发展视角下资源的内涵及其应用[J].世界农业,2020(06):10-17.DOI:10.13856/j.cn11-1097/s.2020.06.002.

[15] 赵志华.多维度推进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J].法制与经济,2015(03):111-113.

[16] 杜凡丁广东开平碉楼历史研究[D].清华大学,2005.

[17] 王琴,郭锐.城乡融合视野下乡村振兴的价值意蕴、逻辑机理与实现路径[J].黑龙江社会科学,2022(04):30-36+132.

[18] 陶俊梅.乡村振兴进程中重塑特色乡村文化的意义与对策研究[J].农家参谋,2021(22):3-4.

[19] 吴理财,解胜利.文化治理视角下的乡村文化振兴:价值耦合与体系建构[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9(01):16-23+162-163.DOI:10.13300/j.cnki.hnwkxb.2019.01.003.

[20] 门献敏.关于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若干关系研究[J].理论探讨,2020(02):46-51.DOI:10.16354/j.cnki.23-1013/d.2020.02.007.

[21] 范玉刚.在中华文明与全球化双重视域中领悟乡村文化复兴的意义[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4):122-133.DOI:10.19836/j.cnki.37-1100/c.2020.04.014.

[22] 姜广多.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文化建设对策[J].农业经济,2022(07):52-53.

[23] 杨华,范岳,杜天欣.乡村文化的优势内核、发展困境与振兴策略[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2(03):23-31.DOI:10.13968/j.cnki.1009-9107.2022.03.03.

[24] 王德胜,李康.打赢脱贫攻坚 助力乡村振兴——短视频赋能下的乡村文化传播[J].中国编辑,2020(08):9-14.

[25] 张学昌.乡村文化振兴的社会参与机制——基于协同治理的视角[J].新疆社会科学,2022(04):163-172.DOI:10.20003/j.cnki.xjshkx.2022.04.016.

[26] 孙炳海,查亮亮.红色资源为乡村教育振兴立魂[N].中国教育报.2022.

[27] 高静,王志章.改革开放40:中国乡村文化的变迁逻辑、振兴路径与制度构建[J].农业经济问题,2019(03):49-60.DOI:10.13246/j.cnki.iae.2019.03.005.

[28] 吕宾.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重塑的必要性、困境与路径[J].求实,2019(02):97-108+112.

[29] 任健强华侨作用下的江门侨乡建设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

[30] https://page.om.qq.com/page/O44hJRzpyyX4CPYpDkd9DNYw0

[31] .南楼七壮士抗日旧址[J].广东党史,2009(05):59.

[32] 宋小霞,王婷婷.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性分析及现状和对策研究[J].山东社会科,2019(04):176-181.DOI:10.14112/j.cnki.37-1053/c.2019.04.027.



[责任编辑:苏兰]
基于对相关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以及实地调研的成果,本队伍以开平市“碉楼下的课堂”为案例,探究活用本土资源赋能文化振兴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