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涯就业  |  人物  |  名师大家
中石大:做服务社会的“科技之眼”——曾景斌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曾梦涵2024-03-15
字号:AAA
曾景斌荣获"劳动模范"荣誉称号,他发扬学以报国、躬耕不辍,潜心学术、教书育人的精神,以身作则。

编者按:

“劳模风采”系列报道,聚焦获得2021-2023年度学校“劳动模范”荣誉称号的先进个人,用他们学以报国、躬耕不辍,潜心学术、教书育人的鲜活事迹,折射出石大人追求卓越的鲜明品格和石大精神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以此振奋精神、鼓舞斗志,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凝聚共识、汇聚力量。

1.jpg

曾景斌教授  葛浩然摄




学科交叉,寻求纳米之微

2010年,厦门大学分析化学博士毕业的曾景斌来到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任教。

在博士期间,曾景斌主要针对环境中的有害污染物进行研究,这个过程需要用到一系列大型仪器设备,如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等。但他刚入职时的科研条件比较匮乏,既没有独立的实验室,研究所需的仪器设备也相对短缺,“真的就像上了战场的士兵没有武器的那种感觉。”曾景斌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他的科研之路几乎是从零开始起步的。

“得先让自己的研究运行起来”,曾景斌并没有被职业初期的困难所吓倒。面对暂时无法解决的客观条件的桎梏,他果断转变思路,“我能不能做不需要大型仪器设备的研究?”曾景斌大胆构想着。

由于金属纳米材料的独特光学特性,随着其尺寸、形状、结构和环境介质物理性质的改变,其等离子共振吸收峰的位置也会不同,材料本身便呈现出不同的颜色,而且其灵敏度高、选择性强,可以成为毒害物质可视化检测的绝佳载体。基于此,曾景斌及其团队研究出了一系列基于新型金属纳米材料的可视化传感器,可用于日常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的即时检测。

“我们的眼睛本身就是灵敏的检测器”,把无机化学的知识应用到分析化学领域,通过材料的颜色变化或光学信号变化就可以来观测有毒有害物质是否存在,这种方法方便、快捷,极大降低了用户的使用门槛,也让曾景斌找到了新的研究方向。

近年来,曾景斌沿着自己独特的研究方向一路深耕,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和专利。“要做点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既上得了书架也上得了货架。”曾景斌谈及自己对做科研的看法时这样说。上书架,并非简单地发表学术论文,而是真正对科学有用,是能够写进教科书里;而上货架,也并非简单地申请几项专利,而是产品能真正落地,改善和方便老百姓的生活,为社会创造实实在在的价值。

2.png

曾景斌教授团队在进行科学研究  葛浩然摄




教研相长,探索育人之道
对于一直奋战在科研一线的曾景斌来说,育人是他热爱的另一个舞台。

曾景斌热衷于和学生一起做科研,他曾作为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获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铜奖、第八届山东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金奖。

“与其说我培养了学生,不如说这是个教研相长的过程,跟学生一起努力也让我自己收获了成长。”谈及自己培养的学生,不论是继续深造的,还是直接就业的,曾景斌都如数家珍,清晰地记着每一位毕业生成长发展的路径。

曾景斌分享了他第一次带本科生做大创的故事,他告诉记者,这对他的科研生涯有着特殊的意义。该大创团队由三名化工专业2010级本科生组成,他们当时所做的课题是利用光学纳米探针去检测室内空气的甲醛,那时曾景斌教学任务繁重,于是他和学生一有空就泡在实验室里,通宵达旦却也不知疲惫。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他们的成果陆续发表在英国皇家化学会的《化学通讯》和爱思维尔的《化学传感器与执行器》上。曾景斌回忆道,“当时本科生作为第一作者发表SCI一区论文还是极少的。”科研成果的回报给了这个团队更大的动力,三名学生在曾景斌的引导下纷纷走上了科研的道路,目前均已博士毕业,分别入职大连化物所、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以及天津工业大学。

“曾老师不仅科研工作奋战在第一线,而且每周都安排固定的时间和学生面谈交流,经常要讨论到深夜。”曾景斌教授团队青年教师温聪颖表示。

“教书育人是言传,科研育人则是身教。”曾景斌以身示范,因材施教,指引一位又一位学生在科研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截至目前,曾景斌指导本科生第一作者发表的SCI论文已经超过10篇。指导博士研究生4名,硕士研究生20名;已毕业博士生3名,硕士生12名。其中1人获山东省优秀博士论文,1人获山东省优秀硕士论文,3人获山东省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1人获校学术十杰称号,3人获校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8人获国家奖学金。


3.jpg

曾景斌教授引导同学们走上科研创新之路   葛浩然摄




科研创新,勇担社会责任
2022年底,新冠疫情快速蔓延,抗原检测盒“一盒难求”,曾景斌教授带领团队手工自制抗原检测试剂盒供校内师生免费使用。该事迹引发社会热烈反响和集体点赞,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等中央媒体纷纷转载相关报道。

“12月中旬左右,我们决定制作抗原检测试剂盒,为学校防疫、战疫贡献力量,同时,也为团队科研提供更多支撑。”曾景斌团队当时承担了山东省重大基础课题,自制试剂盒的初衷,并非是用于规模生产,而是解学校师生燃眉之急,让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真正地为社会解决一些实际难题。“当时形势紧急,需要短时间批量拿出成品,一次生产出几百上千条很有难度,团队成员连夜加班生产,保障了校内师生抗原的使用需求。“这不仅使实验室的量产技术更上一个台阶,也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收获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其实就是学以致用。”曾景斌自豪地回忆当时的情景。

经过此次事件,曾景斌团队的技术产品开始被社会所关注,受到多家企业的青睐。目前,曾景斌的实验室已经和青岛两家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瞄准大健康领域,对新冠后遗症、幽门螺杆菌、炎症因子、肿瘤细胞因子等进行检测。曾景斌说:“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如果国家和社会在某一个关键、特殊的时候需要我们,我们一定要顶得住、靠得住。”

对于此次获评学校劳动模范,曾景斌说:“获得这个荣誉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激励和鞭策,我来学校13年,学校给予了我很多,在这条道路上,我要做的也还有很多。”

4.jpg

曾景斌教授向校医院赠送抗原检测试剂   葛浩然摄


深耕科研、教书育人、服务社会

从科研初期的迷茫到实验成果实现转化

从三寸讲台的热爱到全国大赛的舞台

10多年来,曾景斌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

不断进取,勇毅前行




[通讯员:张传盈]
[指导教师:陈勇]
[责任编辑:石悦]
曾景斌荣获"劳动模范"荣誉称号,他发扬学以报国、躬耕不辍,潜心学术、教书育人的精神,以身作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