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说“红旗渠十大工程”》
作品链接:https://www.hnsjb.cn/show/2023/HongqiCanal/index.html
报道链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2330210792861757774&cdn=https%3A%2F%2Fregion-henan-resource&item_id=2330210792861757774&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t=1692620533673&showmenu=false&ref_read_id=c0aae93b-dc94-4c99-8600-ccfa9f146396_1692701821702&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
作品简介: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作品团队前往林州对红旗渠进行实地参观学习和调研采风,以手绘林县红旗渠布局图为主背景,从红旗渠渠首出发,经青年洞、空心坝、南谷洞渡槽等全程走访红旗渠十大工程,拍摄制作介绍红旗渠十大工程短视频。利用H5形式,漫画与视频结合动态全景展现红旗渠整体风貌,让更多人尤其是青少年互动式 “云游”红旗渠,了解红旗渠,自觉传承和发扬红旗渠精神。作品由河南共青团、学习强国、河南手机报联合发布,所属项目获团中央2023年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品牌项目和河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品牌。
一渠绕群山,精神动天下。上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凿壁穿岩、引漳入林,在壁立千仞的太行山上竖起精神丰碑红旗渠。而今,河南师范大学微漫红创团队执笔群山万壑,勾勒碧水长渠,另辟蹊径采用交互性强的H5页面叠加手绘和视频,在向大众直观展现红旗渠整体风貌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沉浸式体验。
一支“00后”为核心的团队
河南师范大学微漫红创团队是个基本由00后组成的年轻团队,团队每年招募20人左右,整体保持30人的规模。最初是从美术学院招募,后来逐渐有马克思主义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文学院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学生加入,分别负责撰写文案、剪辑视频等工作。“选拔标准除了扎实的美术功底和文字能力,最重要的是学生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坚持”,团队指导老师董长雨说道。谈及组建初衷,董长雨表示:“无论对80后、90后,还是现在的00后、10后,漫画或者说动漫都是他们青少年时期认识世界、理解世界时最喜欢的体裁形式,能够更直观简明地融入和传达价值理念,进而影响读者的认知和思考过程。”
从2019年成立至今,微漫红创团队不仅在国内多个赛事中斩获佳绩,其创作的《漫谈新中国七十年》《为了你,我愿意》《那些年我们追过的星》等作品先后被央视客户端、人民日报客户端和学习强国河南平台等十余家媒体转发,如今已成为共青团中央“团团漫漫说”栏目的长期供稿伙伴。
风光背后是创作的艰辛,为了弥补技术上的短板,成员们自学SVG、H5、骨骼动画等技术,力求实现交互式形式的创作突破。此外,繁重的学业压力、漫长的创作周期和时不时出现的分歧也时刻考验着团队的沟通协作能力,令他们在锻造中迅速成长。
一次印象深刻的探访之旅
据董长雨老师介绍,以红旗渠为创作主题的想法由来已久。从2023年5月份便开始策划,经过两个月的精心筹备,微漫红创团队在7月8日开始行动。
7月9日到12日,团队奔赴林州采集素材。这一次,他们放弃了常规游览路线,选择深入村镇田间,逐一探访红旗渠十大工程。
作为宣讲员之一的何冰冰说,每个人在开始前都做了许多功课,除了文字报道和影音资料,还参考了诸如《红旗渠图志》等书籍史料。饶是如此,待他们亲临其境时才发现在复杂的地势面前,想要依靠导航精准定位实属不易。在他们一筹莫展之际,热心的村民们纷纷伸出援手帮忙带路,怕他们回程迷路甚至会专程等他们拍摄完毕再带他们折返。有些路段一来一往就是三个小时,可老乡们非但分文不取,还积极当起了讲解员,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只想着能让这群年轻人通过互联网将这里的故事传向远方。
负责拍摄和剪辑的乔晓阳说:“我印象最深的是在任村镇白家庄村,有位白大叔顶着四十度的高温为我们带路。当时我们走在仅有50公分宽却高达两三米的渠坝上,因为扛着拍摄设备,每走一步我都提心吊胆。后来有同学的帽子被刮到渠底,白大叔二话不说爬下渠坝为同学捡回了帽子。”临别前,另一位同学王运芝为白大叔拍了一张照片,把对白大叔的感激放在镜头里,也放在心底。
一部“纯手工”的微漫作品
画风对于一部以视觉表达的作品至关重要,为了打造更符合青少年喜好和审美的作品,美术团队为此颇费心思。每个成员的手机相册里都塞满了各式参考资料,从绘本到摄影作品不一而足,容量告急是家常便饭。在兼顾历史感和趣味性的基础上,最终敲定了古风插画的展现形式。
负责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