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活动图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结合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习近平总书记致云南大学建校100周年贺信精神,云南大学积极开展“习近平总书记与大学生在一起”学习分享活动,组织广大师生以“强国有我、青春有为”为主题,走进农村、社区、企业、科研院所等,通过国情考察、社会观察、调查研究、学习体验等形式,重温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足迹;通过实习实训、岗位体验、参观调查、志愿服务等形式,践行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在“行走的课堂”中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在真学真看真听中感悟思想伟力、厚植人民情怀、强化责任担当,用生动实践深刻回答“民族复兴,青年何为”,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023年暑期,云南大学“理解中国”调研服务彩云南项目共组织12支师生团队,31支学生团队,23名学科专家,36名思想政治辅导员,合计327名师生参与调研服务。调研服务团围绕口岸经济、健康中国、边疆治理、粮食安全、生态文明、文化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专题,深入云南大理市、腾冲市、景洪市、泸水市、沧源县等40多个县(市、区)开展调研服务。
追寻领袖足迹,汲取奋进力量
7月22日—27日,“理解中国”调研服务彩云南腾冲调研服务团赴腾冲市开展调研服务活动。调研服务团由云南大学国际河流与生态安全研究院、数学与统计学院、法学院一行14名师生组成。本次调研服务活动以重走“习近平总书记腾冲考察之路,探寻边陲小城的乡村振兴路径”为主题,深入腾冲市清水乡、和顺镇、猴桥镇等地开展主题调研活动。调研服务团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腾冲足迹,走进清水乡、艾思奇纪念馆、和顺图书馆等地,亲身感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情怀;到李根源故居、滇西抗战纪念馆、猴桥口岸等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领略革命先辈风采,激发爱国情怀;到高山乌龙茶产区实地参观调研高山乌龙茶的发展状况、制作工艺等,对于高山乌龙茶种植、研发、加工和销售等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进一步强化了对产业振兴的认识。本次调研服务活动积极引导大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锻炼毅力、锤炼品格,不负时代重托,不负青春韶华,用实际行动践行强国有我,青春有为的使命担当。
聚焦口岸强通畅,学以致用促发展
7月17日—27日,“理解中国”临沧口岸对缅产业分工与合作延伸调研服务队赴临沧市开展调研服务活动。调研服务团由云南大学经济学院、材料与能源学院、地球科学学院、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自然资源药物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27名师生组成。以云南省临沧市为调研地,重点聚焦中缅印度洋新通道建设涉及的清水河、南伞、永和三个国家级口岸,调研团队前往临翔区、凤庆县、云县、镇康县、耿马县、沧源县、双江县等地,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深入了解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升级、智慧口岸、智慧物流、通关便利化、小微企业投融资、跨境路网联通、跨境结算等问题,揭示口岸建设在推动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中缅印度洋新通道发展优化路径,结合学科专业,引导青年大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力争实现学术报国。
云医聚力助健康,躬身实践促成长
7月21日—27日,“理解中国”农村公共卫生调研服务团一行14人赴临沧市博尚镇开展为期一周的调研服务工作。调研服务团由云南大学医学院师生组成,由3名老师带队,12名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组成。调研服务团走进博尚镇大那么村,开展血压血糖测量、健康知识宣传、常用药物发放、基层社会调查等调研服务,累计服务130余人次;服务团走进少数民族聚居的村民小组开展“入户送温暖”活动,为特殊家庭送医送药,多措并举助力健康乡村建设。此外,调研服务团走进邦别村小开展实践交流,通过科普讲座、趣味互动、模拟体验等方式将青春期成长知识、基础医学急救技能送入校园,提升青少年健康素养;走进博尚镇中心卫生院,重点围绕健康中国战略下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现状和优化策略展开了深入调研。团队紧密结合自身学科专业,将“小我融入大我”,强化对祖国对社会的责任担当,深化对基层对人民的深厚感情,以实际行动助力健康中国。
访教育实践地,铸民族团结魂
7月8日—17日,由云南大学软件学院、政府管理学院、国际河流与生态安全研究院、数学与统计学院13名师生组成团队,赴怒江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怒江减贫交流中心、泸水市中国片马口岸、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片马抗英驼峰航线纪念馆、片马人民抗英胜利纪念碑、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下片马村、贡山县民宗委、图书馆、县志办、现代化边境小康示范村丹珠村、丙中洛镇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专项调研服务活动。通过实地走访教育基地、深入村民开展交流座谈,师生全面了解怒江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做法和优秀经验,积极践行怒江州为建设好家乡,守护好边疆的责任使命,进一步深入了解民族团结进步呈现的新气象,利用所学专业,不断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当好民族团结进步的宣传者、示范者和践行者。
探访银生茶业发展,助力少数民族致富
7月12日—20日,由云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师生为主体,新闻学、文学、民族学、经济学专业学生共同组成的多民族区域乡村振兴规划及产业发展视域透视边疆民族治理效能团队,赴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开展调研活动。通过与政府部门、茶企、茶农座谈采访,重点考察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银生茶产业中多民族群众团结一心、融合发展、共同振兴的特色模式;景东县政府支持农业合作社形式发展,引领和带动茶产业提质增效;文井镇丙必村长地山村民小组创新“1+10”致富模式;茶企天泽茶业“54321”发展路径带领少数民族贫困户脱贫致富,相关经验全省推介等。为持续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在多民族地区科学、健康、持续发展,团队总结凝炼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以及规划编制在边疆民族治理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的支撑作用,积极探索地方特色的少数民族地区产业发展之路。
传承非遗文化,铸牢民族团结
7月15日起,由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组成的“理解中国·云南少数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调研服务队第一分队赴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开展社会实践调研活动。本次调研重点聚焦少数民族地区,团队成员前往傣族村寨芒晃村、介桃村,景颇族村寨营盘村芒良小组,德昂族村寨出冬瓜村,拜访了“傣族剪纸”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邵梅罕老师、州级非遗传承人银宗德老师等非遗传承名家,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等方式,深入了解少数民族群众文化传承和认同意识现状,以期将“五个认同”融入少数民族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实现社会进步和共同发展。团队依托邵梅罕剪纸艺术馆,正筹划在云南大学举办主题为“纸韵华章 青春绽放”剪纸艺术展,在非遗文化传承中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寻访非遗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7月21日—28日,“理解中国”“非遗+”融合发展创新模式调研服务队赴大理州开展调研服务活动。调研队由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政府管理学院、经济学院等学院16名师生组成。以大理市、巍山县、剑川县、鹤庆县作为调研地,以少数民族非遗文化产业作为调研对象,聚焦土陶工艺、白族大本曲、制香工艺、扎染工艺、木雕工艺、银器锻造等非遗文化及技艺,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了解大理州非遗的传承情况以及非遗在推动乡村脱贫和乡村振兴中取得的成果,让学生走近非遗文化、了解非遗目前的传承和发展及少数民族非遗文化在培育乡村产业、推动乡村经济发展、促进乡村文化繁荣等方面的潜力,同时积极探索“非遗+”融合发展新模式,包括“非遗+旅游”“非遗+产业”等,师生结合专业进一步思考如何将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结合,促进非遗成为当地发展的有效支撑,让非遗迸发新活力,赋能乡村振兴。
聚焦特色农业,助推智慧模式
7月25日起,“理解中国”走进乡土乡村助力产业发展调研团赴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开展调研服务活动。调研服务团由云南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的15名师生组成。以西双版纳景洪市、勐海县为调研地,团队围绕走进乡土乡村助力产业发展调研为主题,走进乡村、走进企业、走进政府部门,考察并挖掘当地特色产业经济的短板、痛点和受限之处。结合边疆农特产业的资源优势,发展现状和未来潜力,探索新材料柔性植物电子,应用于微观智慧农业,以期能基于西双版纳独特的植物资源和农业特色,建立合作,开展新能源转化的相关研究工作,引导青年大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彰显开拓创新,科技报国的本色,把论文写在云岭大地上。
云南大学将继续立足“习近平总书记与大学生在一起”这一主题,组织广大师生深入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切实推动全校师生做起来,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以时代新人铸魂工程为指引,在“小我融入大我”中坚定信念,听党话、跟党走,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