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这里的非遗晒盐技艺能不能传承下去,真是难说啊。这么热的天,人晒得受不了,谁愿意来干活呢?”这是象山县花岙盐场内一位盐农顶着30多度的高温,发出的无奈感叹。这番话,道出了非遗晒盐技艺在当代传承面临的严峻现实。
然而,正是在这片看似被遗忘的土地上,非遗晒盐技艺却并未真正消失于历史的长河之中。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的日益重视,象山晒盐技艺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近年来,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给予了高度重视。2008年,象山晒盐技艺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标志着这一传统技艺正式获得了国家层面的认可与保护。2017年,花岙盐场更是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一系列政策措施相继出台,旨在通过资金扶持、技艺培训、宣传推广等多种方式,为非遗晒盐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与实践平台。
2024年7月20日,宁波大学滴水行动之遇见小分队来到了浙江省仅存的手工晒盐场——花岙盐场,小分队的成员们亲眼见证了八级滩晒盐工艺的精湛与复杂,从海水引入、蒸发制卤、调卤到最终的结晶成盐,每一步都凝聚着盐农们的智慧与汗水。澈透亮的卤水在阳光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成员葛婧怡忍不住伸出食指轻轻蘸取,尝了一口后不禁发出赞叹:“这卤水真是咸啊,手艺人能一步步从这卤水中结晶出人们可食用的盐,真是太神奇了!”
图为盐田。滴水行动之遇见小分队 应奕姗 摄
图为成员体验打盐花。滴水行动之遇见小分队 应奕姗 摄
随后,遇见小分队成员体验了打盐花和推盐,路上,他们遇到了前来盐场研学的亲子团,小分队成员沈欣随机采访了一位小朋友询问感受。小朋友天真无邪地说道:“我尝试着推了一会儿盐,起初觉得特别有趣,像是在进行一场小小的冒险。可是,这天的太阳实在太猛烈了,热得我直冒汗,我不由自主地想,盐农伯伯们每天顶着这样的烈日,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啊,真是让人佩服极了!”
盐农是如何坚持的?怀着这个疑问,遇见小分队采访了花岙盐场内一位正在工作的盐农。“我是从台州过来的,因为台州的盐场倒闭了,而象山的这所花岙盐场是浙江省内最后的盐场了,想着家里还有等着吃饭的人,还有这份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手艺不能在我手里断了,所以我就来到这继续晒盐。”盐农分享了他的心声。
图为采访盐农。滴水行动之遇见小分队 黄楚予 摄
滴水行动之遇见小分队调研组组长朱逸菲总结道:“非遗晒盐技艺不仅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然而,在现代化进程加速的今天,传统技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平衡现代化生产与传统技艺保护之间的关系,如何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并参与到非遗传承中来,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盐农们的坚守与付出,让我们看到了非遗传承的希望与力量。愿我们共同努力,为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注入新的活力,让非遗晒盐技艺在新时代继续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