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下周才交,不急不急,先来追个剧!”
“有作业要写还有活动策划要做,事情可真多啊,好烦……哎,要不先打把游戏放松一下好了。”
“呜呜说好要早起,结果又睡到了九点,计划都被打乱了,算了!还是下午再开始学习吧”
“下星期就要考试了,可是最近还有好多作业,emmmm三天应该看得完吧!”
……
不知道屏幕前的你有没有出现过上述的想法呢?相信很多受拖延症困扰的同学会纷纷举手表示感同身受,“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既然事情多,不如再拖拖”,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看看“拖延症患者”的一天到底是怎样的呢?
什么是拖延症
拖延症是指自我调节失败,在能够预料后果有害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
拖延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一项调查显示大约75%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有时拖延,50%认为自己一直拖延。严重的拖延症会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带来消极影响,如出现强烈的自责情绪、负罪感,不断的自我否定、贬低,并可能伴有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
为何会拖延
关于拖延症的原因众说纷纭,不同的研究者和心理学家对于拖延的原因也有着不同的看法,我们亦无法穷尽。下面就向大家介绍部分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看法:
原因一 拖延会带来愉悦感
有研究表明,部分拖延者的拖延行为来源于自身对拖延的习惯——“外在的环境对我有一个要求,而我会有自己的想法,做事时会推迟。在成长的过程中,渐渐形成了对拖延的愉悦感,到后来形成了习惯,若不拖延还会有焦躁等负面感受。”在接受开放式访谈的过程中,大部分拖延者会提到相似的经历:拖延并不曾真正带来危害, 赶在最后一刻抢闸完成了任务,同时满足了虚荣心,只用很短的时间却能取得不错、甚至比别人好的结果。无形中,“自己最适合短期高压的工作状态”的心理得到强化,并对今后的工作产生暗示。如此周而复始,反复循环。
原因二 对抗焦虑产生拖延
个人生产力专家戴维·艾伦曾总结过工作生活中引起拖延的两种情形:一种是你要处理很多烦人的小任务,这些小任务会中断生活,打断你工作或者学习的连续性,比如收拾一个乱七八糟的房间;另一种情形则是你要面对完成一项或多项超出能力控制范围,甚至可能让你害怕、或对你生活影响非常大的任务——在这两种情形下,你很有可能会陷入拖延,而这两种情形都和焦虑有关,而不是懒惰。
在大多数心理学家看来,"拖延"这种推迟执行任务的行为是人们对抗焦虑的一种办法,而焦虑大多来自做出决定或开始、完成一项任务。个人的拖延行为往往缘于压力、犯罪感以及个人效率的降低——这些感觉综合起来,往往又加剧了拖延行为。一般来说,一定程度内的拖延行为都属正常,但长期的拖延则很可能是心理或者生理失调的一个表现。
理想状态下,拖延症的严重程度应该是与要做的事情数量成反比的,即事情越多,拖延程度就越轻。然而,在拖延症者的现实里,要做的事越多,拖延的反而越厉害。
原因三 低自我效能感引发拖延
从心理层面分析,部分人对自身能力的不自信是导致拖延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学习或工作上曾遭遇过重大挫败,对自己不够自信的人,容易产生逃避心理,担心失败,害怕对自我的否定被现实所印证,因而开始拖延,不断地推迟完成任务。
如何克服拖延
改变认知
面对一项较难的任务时,我们可以多运用积极暗示的方法来帮助自己摆正心态,正确面对,“这项工作其实只有两个步骤比较难,我可以先把能做的都做了”、“有挑战性的任务才更能促进成长”……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迈出第一步,只要开始了就已经克服了一大半的困难。增加成功体验和放大优点等方法获取自信。
增强自我效能感
增强自我效能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预防拖延的发生。要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对自己进行自我管理,积极监控自己的行为,有意识地对自己的拖延行为采取制止和干预,并在取得进步后奖赏自己,提升自信心,增强自我效能感。
不过分追求完美
先完成,再完美。面对一项任务时,如果一直想着怎样做到最完美,可能很长时间你都不会真正开始去做。追求完美是好的,但不应该过分追求完美,给自己造成过大的心理压力。要学会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失败,面对遗憾,不过分追求完美,把“完成”放在前面,做起事来会更轻松,也能让“完美主义者”远离拖延。
不要分散注意力
临近提交论文截止期,没完成论文的你却想着明天要去看新上映的电影,打开手机就点进了购票系统,这时通知栏又弹出了微博热搜提醒,毫不犹豫你就点了进去,等你再想起论文,已经过去了半小时……许多时候拖延往往是因为注意力的分散,因此,当你决定要学习或工作时,就应当集中注意力,关闭不必要的娱乐软件,静下心来,才能提升效率。
发挥同伴/群体的作用
群体氛围可以为成员提供一种特殊的情境,这种环境的变化也将引起个体行为的改变。在学习工作中,不妨向身边那些积极不拖延的人多交流学习,感到效率低下时,可以去图书馆、自习室。换个环境,换个氛围,能够有效帮助你静下心来,更好学习。
文案|心理中心助理 曹珊珊
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