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校园号   |  
舍友分饼干,我拿三块算多吗?
三亚学院 陈莎莎2022-05-16
字号:AAA
从学理角度分析宿舍相处的小事

最近看到一个有意思的问题。一名女生提问:舍友在寝室里吃饼干,也递给她饼干袋子分享,她吃了两块,觉得味道很不错,想要拿第三块的时候舍友生气了,认为她拿得太多。这件事让她很委屈,她想问问:“拿三块饼干,到底算不算多?”

这个问题下面的讨论很热烈,也很有意思。有的人认为分饼干的舍友太小气,既然不希望被别人多吃,最好一开始就不要拿出来。有的人则认为同宿舍可能关系并不够好,本来就是“面子情”,吃饼干的姑娘心太实,太当真。也有人说吃饼干的姑娘不通人情,给你是客气,认真吃就是太不拿自己当外人。还有人计算市面上一包饼干的数量,说一个宿舍如果每人三块,分饼干的舍友可能自己就没得吃。

这个话题,也引发了关于“情商”的讨论。显然,为了吃几块饼干的“小事”,弄得宿舍关系彼此不愉快,怎么看都是不划算的。甚至也许本来分享是为了促进关系,倒是起了反作用,就更加显得“情商不足”了。

那么,要怎么从“高情商”的角度去处理这些问题呢?

单单就这件事来分析,本质上是一个沟通问题。在关于情商的探讨过程中,人们常常把沟通能力等价于“会说话”,这是片面的。相反,这个例子的整个过程中恰恰没有使用“语言”作为表征。每个人的分析、判断都建立在内心活动的基础上,并外化为行为表现。

沟通能力通常由“认知能力、识别能力、理解能力、共情能力”几方面构成,其中,识别能力指向人性、人情、人的文化、人的社会角色,人间关系问题。而理解能力先基于个人的同情心、同理心、价值取向,再基于人与世界相处的经验、洞察力、想象力和策略,二者构成高情商的必要能力。而高沟通能力展现的共情能力,也是高情商的标志性能力。共情,顾名思义,想别人之所想,急别人之所急,情不自已而由人,都需要极大的同情心、同理心和爱心;表现出共情,则需要极高心智,甚至还需要极强的入戏天赋——这是另一个维度的能力。却也在高情商表现之列。能够做到入戏很深的人,情商自然极高。

在上述例子中,如果拿饼干的女生能够识别到舍友分饼干的行为本质是邀请“品尝”而非完全“共享”,洞察她在给予饼干这件事上的真实想法,并能从分享者的角度尝试共情,那么也许这个委屈的问题就不会被提出。反过来从分享者的角度,如果能够识别舍友“多吃一点”的原因是因为特别喜欢和欣赏这种口味,共情这种热爱的心态,也许在舍友拿走第三块饼干时的愤怒就不会产生。适当的“推己及人”,也许就不会因为三块饼干的事儿发生争执,从而破坏了原本和睦的舍友关系。

这个问题场景之所以讨论的如此热烈,也和中国是个富有“人情味”的社会有关,并且这份人情味,在“食物”这个议题下更容易引发广泛共鸣。中国人打招呼见面第一句“吃了吗?”在许多地方接下来还有下一句:“没吃到我屋里吃点。”和西方动辄要AA制的食物分享方式来说,中国社会在处理食物分享过程中所表现的“高情商”也已经早已被中国文化定义。

关于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的情商关系,可以从中国作为世界是最早发达而又唯一存留的农耕文明国家积累角度观察。中国历史上大多数人祖祖辈辈长期在狭小的空间依附土地生活,熟人社会的距离相近、习性相知、秩序相嵌,容易把人情关系一遍遍演绎得深入骨髓。在这样的社会文化浸润下,人们对于土地、以及土地衍生出的食物,在分享环节中表现出的慷慨和吝啬才会如此敏感。

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及其附着的情商表现,伴随着现代化进程同样受到国际社会的同化和冲击。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的观念变革时时发生。人们对于公共场域的社会空间和人际人情的理解也开始变化。用“一个屋檐下”这样带着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印记的场域划分方式,携带着传统的高度亲密的熟人社会乃至亲属关系的人情边界来定义现代大学中的宿舍关系是否合适?这可能是需要更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回到“拿饼干”这件事的小小风波,在评论区中出现几千个回答,各有立场,各站观点,恰恰是不同文化冲击下的情商标准在现代化环境中崩解和交融的表现。

而同学们终有一天还将走出宿舍,走出校门,面对更大的社会生活空间。也将在更大范围里接触到现代化的中国社会和国际化的全球环境。在全球化环境里,国际社会存在“欧化”的历史与现实的事实。不理解美西方的历史文化以及制度因缘,就难以理解其价值向度。如果以对国人的理解识别外国人,则难以准确识别,难以沟通,南辕北辙的事容易经常发生。中国当代面临“用别人听得懂的话”解释、发声的话语权力不足的尴尬,在双循环总体要求中,对外的话语方式转变已经迫在眉睫,前提当然是思维方式的“接口”建立。

那么,学理思考之外,到底怎么做才是既满足中国传统文化导向,又符合现代人的边界感需求的食物分享法则呢。有一个答案我很喜欢:

如果对方的分享方式是从自己的食物总量中分出一部分放在你的领域(例如你的桌子上、盘碗中),则可以放心吃光所有放进来的食物。如果对方仅仅打开包装请你取食,那么应该拿包装中的最小单位。

而对于分享者则恰恰相反:

如果不在意对方拿取的数量,可以采用打开包装任由对方拿取的方式。如果想要控制分享的数量,则应主动取出自己能接受的量放在对方的领域。

(本文学理部分来自公众号“思说师不说”,已获授权)

[通讯员:王玉琦]
[指导教师:陈莎莎 ]
[责任编辑:杨虹]
从学理角度分析宿舍相处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