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校园号   |  
西大人在冬奥 | 一个镜头, 一种精彩
西南大学青春缙云网络文化工作室 韩笑 李晓畅 万难2022-02-21
字号:AAA
北京在这个冬天如期迎来了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盛会,在这其中,也闪现着众多西大校友的身影。


北京在这个冬天如期迎来了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盛会,绿色、共享、开放、廉洁,从奥运场馆到比赛场地,从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到做好细枝末节的主人,每一个理念、环节和举措,无不体现着中国与世界的智慧,无不见证着奥运与国运的交织。在这其中,也闪现着众多西大校友的身影。他们忙碌在志愿服务一线、媒体宣传阵地、以及赛事开展和火炬传递等等环节的前台幕后。他们是无数爱国守家、爱岗敬业的西大人的缩影,也是以热情的怀抱、宽广的胸怀、充分的准备拥抱世界,同世界荣辱同享、命运与共的数亿国人同胞的缩影。冰雪之约,共襄奥运,展现中国精神,讲述中国故事,西大人在行动。

 万难

万难是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校友,重庆日报高级记者,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同时也是2022北京冬奥会的注册摄影记者。作为重庆日报北京冬奥会特派记者,万难在现场第一时间发回了许多精彩的图片报道,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

1.jpg

见证历史,万难(左)在北京冬奥会现场


一箱器材

为做好冬奥会报道,启程赴京前,万难精心进行了前期准备工作。知识储备方面,大量查阅资料,充分了解每一个冬奥项目;行程安排方面,精心计划安排,力求抢抓每一个精彩瞬间。

打包行李时,要确保每一个可能用上的摄影器材都在器材箱中,充分考虑到每一个细小的环节,这样才能保证在远距离、低温等任何情况下,都有足够应对受限条件的器材支持。经过考量、取舍、整合,满满当当的一箱摄影装备就位,约半人高、50斤重。

一顿早饭

冬奥摄影记者的生活状态是忙碌而充实的。凌晨入睡,还没入梦就被闹钟叫醒是常态。

吃早饭是一天之中维持身体机能运转最重要的环节,是一天之中唯一可以“掌控”的日程安排。下一顿饭的时间,就是“工作结束后”。采访冬奥会要和时间赛跑,一旦当每天快节奏的工作按下了开始键,亢奋的精神和饱满的热情就无法暂停。在闭环管理中,在主媒体中心接连换乘去各赛场的交通车到达采访现场,完成报道任务,回传现场稿件,是一个连轴转的链条,要等到“工作结束后”这个时间点,往往已经是夜幕降临。

“等回来以后,要好好吃一顿火锅,夹着毛肚,一片一片地慢慢烫。”一向热爱美食的万难这样打趣道。


2.jpg

一个硬盘

万难日常一天拍摄的数据量大约在60GB,为此,他专门准备了一个1T的大容量移动硬盘,专门用于储存此次冬奥会的影像资料。

2月4日下午5点,万难抵达国家体育场“鸟巢”,进行冬奥会开幕式报道。夜幕降临,寒风袭来,作为一个生在“火炉”的重庆籍记者,他被冻得瑟瑟发抖。万难克服了身体上的不适应,从暖场表演到闭幕,拍摄了近100GB数据的照片,记录下一个个或浪漫、或感人、或令人热血沸腾的时刻。拍摄完成后,他的手脚已经几乎没有知觉。回到酒店后,他迅速用热水冲澡让自己尽快回温,进入工作状态。次日凌晨4时,顺利完成交稿。

一种热爱

2月14日晚,徐梦桃参赛的自由式滑雪女子空中技巧决赛。随着太阳落山,气温骤降,晚上18点,室外温度已降至-30℃。在室外待上2分钟,头发、睫毛、相机的取景框上都会结冰。万难与国外同行们互相鼓励,加油打气,硬生生地在室外拍摄了两个小时。在冬奥会的赛场,记者们不仅是专业上互相较劲的对手,更是共同奋斗的朋友,奥运精神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不分种族、不分国籍、不分年龄。

决赛最后一轮,当徐梦桃从跳台滑向天空的时候,看着这位冬奥“四朝元老”,万难眼眶有些湿润了。能见证徐梦桃夺冠,是一件幸福的事情,这让他瞬间忘记了寒冷,只觉得心里火热。

赛后的新闻发布会上,徐梦桃数度落泪,感动了在场所有人,她表示:“是对冰雪运动的热爱才让我坚持了这么久”。


3.jpg

于摄影记者而言,又未尝不是呢?他们心中有对祖国的热爱,对奥运的热爱,对艺术和美的热爱。唯有热爱,才能抵挡这酷寒和艰苦,拍出2022北京冬奥会的精彩绝伦,拍出奥运健儿的飒爽英姿,用冷得僵硬的手、一颗滚热的心,在赛场、路途,在雪场、山顶,在深夜黎明的凛冽风口,发回了一篇篇有速度、有温度、有情怀,直击现场的鲜活报道,完成一次又一次的拍摄任务。

[通讯员:刘耀龙]
[指导教师:万阳]
[责任编辑:石悦]
北京在这个冬天如期迎来了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盛会,在这其中,也闪现着众多西大校友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