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余年来,参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的学子们走入千家万户,用数据记录祖国发展脉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勉励广大青年的那样,他们“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
2022年,西南财经大学申报的《育爱国心 励强国志 践报国行——中国家庭金融调查实践育人十年探索》入选教育部“2022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自2011年起,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秉持“以发现中国经济基本事实和关键问题”为核心,组织学生广泛深入调查了解中国家庭金融现实状况。
截至目前,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已连续开展6轮大调查,样本量覆盖4万余户家庭。通过参与实践,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得到不断提升。
从东海之滨到青藏高原,从白山黑水到天涯海角,同学们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在躬身实践中认识中国国情,在走访千家万户中培育家国情怀,在跟踪调查中见证时代变迁。
2010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在我校成立,这是全国首家家庭金融研究机构。10多年来,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以发现中国经济基本事实和关键问题为核心,组织学生广泛深入地调查了解中国家庭金融现实状况。作为一项持续时间长、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的实践育人项目,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以“让中国了解自己,让世界认识中国”为理念,引导学生在行走中国的社会调查中感知国家发展脉搏。
“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不仅仅是一份份采集经济数据的细致问卷,更是大学生下沉到社会基层观察一个个微观家庭、深入体验和观察中国国情的最好社会实践。”2015级金融学(证券与期货专业)的刘婧雯参与了2017年和2019年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行走在城市的街头巷尾,奔波于农村的田间地头,刘婧雯对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调研结束,一位村支书的寄语久久萦绕在她的脑海:“参加社会实践、认识国情,用脚步丈量中国,理应是当代青年人的自我要求。”
“中国家庭收入差距”“中国家庭资产配置结构”“中国城镇住房空置率与家庭债务风险率”“小微企业稳就业与融资难问题”“脱贫攻坚下激励式精准扶贫成效”“疫情影响下家庭财富变化情况、中小企业应对策略调查”……这是中国家庭金融调查过去十年的调研主题。调研从时代感着力,深挖思政元素,聚焦改革开放40多年来重大现实国情,将国情教育贯穿社会实践全过程,打造出行走在祖国大地的思政课堂。
6轮调查,2万余名学子全程参与,足迹遍布全国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访问对象覆盖4万余户家庭……十多年来,那些行走过的每一寸祖国河山,都成为了一节节知行合一的思政课程缩影。同学们在丈量祖国大地中认识国情,在实践调研中真切感受到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城乡发展与居民生活质量的巨大变化,由此实现了学校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的有机结合。
对于大多数学子而言,参加中国金融家庭调查,不仅是一次具有挑战性的实践磨练,更是一次深入基层认识国情、感知时代发展脉搏的难得机会。
参与家庭金融调查之后,同学们纷纷感慨:“城乡家庭收入不均衡的现实,是光看新闻远远了解不到的;同时,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带给人们的获得感,也是坐在教室里完全无法想象的。”
实地调研中,农村空巢老人群体给刘婧雯留下了印象的深刻。“他们收入不算高,出于对子女的关心,又不想给他们额外增加负担,于是在本该清闲的年纪依然勤勤恳恳工作。”社会发展不均衡的现实问题,激励着刘静雯和访员们“在经世济民路上孜孜以求,为祖国经济发展不断努力奋斗。”
在参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的过程中,祖国发展的时代脉搏也让访员们充满欣喜与感动。实地调查的经历,给金融专业的陈思欣同学带来了新的启迪。深入农村的她发现,随着当地农村劳动力人口减少,集约化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正在悄然萌芽,这让她对农业从传统向现代模式的转型产生了极大的研究兴趣。访员沐凡同学在前往北京调研,在那里,他体验到梦想、机遇与竞争的交织,也深刻理解到新时代中国“有梦想谁都了不起”的社会活力。访员思荣夫于2017年前往包头调研。宽阔的马路、便利的公共交通以及充满民族风情的城中草原让他印象深刻。他了解到,近年来当地对“城中村”的改造让很多村民脱贫致富,村民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足。“作为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包头在面对传统文化保护和贫富差距的问题上,很好地照顾到大多数人的利益。”
“家庭是中国改革发展的微观个体,也是中国社会的细胞。参加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我们也许是管窥蠡测,但可以从这里读懂中国。”调研结束,一位访员这样总结道。通过实地走访,访员们从自己的想象和书本理论中跳脱出来,对社会现实和经济发展有了更加立体的认知。从认识乡土中国的表面纹理,到剖析脚下每一寸土地的深层逻辑,访员们在参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的走访实践中感知最鲜活的时代发展脉搏。
历经十余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不断开拓,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研究真问题、探究真学问。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始终坚持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在学校开设了《家庭金融调查理论与实践》《中国经济》《中国金融市场》《反贫困调查与实践》等社会调查专业课程,其中《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实践》获首批国家级社会实践一流课程。“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理想信念教育+专业能力培养+学术实践创新’的立体化育人体系,有效解决了传统实践育人深度不够和效果欠佳的问题。通过参与行走中国的社会调查,同学们既学习掌握了规范的社会调查技能,又在深入了解中国的调研中,强化了‘强国有我’的价值养成和使命担当。”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主任甘犁教授介绍道。
目前,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的数据样本范围已经覆盖了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300多个区县、1000多个社区,涉及4万余户家庭及近13万名个体,除西南财经大学之外,更吸引了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剑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海内外近百所高校的2万余名学生参与其中。中国家庭金融调查已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非官方家庭资产类抽样调查项目。
深入实地调研,才能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访员张亚钗同学在走访山西农村时发现,农村的老龄化现象比较严重,她接触的农村访户中年龄最小的也有40多岁。这段经历让她感到意外的同时,也激发了她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深入思考。对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的访员张诚来说,实地调查的经历也在他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只有掌握一手数据,才能知道中国现在真正面临的问题,从而通过论文去回答。”
截至2021年9月,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的公开出版研究成果约4000项,其中实证研究达1536项,形成高水平论文365篇,累计获得各类国家级、省部级奖励20余项。十余年来,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发布《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中国小微企业发展报告》等研究报告200余份,获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2次。
随着影响力的逐渐提升,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的影响力已不仅限于学术研究。十余年来,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为我国家庭金融改革、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重要数据参考,在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方面充分发挥了高校智库作用。
2014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发起了“劳动收入奖励计划”和“青少年教育促进计划”两项政策实验研究。前者针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体,通过对其劳动收入进行奖励,提高脱贫内生动力。自实施以来,“劳动收入奖励计划”在促进就业、提高收入、增加消费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已推广至四川省四市州,覆盖贫困户7万余户。“青少年教育促进计划”通过对达到学习目标的学生或教师给予现金奖励,增强贫困地区学生的学习动力,增加人力资本积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自实施以来,该项目在提高学生成绩和贫困地区教育质量方面成效显著,已推广至四川省内多地,覆盖学生达6.6万余名。2018年,上述两项激励式扶贫田野实验入选人民日报社与中国扶贫基金会联合发起主办的“2018精准扶贫优秀案例”,2019年入选联合国“全球110个最佳减贫案例”,受到世界银行、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农业发展基金、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亚洲开发银行等高度肯定。
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主任甘犁教授表示,经过十余年对中国家庭金融数据的追踪积累,西南财经大学已构建起中国家庭微观主体数据库。未来,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将继续坚持以高质量数据服务为核心,以理论创新与政策研究为己任,持续探索中国家庭金融调查实践育人新模式,让大调查成为“青年学生练就过硬本领的大熔炉”,帮助青年学生在“读万卷书”时“行万里路”,真正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材。
(学生记者 王紫伊 胡雨欣 保懿睿 曹楠 熊天 杨净涵 参与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