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校园号   |  
同济青年说丨彭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同济大学生 同济大学2023-01-09
字号:AAA
家国情怀筑风骨,力图奋斗换新天


同济青年说丨彭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微信图片_20211106234623.jpg

在第三届“复微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中,我校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2018级博士研究生彭澎单人组队斩获数字赛道第一名并夺得大赛全国总冠军

个人介绍

彭澎,男,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2018级博士研究生。

微信图片_20211106234720.jpg

以兴趣为帆,游学术之海

彭澎从小就对电子相关的东西比较感兴趣,本科选择进入同济大学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习也是受兴趣驱使。

正如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是因为对电子的这份浓厚的兴趣,使得彭澎愿意自发学习和钻研专业课中的专业知识,也会在课后自学一些对于科创竞赛和项目来说更为实用的专业技能,以此来拓展能力、开阔眼界,也可以将专业课学习的知识落地到实际应用中。正是这份兴趣和坚持不懈的付出让他本科时能以专业综合排名第一的成绩保研,并在今天获得第三届“复微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数字赛道一等奖兼全国总冠军的奖项

微信图片_20211106234852.jpg

微信图片_20211106234906.jpg

微信图片_20211106234915.jpg

Q1

现在大学生的内卷现象,你也会有压力比较大的时候吗?

A:

大概只要有一点进取心的人都会感受到压力的存在,只不过生性乐观的人感到的压力相对会少一些吧。我觉得我的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压力较大的环境下,但我自认为还算一个乐观的人,因此面对压力心态也还比较好。需要排解压力的时候,会选择打网球、听古典音乐,之前没有疫情时也会选择和家人或者同学出去旅游拍照。

除此之外,我也经常会去构思一些和科研工作无关的,但是我自己比较感兴趣的电子设计方案,并且尽量利用业余时间去实施设计和制作。就像华为天才少年“稚晖君”、北邮的“何同学”,他们都利用业余时间做出了非常惊艳的作品,分享到了B站,也获得了无数好评。我虽然不像他们一样这么有创造力,感兴趣的方向也比较小众,但是动手做东西对我来说也算是一种消遣吧。


Q2

在硕士、博士的研究中,有没有遇到过什么困难呢?

A:

极少有人在整个硕士、博士生涯中都是一帆风顺的。我想,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包括我自己,遇到困难是一种常态,每个人都是在不断的遇到困难和克服困难中获得成长

就我个人感受而言,读硕士博士的过程实际上是充满曲折的:首先,我们需要对所研究的领域前沿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基于此可以提出一个在某一方面具有创新的想法,然后需要调研和论证这个想法的可行性、确保没有和已有研究成果雷同,在这之后才能展开实际的研究,这其中可能会反复修改、试错,知道实验结果取得预期的效果之后才能作为研究成果发表。这其中的每一步都有可能导向失败的最终结局。我也经常意识到,我独立想到的方案、方法,甚至是已经实现的工作,常常也被别的研究者先一步想到并且实现,只是因为他们比我起步早,就让我自己的工作显得没有了价值,这种感觉也会让我觉得有些挫败。


人生必有痴,而后有成

“学不至于乐,不可谓之学。”彭澎在硕博期间研究方向的选择也是兴趣使然,尽管在硕士、博士期间会遇到很多困难,每一项研究成果的背后都是不断地创新、调研、论证、研究和反复地修改、试错,但是他来说,这些尝试和曲折并不会阻挡他进步的脚步,而是他吸取经验、不断成长的助益。在这个过程中,他获得了科学的思维模式,而这种科学的思维也同样作用于他的课题研究,在课题研究和论文发表的过程中,他的阅读理解能力与文献写作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人生必有痴,而后有成。”彭澎在同济的这十年的学习生活中的坚持和付出正是他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的原因。

当谈到硕博期间的研究时,彭澎向我们介绍了他目前的研究方向——卷积神经网络。“卷积神经网络是当前人工智能领域中处理图像、视频相关应用的主流技术。无论是工业流水线上检测缺陷零件、无人驾驶汽车感知前方路况、天网系统对于犯罪分子的准确识别与追踪,亦或是生活中常见的人脸识别、我们手机拍照APP中的各种炫酷滤镜,都离不开卷积神经网络,这一革命性技术的应用相当广泛。

Q1

本科时期学习生活的重心是更偏重专业课还是更为感兴趣的专业知识呢?

A:

实际上我从小就对电子相关的内容展现出了一些兴趣,本科考入同济学习电子相关的专业也是心向往之。所以于我而言,专业课的知识本质上也就是我感兴趣的专业知识。当然,对于兴趣较大的课程,我也会付出多一些的努力。在完成课内知识学习的前提下,我也会去自学一些对于科创竞赛、项目比较有用的专业技能,这样不仅可以拓展能力、开阔眼界,更能够将专业课学习的知识落地到实际应用中。

Q2

竞赛对大学生而言有什么样的意义?

A:

我认为科创竞赛应该是对于大学生而言最为合适的“第二课堂”。大学建设的课程体系往往是在传达一个专业领域内最核心的概念、最基本的方法、最深刻的思想,但是可能会存在没有及时跟上技术的发展步伐的情况。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上手完成一些实际项目,将书本上抽象的知识具象化到实践中去,就可以进一步理解和认识专业知识,激励我们学习更广泛或者更深入的知识,再到实践中产生价值

另外,许多竞赛有优秀企业直接参与命题或者提供技术支撑,这为我们了解行业现状、追踪技术前沿、拓宽领域视野提供了良好的渠道。所以,既然来到了同济这样一所学术氛围浓厚的高等院校,我们可以怀着“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理想与使命,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多多参与竞赛,勇于挑战自我!

Q3

对于大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有什么建议呢?

A:

首先,我觉得只有基础扎实,才能通过参加学科竞赛获得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所以,如果完成课程内容已经本身已经比较紧张,很难做到和竞赛兼顾的话,我建议还是以课程内容为主。当然,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也可以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调整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争取为参加学科竞赛留出一些时间精力

其次,每个人的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所以在参加竞赛或者项目这方面,可以少而精,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参加,力争能够在某一个技术方向上做到精通,避免变成“求量而不求质”的结果。虽然走后者路线可能可以获得一份相对更丰满的履历,短期内有一些优势,但是一旦投入到工作中或者进一步的学习深造的时候,就容易暴露出能力上的不足。相反,如果用心对待,肯下功夫钻研,那么在经历过毒打而沉淀下来的能力、经验、学问,才是从长期来看稳赚不赔的

立志欲坚不欲锐,成功在久不在速

彭澎从本科期间就一直在尝试参与各种专业相关的比赛以及数学建模竞赛,这些竞赛对于他来说就是将抽象知识具象化到实践中去的“第二课堂”

他认为通过各种科创竞赛来自行上手完成实际项目可以让大学生在课本之外对专业知识产生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也会进一步激励我们学习更广泛或者更深入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再到实践中产生价值,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不断进步。

而在这个过程中积累的实践经验和不断巩固、拓展的专业知识也为他的课题研究和“复微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的项目提供了很大帮助。

本届“复微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共设立数字、模拟、软硬件三大赛道。彭澎所选的是数字赛道中的“AI”赛题。这一赛题和彭澎的研究课题一脉相承。在平时的学习和研究中对这个领域积累的认知,让他能够在面对赛题时相对来说更得心应手一些,彭澎在神经网络处理器的设计中就融入了大量他研究和思考过的软硬件协同优化的思想和卷积神经网络轻量化算法,同时参考了一些在文献中阅读过的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设计了高效的计算核心电路,还基于自定义的简易指令集实现了神经网络模型的编译与推理运行。整个系统性能优异,相较纯软件的实现方案可以获得超过八百倍的加速,同时保证系统具有较高的灵活性与可扩展性。该作品一路过关斩将,在决赛中获得了评审专家的高度肯定,夺得数字赛道第一名和大赛年度总冠军。

Q1

在“复微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的项目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A:

这个项目最突出的特点便是综合性非常高,其中涉及AI算法、电路结构、软件程序既是三个相对独立的部分,需要分别使用三门编程语言进行开发,又蕴含了一定的内在逻辑关联,需要在开发过程中协同考虑。比如,同样的一个功能,通过修改算法、修改软件或者修改硬件这三种途径都能够实现,那么采取哪一种途径更够取得最佳的实现效果、让整体设计最为简洁、工作量最小、最节省时间,就是需要反复权衡的。在参赛过程中,我就经常为这些方面陷入思索和纠结当中。

因此项目过程中最大的困难莫过于对整体有一个合理的统筹规划,不能只把注意力放在具体的设计细节上。

Q2

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整个项目结束之后的感受吗?

A:

用一个词语概括的话,我想那一定是成就感

援引一下决赛答辩结束语中我所做的总结吧:“这次参赛对我的个人能力来说是一次重大的飞跃,创造了许多个‘第一次’所以,能够最终完成比赛项目的设计,并得到业界的认可,我感到了非常强烈的成就感。

Q3

在参赛和撰写学术论文的过程中收获到了哪些?

A:

撰写论文的过程中首先是获得了科学的思维模式。人类的科学技术之所以能够发展到今天,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最朴素也是最重要的因果律。我们所做的课题研究本质上就是采用科学的思维建立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在此基础上,论文的写作便是将这种关系清晰明了地表达出来。所以,从广泛阅读其他研究者的论文到自己写作与发表论文,能够让我们获得这样的科学思维模式。无论是今后工作中遇到新的领域、新的问题,还是看待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都大有裨益。

其次是获得了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与文献写作能力。即便今后进入业界,不再从事纯粹的科研工作,也能够和学术界的研究前沿成果保持同步


家国情怀筑风骨,力图奋斗换新天

正如上面的回答一样,在采访过程中,我们明显感受到彭澎是一个非常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青年。在采访的最后,彭澎提到自己最近看过的单元剧《功勋》,里面再现了好几位老一辈科学家的故事,其中不仅有我们现在熟知的屠呦呦奶奶,袁隆平爷爷,还有当年为了“两弹一星”事业隐姓埋名数十年的幕后英雄于敏、孙家栋……他想借当时的艰苦环境来劝勉生长在如今这样一个和平幸福的时代的我们:“不需要像那些老一辈科学家一样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学习和工作是我们的幸运。但是,正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安逸可能比危机更可怕。

在提到他硕博期间研究方向的选择和该研究方向的意义时,除却兴趣驱使,彭澎也告诉我们:“‘新一代人工智能’作为十四五规划中的首要科技前沿攻关领域,其发展对于我国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我们并不能站在祖辈父辈的基业上安享盛世,要有底线思维,放弃幻想准备斗争,努力奋斗永远不能停!希望我们同济人学习和继承老一辈科学家那种使命感和家国情怀,学有所成,不辜负他们的奋斗和牺牲换来我们今天的环境。”

微信图片_20211106235106.jpg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让我们一起为彭澎点赞!





[通讯员:同济大学生]
[指导教师:凌昱晨]
[责任编辑:张振香]
家国情怀筑风骨,力图奋斗换新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