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校园号   |  
《苏菲的世界》——生命的哲思
兰州大学 薛郑涵2023-01-19
字号:AAA
《苏菲的世界》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被誉为20世纪百部经典著作之一。


图片2.jpg

作者简介:

乔斯坦·贾德,当代北欧作家,1952年8月8日出生于挪威首都奥斯陆,大学时主修哲学、神学以及文学,并于奥斯陆大学获得斯堪那维亚文学系挪威文组的学位,曾担任文学与哲学教师。擅长以对话形式述说故事,能将高深的哲理以简洁、明快的笔调融入小说情境,他的作品动人心弦,启发无数读者对个人生命、对历史中的定位以及浩瀚宇宙的探讨。除致力于文学创作外,对于公益事业亦不遗余力。他于1997年创立“苏菲基金会”,每年颁发十万美金的“苏菲奖”,鼓励能以创新方式对环境发展提出另类方案或将之付诸实行的个人或机构。

图片3.jpg

作品简介:

14岁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收到了神秘的一封信。从这一天开始,奇闻怪事接踵而至,世界像谜团一般展开。她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 更离奇……在一位神秘导师艾伯特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康德,从祁克果到弗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席德”的名字不断在她身边以不可思议的方式频繁出现,在艾伯特的提示下,苏菲渐渐意识到自己只是书中的一个角色,是艾勃特少校意识的一部分。在忠实的完成自己主角的任务之余,他们开始了向上帝(艾勃特少校)的抗争。在他们的努力下,书中世界渐渐扭曲了,变得古怪而难以驾驭。最终,这本书以一个开放式的结局告终,艾伯特和苏菲莫名的逃出了书中世界,来到了席德所在的世界。

图片4.png

作品鉴赏:

《苏菲的世界》是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创作的一本关于西方哲学史的长篇小说,它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被誉为20世纪百部经典著作之一。书中对真实的哲学给予极崇高的评价:批判的、理性的和公正的评论;去除偏见、迷信和惯例;不做仓促和轻率的判断,一意追求真理、知识、美善和道德。本书包含至少三个叙述者,分别是哲学家艾伯特、苏菲席德。三个视角组成三重叙述层面,构成了这部小说的复调结构。而苏菲和席德的故事会引起读者对现实和虚构的深刻反思,因为它解构了人类存在的坚实基础,质疑客观知识的可能性。用元小说的形式来表达哲学思考,二者相得益彰,是艺术和内容的统一。

图片5.jpg

书摘:

1、 生与死正是一枚钱币的正反两面,当一面变得更大、更清晰时,另外一面也随之变得大而清晰。唯有清晰地意识到有一天她终将死去,她才能够体会活在世上是多么美好。如果你没有意识到人终将死去,就不能体会活着的滋味。

2、 遗憾的是,当我们成长时,不仅习惯了有地心引力这回事,同时也很快习惯了世上的一切。我们在成长的过程当中,似乎失去了对这世界的好奇心。也正因此,我们丧失了某种极为重要的能力。

3、 在整部哲学史中,哲学家们一直想要探索人的本性,但萨特相信,人并没有一种不变的“本性”,因此,追求广泛的生命的“意识”是没有用的,换句话说,我们是注定要自己创造这种意义,我们就像还没背好台词就被拉上舞台的演员,没有剧本,也没有提词人低声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我们必须自己决定该怎么活。

4、 “所以当你选择不要对别人不好时——即使这样会违反你自己的利益——你就是在从事自由的行为。”

5、 “生命本来就是悲伤而严肃的。我们来到这个美好的世界里,彼此相逢,彼此问候,并结伴同游一段短暂的时间。然后我们就失去了对方,并且莫名其妙就消失了,就像我们突然莫名其妙地来到世上一般。”

6、 有生必然也会有死,因为生就是死。

[通讯员:李玮婷]
[指导教师:朱佳君]
[责任编辑:刘鹏]
《苏菲的世界》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被誉为20世纪百部经典著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