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校园号   |  
星夜读 | 青春部落•余秀华诗歌的生命体征
湖南师范大学 “星空”大学生融媒体中心2022-05-19
字号:AAA
余秀华的诗歌之所以动人、从农村诗人和女性作家群体中脱颖而出,笔者认为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贯彻其诗歌的“生命的挣扎”。

1.jpg

为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美育中心面向全校在校大学生征稿,设「青春部落」栏目,提升大学生人文艺术素养,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

本期作者是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20级汉语言文学师范二班的介子涵同学,让我们跟随她的文字一起品读余秀华的诗歌,感受诗人蓬勃的生命力。

2.jpg

余秀华诗歌的生命体征

《诗刊》编辑刘年这样评价余秀华:“烟熏火燎,泥沙俱下,字与字之间,还有明显的血污……不管不顾的爱,刻骨铭心的痛,让她的文学像饱壮的谷粒一样,充满着重量和力量。”

一部作品如果单纯为了悲惨而悲惨,那大概没什么价值。余秀华的诗歌之所以动人、从农村诗人和女性作家群体中脱颖而出,笔者认为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贯彻其诗歌的“生命的挣扎”。

3.jpg

郑玄言诗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心灵发声,余秀华的诗歌也正是她自身灵魂的呐喊,身体残疾的疼痛让她对周围人的反应更加敏锐、共感性更强,赋予了她敏感的内心,从而带来了心灵的疼痛,这使得她总是以异于常人的视角、陌生化的波德莱尔式的语言来描述,带给读者别样的、颓败的意象与场景,还有独特的感官,于是塑造出异样的美感和悲剧美学。

4.jpg

“那时候他们从池塘边走过,倒影婆娑/那时候云那么白,不理会这样的婆娑/我看见清风里的许多事物:繁茂和颓废共居一枝/他们的轻言细语里摒弃了人间残疾/而光,把他们环绕得那么紧/我只想嚎叫一声,只想嚎叫一声/一个被掠夺一空的人/连扔匕首都没有力气”。(《我爱着的都不是我的》)

5.jpg

在感觉与场面的刻画描写中,每一次心灵的呐喊与意象的选择都渗透着她的心绪,旁人摒弃了残疾,“我”被掠夺一空,但依旧要“嚎叫一声”的灵魂仍在骚动。虚实结合相生,通过无声无力的呐喊表现了她对幸福的强烈渴望与无法得到的巨大落差。身体的残疾束缚了行动,但灵魂的超脱与膨胀,与身体局限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产生了视觉和心灵上的冲击,仿佛同她的文字有了灵魂的共振。

6.jpg

她以女性的视角来揭示作为一个女性的“疼痛”。《木桶》中她将女人的一生比作桶,从一个苗条的、有着杨柳风姿的女人开始,一滴不漏地“装风月,装生活,装儿女,装药”,最后成为一个“掉漆,斑驳呈现”的桶。《木桶》深刻揭示了生活和社会对女性苛刻的要求和无形中的摧折与不公,对将一切视作理所应当的内心的不甘。字里行间渗透着对这种现象的痛苦痛恨、和她自身的、深重而又渺小的反抗精神。

7.jpg

如果说《我用什么来留住你》表现的是博尔赫兹颓败的、绝望的、孤注一掷的浪漫,那么《我的身体是一座矿场》就极佳的表现了余秀华式的痛苦的共鸣与冲击。

“我会在某个塌方前发出尖锐的警告,摇晃着蛇信子/那些在我心脏上掏煤的人仓皇逃出”、“我的身体是一座矿场/隐藏着夜色、毒蛇、盗窃犯和一个经年的案件”。

8.jpg

黑暗的矿场,同时也是人性的矿场,是以“我”为载体、“我”的视角和体验的人性,有人在心脏上挖煤,夜里有狐狸的嚎叫,有人爱“我”却半途而废,写出了被人伤心、绝望呐喊的“我”的内心变化,充分表现人性的复杂与变化无常。但同时“我”依旧“吐出咒语”“不计后果的叩问”(《渴望一场大雪》)、“又一次动了凡心”(《荒漠》),“体内的火车依旧不会错轨,允许大雪、风暴、泥石流、和荒谬”(《我身体里也有一列火车》)。

生命的抗争与顽强不屈,抵得过世间一切恶劣风霜。

沈睿总结余秀华的诗是“让我疼痛的一生”,但作者在想要逃离和谩骂横店的同时,也注意到小水塘、水草和“照到油菜、小麦”的阳光(《横店村的下午》);在男人起身告辞,“我”心灰意冷时依旧吐露着春天里提心吊胆的稗子的爱情,依旧感叹远风吹来的“每一种味道都穿过我,温润,甜蜜”(《神赐的一天》)。

“春天消逝了/树枝上还有浓稠的鸟鸣/这样就很好/听不见鸟鸣/却有一个露水丰盈的早晨/这样就不坏/这个早晨不是故乡的/是在路上/这样也好”(《这样就很好》)

9.jpg

余秀华不会任由戏谑的语言将自己带往更加消极的境地,无论身处多么恶劣的情况,她还是会保留一份积极,对这个世界充满爱和向往,这种精神在她的诗歌中一直都是存在的。比如在《这要就很好》里,她以层层递减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人生困境,在不在家乡、没有鸟鸣、没有春天和露水的早晨,她始终走在寻找爱情的路上,虽然明知自己寻不到,但也依然固执的搜寻幸福,来抗拒自身经历的许多悲伤与体内经久的疼痛。

10.jpg

总之,余秀华纵然花大量笔触来描写苦痛与惨淡,描写生命的孤独,但她本身又对爱情、对春天、对广阔的世界怀揣着巨大的希望,渴望有人能来接纳和包容她。她不甘于受困于横店,屈服于病痛,所以字里行间依旧透露出浓烈的生命的挣扎与向上的魅力、体现出生命的呐喊、表达生命的温和与强大。她用乐观的态度直面生命的困境,这种豁达超越了余秀华身体的残疾和对死亡的恐惧,从更高的角度俯视生命,展现了一种大彻大悟的生命观。

出品 | “星空”大学生融媒体中心

湖南省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

转载来源 | 二里半美育工作坊

编辑 | 陈宇杭
责编 | 范增
审核 | 罗元



[通讯员:张欣]
[指导教师:范增]
[责任编辑:刘鹏]
余秀华的诗歌之所以动人、从农村诗人和女性作家群体中脱颖而出,笔者认为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贯彻其诗歌的“生命的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