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校园号   |  
农大年轻人,是那广袤田野里绿油油的麦子
河南农业大学 付静波2023-01-10
字号:AAA
这些实验室里的年轻人,就像广袤田野里绿油油的麦子,长势分外喜人。


“我们实验室有个博士前些天被三轮车撞了一下,伤了髋骨,我让他回家休息,他说啥都不回家,说实验不能停,歇几天就又能进实验室了。”1月1日,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陈锋说起他的学生,又是自豪又是心疼。

受伤的同学名叫张灵然。他说:“我们都把陈老师当成学习榜样。陈老师经常对我们说,小麦分子育种关注度很高,我们不能自满,要对标中国农大、南京农大等国内领先的课题组,自我加压才能出成绩。”

做科研要能沉下心。张灵然说,陈老师对待科研特别严谨认真,如果对实验结果有存疑,他一定会引导同学们反复实验、核实数据,直到消除疑虑,因为“科学来不得半点马虎”。


图片(陈老师在工作的照片)


河南是我国小麦第一大省,小麦种植面积占全国的1/4。但小麦大省却非小麦强省,原因主要是我省基础研究相对落后,快速、高效、精准的育种技术缺乏。

陈锋2016年开始组建小麦分子育种创新团队。他带领团队成员,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围绕河南小麦生产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凝练出“小麦茎基腐病、纹枯病等重要抗病基因挖掘及资源创制”“小麦株型等重要产量相关性状基因挖掘及资源创制”“小麦高密度基因芯片研发及其在基因挖掘中的应用”“小麦多基因聚合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4个主要研究方向。这些年带着更多年轻人只争朝夕,陈锋团队的目标就是建立起适合黄淮麦区的小麦分子育种技术体系,培育出更多更好的小麦品种。


图片(陈老师与毕业生合照)


同他实验室里那些年轻的硕士生、博士生一样,陈锋当年也是在漫漫求学路上,渐渐确定了自己的科研方向,并下决心为小麦分子育种奋斗一生。自2003年开始,他先后前往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意大利博罗尼亚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进行博士、博士后和访问学者的学习,在世界一流的科研院所和平台学习最先进的小麦分子育种和分子生物学技术,掌握了世界一流的小麦分子育种技术。虽然国内多家院校向他伸出橄榄枝,他还是毫不犹豫地回到母校河南农业大学工作,把青春和汗水挥洒在这片热土上。


图片(陈老师与团队合照)


围绕小麦生产主要问题,陈锋主持了10多项国家基金项目,获得了15项国家发明专利,创制出100多份优异种质资源,培育出豫农优9号和豫农优10号等多个优质小麦新品种,牵头科研成果获得河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和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

近三年来,陈锋团队通过国内外的广泛合作,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连锁分析等多种分子生物学手段开展了大量的基因克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已克隆出小麦茎基腐病抗性基因TaDIR、小麦黄花叶病易感基因TaM-TB(与宁波大学合作)、小麦株型调控基因TaHST1L等多个调控小麦产量、品质和抗性相关的重要基因;阐明了我国自主研发660K芯片在小麦基因挖掘和育种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构建了首个普通小麦异丁酰化修饰图谱。


图片(陈老师与小麦合照)


在搞好科研的同时,陈锋言传身教,精心教书育人,把专业本领和科研精神传给了更多年轻人。

“我们每天早上8点多进实验室,忙到晚上10点多才回宿舍。科研这条路比较辛苦,但很充实很有意义。”这些天一直在实验室里忙碌的胡慧婷说,“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我们要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这些实验室里的年轻人,就像广袤田野里绿油油的麦子,长势分外喜人。

[通讯员:张琼]
[指导教师:杨钰晨]
[责任编辑:刘鹏]
这些实验室里的年轻人,就像广袤田野里绿油油的麦子,长势分外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