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校园号   |  
姜帆:“早八”+“多任务模式”→北大直博
湖南大学公众号 邓梓荟 易旭凤2022-05-24
字号:AAA
姜帆,化学化工学院2018级本科生,年级专业第一,保送至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直博。

人物名片

姜帆,化学化工学院2018级本科生,年级专业第一,保送至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直博。学院青志协负责人,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负责人,公开发表4项实用新型专利。

微信图片_20220428191935.jpg

化学化工学院2018级 姜帆

01

“早八”+“多任务模式”的高分秘籍 

"早八是我的生活习惯”,对姜帆来说,即使是没有课的周末,八点前到自习室开始学习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到考试周,他会起的更早,很多时候,教室里都只有他一个人,一直到十点半闭楼,他才会离开。在几乎满课的大一大二,姜帆每周也能保证“额外”的学习时间。

“在任务很多的时候,我的学习秘诀是‘多任务’同时进行。比如一个化学实验需要很长的反应时间,我就会选择中午开启实验,计算好实验进程后,就会在附近的实验室或者教学楼完成其他的学习任务,到时间再回去。”姜帆说。

说起自己的学习心得,姜帆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自己“消化”。“老师上课讲的内容,我都会当天再自己梳理一遍。很多知识点课上可能只是简单带过,就需要自己查漏补缺。我们专业课一般在上午,所以我会利用下午的时间自己再梳理一遍课堂的知识点。1.5:1,一个半小时的课堂内容用一小时自己消化,我一般按照这个比例来复习。”

大学期间,姜帆专业课成绩一直都是年级第一,核心课基本都保持在90分以上,最后以GPA3.9(满分4.0)综合成绩第一保送至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直博。

虽然已经获得保送名额,但姜帆依旧保持早八的学习模式。“我希望自己能一直保持下去这个习惯,有时候习惯会不自知的带来很多变化,量变带来质变。”姜帆笑着说。

微信图片_20220428191957.jpg

姜帆的学习笔记

02

摸着石头过河的科研路 

第一次接触到和科研有关的内容是大二时申请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我们的项目是《基于废弃生物质碳源制备可快充碳纳米复合电极材料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也就是改进电池负极材料,刚开始的时候,因为疫情大家都没有办法到校,指导师兄也因为学业出国深造,很多准备工作只能自己一点点去了解,摸着石头过河。”姜帆说。

初期进行材料离心实验时,每五分钟就要进行一次操作,如此循环就是一上午,夏天温度高,也需要带着三层手套在操作箱完成纽扣电池组装,几个小时下来,满手全是汗水,皮肤都被汗水泡得皱巴巴。姜帆说:“刚上手时组装的10个电池里可能有8个不合格,大家都会有沮丧,但从没想过放弃。” 

微信图片_20220428192003.jpg

姜帆在做实验

随着实验的推进,大家的动手能力越来越强,整体的成功率也越来越高。前期大量的准备工作和扎实的理论研究,也给团队带来了回报。最后他们不仅顺利完成这个国家级项目的结业,也完成大型仪器设备实验实践学习项目的申报和结题工作,并公开发表了4项实用新型专利。

微信图片_20220428192006.jpg

姜帆在实验室

03

“感受过温暖,也想传递温暖” 

“一直以来,我都得到了大家很多的帮助。”姜帆说,“学院的辅导员就像学长学姐一样,非常亲切,也不会有距离感。每周他们来查寝都会来跟我聊聊天。”大二,姜帆接到辅导员的电话,在辅导员的帮助下加入了贫困生资助库。“我感受过温暖,也想传递把温暖传递给大家。”

大学期间,姜帆先后担任了学院团委青年志愿者协会负责人、2018级副年级长、2020级理科试验班新生助理负责人;参加小学科普展、课桌大扫除、交通引导岗等志愿公益活动;也作为学院暑期“三下乡”成员,在湖南省白水洞村为当地进行土壤污染防治工作。

“对我来说,参加公益活动不是一种负累,而是繁忙学业生活的一种调节”。在去中小学做科普公益课时,姜帆花了很长准备,既要保证实验的安全性又要具备观赏效果,也要通俗易懂。决定好实验内容后再准备器具、协调物资,虽然忙碌,他却一直乐在其中,“本来做实验就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和小朋友一起做实验就是双倍乐趣,把科学梦种在小朋友心中是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微信图片_20220428192011.jpg

姜帆(后排左一)参加小学科普展览

“以前别人为我撑伞,现在伞到了我手上,我也要为别人撑伞。不断提升自己才能撑得住伞,为更多人撑伞。”姜帆坚定地说。


[通讯员:周怡宁]
[指导教师:唐思]
[责任编辑:石悦]
姜帆,化学化工学院2018级本科生,年级专业第一,保送至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直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