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从课程思政走向实践思政
原创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刘凯2022-09-02
字号:AAA
新时代提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要求。

一、为什么要实践思政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社会课堂中讲好“大思政课”的重要论述,不仅指明了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方向,也极大扩展了由高校课程向社会实践全方位思政育人的边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思政教育唯有付诸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探索,思政教育才能更加深入人心。在新时代“大思政课”发展趋势下,以社会调研实践为载体的实践思政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实践思政对提升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的质量和水平,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育人环境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QQ图片20220829122848.jpg

图1 2022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合照

其一,实践思政完善了人才培养体系。传统教学模式以课堂讲授为主,随着信息时代带来的信息复杂多元化,使得传统教学模式越来越难以满足学生需求,积极探索实践思政模式,扩充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让学生在实践中近距离感知祖国气息,倾听祖国声音,培养大学生与全国人民同频共振的情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后继事业培养优秀接班人。

其二,实践思政全面推进高校思政课程建设和教学模式创新。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了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同时,扎根于祖国大地开启社会调查,重视实践作用,是对传统授学模式的一大创新点,提高了课堂教育的实质性和时效性。

其三,宏观意义上,实践思政促进了社会和谐统一,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社会发展水平高低与大学生素质高低息息相关,在高校展开实践思政,无疑是对学生能力的补充培养,增强了人才的全面性和社会发展能力,继而促进社会和谐统一。

二、如何理解实践思政与课程思政的逻辑关系

1.实践思政是学校教育向社会教育递延

思政教育“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不能拿着文件宣读”,这说明教育一定要与现实相结合,将理论联系实际,由学校教育过渡到社会教育并将二者相融合,才能将人才向出全面发展方向培养。对于学校教育而言,重视书面知识,理论性比较强,是启蒙开智教育的根基,也是综合基本文明素质的培育地。而社会教育以实践为基础,具有更高的宽度和广度,重视实用性,是学校教育的升华与升级推进。

QQ图片20220820223737_new.png

图2 社会教育篇-国贸股份调研

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协同是必不可少的。作为思政教育的主要场所,高校要深入挖掘社会生活与社会实践中的思政元素,通过广泛的社会教育引导和社会实践锻炼,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形成并巩固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充分发挥高校与社会协同育人作用,形成全方位育人的大格局,实现思政育人力度提升和过程全覆盖。

2. 实践思政是专任导师与社会导师的结合

专任导师是指传统承担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教学的教师,常以授课方式从事教学,注重培养专业课社会调查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社会导师是高校教育对接社会的前锋和纽带,他们往往先立足于社会,在社会某领域有一定建树,成长为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再面向大学生言传身教,通过具体真实的指引和帮扶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教育。作为联系高校和社会的重要纽带,社会导师能给予最贴合实际的社会指导,塑造更立体的知识面,培养大学生的政治导向和价值引领,以理论知识结合实践经验演变出“1+1>2”的效果。

QQ图片20220820223807_new.png

图3 与企业领导开展座谈活动

专任导师与社会导师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方法不同,开展的课程性质也大为不同,但对于学生的思政教育导向和目标相同,在思政教育却起到协同育人的作用。两种类型的导师,以学生为中心,促进个体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融合,达到当代思政教育的目标。在协同育人理念上,为进一步加速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构建全方位育人的实践教学体系,双师型师资将成为大学社会实践教育的新模式,填补了高校社会实践教育层面的空白。

3.实践思政是第三课堂与第一、二课堂的扩展

俗话说“纸上谈兵终觉浅”,在思政方面高校培养学生的路径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又有一定实践课,在不同地点以不同形式开展的实践教学衍生出了第一课堂与其他课堂之分。第一课堂即传统地按照课程大纲与教学计划在教室开展,仅停留在以理论传授的方式施教。其他课堂即是第一课堂在空间上的一种延伸,既指传统教室教学以外的创新创业比赛、知识竞赛、科研项目等校内活动的第二课堂。

但不论是第一课堂还是第二课堂,学生的活动空间仍限于校内。走出校园,在社会的“第三课堂”中学习和实践是对第一、二课堂的有益补充。通过组织学生走出校园举办的校友走访、企业参观、公司实习、志愿服务实践形式,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在生活中运用书本上学习到的知识。


图4 红色基地参观学习 

图5 参观国贸股份

三、我们如何开展实践思政

1.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资源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为高校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和道路。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的主体功能,而对于不同的专业集群,其行业对人才所需能力也不相同。因此,校企合作能使得学校与行业企业相对接,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满足不同企业、层次、种类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差异化需求,实现院校招生、人才培养和就业创业的有机衔接,打造教育链、产业链和人才链的有机结合,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

党建.jpg

图6 我院与国贸股份共建党建基地

我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资源,与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人才培养基地,开展产教融合项目。例如与厦门国贸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合作的“产教融合”项目,双方共建“读懂中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政研习基地”。利用假期组织师生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企业如何通过党建引领实践发展、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有效对接,打通高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最后一公里”,实现了校企育人的协同发展。

2.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在社会实践教学中,高校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政治导向为目标,着重对学生的社会调查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养。在社会实践教育中,教育实践课为同学搭起走向社会的平台,学生在社会导师的引领下能更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形成正确的政治导向,实现自我价值。

QQ图片20220820223807_new.png

图7 企业领导阐述人才考核标准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能够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加强高校专任导师社会实践中的参与度,将更加生动、可操作性强的教学方法带入课堂;通过拉近社会导师与高校社会实践教育的距离,以一种更易懂、更严谨的实践模式给予同学们实践的全新体验。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是新时代思政教育工作中的新举措,实现学科融合和资源整合,还在长期的实践教学中架起了课堂与社会、课题与问题、学生与人民连接的新桥梁形成了社会实践教学新模式。

微信图片_20220817033835.jpg

图8 国贸股份调研与企业领导合照

3.  打造多元化社会课堂形式

传统课程思政是以课堂为基础的理论教学,但随着“大思政课”的改革发展,打造多元化社会课堂成为补充理论教学的重要实践阵地。“多元化”的前提是坚持以校内课堂为中心,在充分利用校内课程思政资源的基础上,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在各类社会实践课堂体验中感知家国情怀与企业精神。例如与东风集团合作举办的“全国国际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挑战赛”,学生在实地调研与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切身领悟东风集团创业之初坚定信念、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马灯精神”,并将这种企业精神融入到对现实企业发展的案例之中,形成高度的政治自觉和责任担当。又例如开展“寻访校友”主题实践活动,前往重庆、河南郑州等地寻访校友,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企业社会负责与企业家精神,在学生心中厚植企业与国家同向而行的情怀。

微信图片_20220825202401.png

图9 我校与东风集团合作举办比赛


[责任编辑:苏兰,董菲(实习)]
新时代提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