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四项联动”的应用型高校社会实践育人创新研究
原创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郑斌斌2022-08-01
字号:AAA
以青春之名义,扎根祖国大地, 厚植家国情怀,练就过硬本领, 助力乡村振兴,让青春在充满希望的乡间田野上绽放最美年华。

基于“四项联动”的应用型高校社会实践育人创新研究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郑斌斌

 

摘要: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上好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应用型高校要加强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服务能力与社会责任,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坚定信念听党话、跟党走。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在实践育人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实现红色文化、专业培育、志愿服务等方面的社会实践活动科学设计,以扎实推动实践育人工作。

关键词:四项联动  应用型高校  社会实践育人  创新对策

 

一、案例背景

(一)应用型高校开展社会实践育人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九大以来,应用型高校始终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工作部署要求,全面打造“大思政”背景下的育人格局。国家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了社会实践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将实践育人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社会实践育人是高校开展育人工作的有效载体和重要途径,着力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应用型高校育人过程中的有效实施,能够有效促进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育人工作的质量提升,以培养符合国家经济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二)已解决的问题

1.实践无规划问题

由于部分高校受到时间、场地、人员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通常集中在5-10天左右的时间完成,而且实践活动主要由指导教师统一安排,学生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对于实践的目标以及需要完成的任务并不十分明确。学校教师团队针对此问题,事先就社会实践的流程与任务目标和学生进行系统设计,明确社会实践需要完成的事项,发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参与方案设计和流程管理,使学生能够系统了解实践各环节的目标和要求。

2.实践无深度问题

由于部分高校对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在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不能结合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和现实需求开展调研活动,导致实践形式仅局限于表面化的参观走访,形成的实践成果也缺少指导性和创新性。学校教师团队针对此问题在拟定计划时即从学生视角出发,结合学生的学科专业特点明确调研任务和调研目标,根据调研需求实现学生团队优化组合,以开展有深度的实践调研活动。

3.实践无成果问题

由于部分高校社会实践活动仍然停留在组织学生完成实践环节并提交社会实践报告的阶段,而且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也是为了能够完成作业项目,并不能清楚认识到可以在社会实践中达到提升知识、能力、素质的效果。由此导致学生提交的成果实用性不强。学校教师团队针对此问题组织学生了解国情民情,带着问题观察社会,通过“一对一”配备指导教师帮助学生完成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利用自身所学知识验证、剖析并解决实际问题,并以实践成果反哺教学,让更多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成果受益。

二、工作目标与思路

(一)工作目标

通过系统设计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机制与操作细则,在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按照先进生产力发展需求成长成才的基础上,紧密围绕党史教育、政策宣讲、科技兴农、教育扶持等多样化的实践服务,有效发挥应用型高校的专业优势,服务乡村振兴,增强农村经济的造血功能。

(二)工作思路

本案例的实施,主要通过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强化“知行合一”的培养目标,让学生能够“理解理论源于实践,实践检验真理”的要义,最终通过实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塑造健全高尚的人格和品质。

 

思路1png.png

图1  “四项联动”社会实践育人工作思路


三、实施过程

目前,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包括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条路径,而社会实践对于两条路径的育人实效均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实践,让学生具备将理论知识有效应用于实践活动的能力,以将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认知可视化,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职业竞争力。本案例以经济学院2019级——2021级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物流管理、电子商务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调研准备、调研实施、调研总结三个阶段,形成针对性社会实践指导过程,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全方位、立体化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思路.png

图2  “四项联动”社会实践育人实施过程

四、工作成效

(一)研究成果

1.红色文化联动——彰显衷心

带领学生走入乡村基层,用一堂堂行走的思政课,赓续红色精神,厚植家国情怀。

1.jpg

2.专业发展联动——凝聚核心

带领学生走进车间工厂,用一次次专业的实践课,锤炼意志品质,做到知行合一。

2.jpg

3.志愿服务联动——呈现爱心

引领学生勇担当作贡献,用一家家献爱心送温暖,助力家乡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3.jpg

4.成果导向联动——体现用心

陪伴学生“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努力实现“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

4.jpg

(二)案例创新

1.构建社会实践长效机制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不是临时性的调研活动,因此学校建立了连续稳定的社会实践长效机制。学校在实践基地选取方面,结合地理位置与资源优势进行科学合理的可行性分析,秉承“双赢”原则选取实践基地,确保实践基地能够满足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科研能力、志愿服务等方面的多样化需求,实现教学、科研、生产、育人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受到全面的教育,同时,要确保学生的实践调研成果能够以调研报告、资政建议等多种方式及时反馈给实践基地,为乡村振兴提供有效支持。

2.借助专业优势合理布局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要与学生的学科专业实际有机结合,综合考虑学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实际情况,围绕国家、省市、乡村的工作重点与发展规划,针对乡村振兴过程中在外贸、金融、科技、物流、电商、农业管理等方面急需解决的痛点问题进行调研团队组建,拓展知识认知体系和思维创新空间,通过锻炼科学的调研方法和理性分析,展现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优势。

五、工作启示

(一)提升社会实践活动规范性

应用型高校通过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的规范管理,能够转变学生对社会实践的传统认知,督促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认真做好计划、扎实开展调研,通过深入农村基层,切实接受教育,在亲身实践中了解国情民情,树立家国情怀。同时,团队指导教师要组织学生做好实践活动开始前和实践活动结束后的学生实际感受对比总结工作,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对比和自我剖析,总结活动收获,升华个人价值,以提升教育效果。

(二)增强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

应用型高校对于人才培养要体现厚基础、善实践、高素质、会创新等多种特征,学校通过科学设计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指导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第一手调研资料,不仅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同时也能让学生结合专业知识对实践问题进行推理演绎,以获得有效解决方案,学生通过实践,综合锻炼了专业知识水平、社会交际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实现了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责任编辑:魏天元,杜丽萍(实习)]
以青春之名义,扎根祖国大地, 厚植家国情怀,练就过硬本领, 助力乡村振兴,让青春在充满希望的乡间田野上绽放最美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