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在周性伟和阮吉寿两位老师的指导下,我和杜自林、王昊南两位同学组队参加了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得全国一等奖。
建模竞赛得到学院的大力支持,给我们配备了当时学院最先进的“Pentium” 微处理器。尽管当时互联网不发达,赛前也没有什么专门训练,但我们在三天中,把数学建模的理解问题、建立模型、文献查找、理论推导、数值求解、结果解释等环节都过了一遍,并完成论文,感觉还是蛮开心的。参加建模竞赛是我个人大学生涯的一个重要事件,因为它使我树立了以基础数学研究为终生职业的初心。虽然这个初心好像是与生俱来的,但参与这个赛事后我发觉用数学探索真实世界也是有意思的,而且挺适合我。目前,我从事统计学的研究工作,透过数据理解世界,离基础数学很远了,离科学却是近了。回想起来,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数学建模竞赛不仅在恰当的节点影响了我的研究选择,而且也影响了我的研究风格。
参赛经历首先使我意识到探索未知世界是一种挑战,更是一个乐趣。我本科学习数学,博士研究生学习数理统计,博士后从事生物统计学,主要是遗传统计学的研究,回国后主要从事统计学习和精准医疗的研究工作。从基础到应用,再从应用到基础,此中的乐趣实在不知道怎么描述。这种探索以“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横跨学科界限,又能深入学科核心,帮助我从一个只懂数学的学生成长为一个科学工作者。
其次,我所从事的专业是统计学。做量化研究大多需要统计方法,所以统计学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虽然在这两者应用中的方法论上是统一的,但哲学思想和思维方式是有区别的,没有大量的实践,是很难体会其中的不同。建模竞赛让我知道背景知识和应用场景的重要性,从而在研究中能够注意到这些差别,做出像样的研究。
作者简介:王学钦,毕业于南开大学,1996年参加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多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研究基金。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统计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统计学国际期刊JASA 、SII、JCS 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Lecture Notes: Data Science, Statistics and Probability系列丛书的副主编,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分会副理事长和中国青年统计学家协会副会长等职务。
更多内容请关注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公众号
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