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校园号   |  
别样的生活——【撒哈拉的故事】
齐齐哈尔大学 侯美妍 王端端2021-04-17
字号:AAA
“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也让我在精神和心灵上体验到了世界一角西属撒哈拉别样的生活。

“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这句话使许多人知晓了那位真实、善良、热爱生活的女作家三毛。

《撒哈拉的故事》作为她流传最广的散文也让我在精神和心灵上体验到了世界一角西属撒哈拉别样的生活。


0070096274-000000000622104774_4.jpg



作品简介


三毛通过《撒哈拉的故事》生动地展现了她在西属撒哈拉的那段带有传奇色彩的光景,她运用自然、清新、朴素的语言以及精炼的对话还原了当时的生活场景,从而向自己及读者传达出一种情感——感受生活的真善美。我在读的过程中会有忘我而入境的感受,被三毛细腻、敏锐、准确的感知力所吸引,由此引发出更多对书中生活态度的思考。

本书是在西属撒哈拉沙漠发生的众多故事所组成的散文,所以接下来我将从人物的角度做出自己的评价,并表达我的感受。


000000000622104774_5.jpg



作者介绍


三毛 中国台湾著名女作家、旅行家 


1973年,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随后与荷西结婚。

1976年,出版第一部散文集《撒哈拉的故事》,讲述夫妻二人在沙漠的生活经历。


eAVQA9aM_qAMC.jpg



内容解读

1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浩瀚的撒哈拉沙漠上,充满玫瑰与蜡烛的生活是不存在的,要想大致描述那时那地的生活,便是:落后、贫穷、寂寞、肮脏、白天很热、夜晚很冷以及与世隔绝。三毛到撒哈拉不久后便表达了她对沙漠生活的看法:“岁月在令人欲死的炎热下站了起来,缓慢而无奈的日子,除了使人懒散和疲倦之外,竟对什么都迷迷糊糊的不起劲,心里空空洞洞地熬着汗渍渍的日子”。

可能有人会感到疑惑,既然她眼中的沙漠生活是这般辛苦,为何还要继续走下去呢?在我看来,三毛只是将真实的沙漠生活原汁原味地展现出来,而她对前方生活的炽热激情并未被坚硬的沙粒所击垮。

从书中三毛同丈夫荷西, 撒哈拉威人的日常相处中便可以感受到她的诗意、乐观、热情、勇敢和善良。


dcHHnPAc_hRDf.jpg


2

长久生活在西属撒哈拉的人们,在这里我将之划分为撒哈拉威人和沙漠军团。在撒哈拉威人当中,作者则分别详细地讲述了她与撒哈拉威人邻居、哑奴以及杂货铺的青年沙伦之间的故事。

三毛的笔下描绘了这样一群邻居:被布常年包裹并散发体臭,借东西从不归还,物质和精神生活均极其匮乏。但是,她并没有止笔于此,而是通过与他们的日常相处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将撒哈拉威人邻居的纯真性格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我想,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生活方式,而三毛在文字中用平等的语气讲述也体现出对他们生活方式的尊重。

哑奴对于本书来说则应被看作是点睛之笔。在撒哈拉沙漠中有着毫无人权的奴隶制:哑奴本应是象征着屈服的下等人,却有着这片沙漠中极度缺乏的智慧与精神自由;哑奴本应是穷困的主角,却是这片沙海中为数不多地懂得报答的人。这与有着人身自由的撒哈拉威人邻居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rmpqSFYV_etSN.jpg


年轻人沙伦则代表着一种生活:追求虚无缥缈的爱情。虽然是悲剧,却也是一种生活态度。作者在这里只是表达了无奈与惋惜,并没有加以批判,这也是对不同生活方式的尊重。

而沙漠军团则和撒哈拉威人形成了对立面。沙漠军团中的军曹舍弃自己的生命,换回了仇人的孩子的生命,出乎意料却是情理之中。军曹的生活信念是仇恨,可他最后又放下了仇恨,这是值得敬佩的。

3

三毛与荷西。我想说,只有美好的灵魂才会找到同样美好的人。三毛与荷西之间的故事都是通过朴实无华的语言展现出来的,又因为他们都热爱着生活,故即使在平实的笔锋下也不乏幽默的色彩。

此篇中三毛与荷西的经历直接将西属撒哈拉的神秘色彩调到了最亮,使人看了不由得头皮发麻。这确实增强了本书的文学色彩,却在一定程度上使读者产生了疑惑,同时减弱了文章的真实性。


PyMzaSSx_hEty.jpg



读后感悟

《撒哈拉的故事》一定会让你认识生活,并爱上生活。那就让我以三毛那句快被讲烂却依旧照耀人心的话结尾:“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来走这么一遭啊。”


[责任编辑:林浩]
“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也让我在精神和心灵上体验到了世界一角西属撒哈拉别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