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校园里,学科竞赛一直是备受瞩目的焦点,已成为大学生拓展认知边界、提升综合素养的“黄金赛道”。面对琳琅满目的赛事清单,不少同学陷入选择困境:如何匹配自身优势?怎样组建高效团队?如何与指导老师沟通?面对海量信息与经验帖,新手往往陷入“道理都懂,依旧无从下手”的迷茫。
为此,我们邀请南昌工程学院潘晓雨同学,结合多年实战经验,从前期准备、备赛执行、赛后收获三个维度,拆解竞赛的“底层逻辑”。希望这份攻略能打消“竞赛难”的念头,让每一位跃跃欲试的同学,不再止步于“围观”,而是手握方法,自信入场——让每一次备赛,不止为奖项,更成为一场突破自我的成长实验。
NO.1 前期准备
想清楚“为什么”,再开始“怎么做”
竞赛不是“跟风凑热闹”,而是一场需要明确目标的“自我投资”。在报名前,先准备好这三项:
01)选对赛道:匹配兴趣与能力
学科竞赛类型多样,建议优先参考《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权威性高),结合自身特点选择。
赛道类别:
▪️学术研究型(如“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适合擅长理论推导、文献研读,对算法、模型敏感的同学;
▪️实践创新型(如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国大学生机器大赛):适合动手能力强、关注社会需求,擅长将创意落地的同学;
▪️跨学科融合型(如数维杯大学生数学建模挑战赛、全国大学生电工数学建模竞赛):适合修读过交叉课程,希望综合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同学。
建议:新手可从校级或省级赛试水。例如“挑战杯”校赛,选题只需聚焦“解决一个具体问题”(如“南昌市轨道交通一号线接驳系统的优化”),门槛远低于国赛,是积累经验的优质起点。
02)组队原则:“功能互补”比“学霸扎堆”更高效
竞赛是团队战,组队质量直接影响备赛效率。许多团队失败的原因不是能力不足,而是“功能重叠”——比如四个“代码高手”凑一起,没人负责数据整理;或三个“创意达人”组队,没人负责细节把关。
组队建议:
▪️找1名“数据/细节控”(擅长信息检索、表格整理,熟练用Excel/SPSS);
▪️找1名“创意/方向脑”(思维活跃,能提出创新点,比如广告学/设计专业同学);
▪️找1名“统筹/推进者”(逻辑清晰、抗压能力强,能协调进度和矛盾,建议邀请有经验学长学姐或学生干部)。
组队渠道:班级群/年级群发组队帖(“寻XX竞赛队友,擅长XX,有意私聊”);直接问专业课老师(“老师,我想参赛,请问能否推荐几位同学?”)——多数同学都在等一个“组队信号”。
03)找指导老师:主动沟通,把“资源”变成“助力”
导师是竞赛的“隐形外挂”。他们不仅能提供专业指导,还能帮你避坑(比如哪些选题容易“假大空”,哪些方向已有成熟研究)。
沟通技巧:
▪️别等“完全准备好”再找老师:带着初步想法(如“我们想做城市轨道交通接驳系统的优化,您觉得可行吗?”)去请教,老师更愿意帮你完善,比如具体到哪个城市、哪条地铁线路;
▪️定期汇报进度(如“我们针对不同人群完成了1000份问卷,下一步计划用XX评价体系分析”),展现主动性;
▪️明确需求(“我们需要XX领域的文献推荐”“答辩时可能被问哪些问题?”),别用“老师您看我们该怎么办”这种模糊问题。
团队合影
NO.2 备赛执行
从“手忙脚乱”到“有条不紊”的关键
备赛是竞赛中最耗时间和精力的阶段,但掌握这三个方法,能让过程更高效:
01)选题:“小而实”比“大而全”更易出成果
许多团队败在选题上——要么追热点选“AI+XX”却没技术支撑,要么选“社会痛点”却没数据来源。
选题原则:
▪️聚焦“身边问题”:比如校园教学楼闲置空间利用、老旧社区老年人“上下楼难”“就医不便”等问题(符合“挑战杯”社会调查报告的“民生福祉”组别,强调社会价值),数据易获取(问卷/实地调研),结论易验证;
▪️突出“可落地性”:避免“理论上可行但现实中做不到”的方案;
▪️结合“学科优势”:数学专业可侧重模型构建,设计专业可侧重视觉呈现,让团队特长“发光”。
问卷调研
02)执行:用“三步法”让方案从“纸上谈兵”到“落地可行”
备赛的核心是“用数据说话”。无论哪个方案,只有通过文献分析找依据、实地调研摸现状、问卷调查探需求,才能让方案扎根现实,避免“理论漂亮但落地困难”的尴尬。
方法指南:
▪️文献分析:站在“前人肩膀”上找方向。文献分析不是“凑字数”,而是帮你快速掌握“领域现状”“已有成果”和“未解决的问题”,避免重复研究,同时为方案提供理论支撑。
▪️实地调研:用“眼睛和脚”验证理论。文献是“别人的经验”,实地调研才是“自己的证据”。通过观察、记录、访谈,你能直观掌握“问题到底多严重”“现有方案哪里行不通”。
▪️问卷调查:用“数据”量化需求。实地调研能感知“现象”,但需要问卷调查的“数据”来证明“普遍性”和“优先级”——比如“80%的原住民希望改造历史文化街区”比“有原住民说想要改造”更有说服力。
实地调研记录建筑数据
03)答辩:“讲清楚”比“炫技”更重要
答辩是展示成果的“最后一关”,核心是让评委3分钟内理解你的“价值”。
准备要点:
▪️逻辑链清晰:用“问题-原因-方案-成果”结构(如“历史文化街区商业空间保护与利用存在失衡→分析表层原因及深层原因→提出“微更新”策略实现康复性再生→可行性的改造设计方案);
▪️数据可视化:用图表代替大段文字(比如用数字“说话”、用前后对比图展示更新改造的效果);
▪️模拟预演:找同学/老师当“评委”,模拟提问(“能否落地?”“怎么运营?”),提前准备答案。
NO.3 赛后收获
比奖项更重要的,是这些“隐形成长”
竞赛的意义远不止一张奖状。即使没拿奖,你也会收获:
01)解决问题的“底层能力”
从发现问题到验证方案,这套思维能迁移到实习、求职甚至生活中(比如用“数据调研法”选租房,用“逻辑链思维”说服面试官)。
02)深度链接的“人脉资源”
队友可能成为未来的职场伙伴,导师可能为你写推荐信,这些联结会在你毕业时成为“助力网”。
03)突破舒适区的“勇气”
当你完成“从0到1”的竞赛项目,会发现“原来我能做到”——这种自我认知的升级,比任何奖励都珍贵。
获奖证书
NO.4 学姐有话说
竞赛很难,但难的是“开始”和“坚持”。与其纠结“我能不能行”,不如先跨出第一步——今天就打开竞赛官网看看规则,拉上志同道合的朋友,哪怕先从“选一个小选题”开始。
你会发现,那些“我做不到”的预设,都会在行动中被一一打破。而那个“敢于尝试”的你,已经比昨天的自己更接近理想中的模样。
潘晓雨,女,汉族,2001年12月出生,中共预备党员,现任南昌工程学院城乡规划专业班级副班长兼副团支书。她深耕专业实践,将创新思维融入学术探索,多次以项目负责人身份带领团队突破。获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赛“主体赛”二等奖、“红色专项”三等奖;首届江西省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成长赛道铜奖;第六届江西省大学生国土空间规划技能大赛一等奖等荣誉,以实际行动展现青年学子的专业素养与创新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