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说,梦想是遥不可及的星辰。
但对于杨栋而言,成为教师的梦想,却是他脚下坚定的路。
而杨栋坚持的背后,更是教育精神的意象传承。
这种传承,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真实案例。
这是一种纯粹的信念,也是人性最闪亮的光辉。
这是校园故事计划的第十九篇文章。
3月22日上午,东北电力大学理学院数学221班的杨栋刚刚洗漱完毕,他像往常一样打开抖音。但这一次,他看到了来自《中国青年报》的私信。
“您好,我是中国青年报官方,看到您发布的追随高中班主任走上讲台视频,我们想做个短视频报道,您可以提供一些原始视频素材并介绍一下情况吗?”
杨栋看着手机上的字,整个人都颤抖了。他不敢相信《中国青年报》竟然主动联系自己,更没想到自己3月19日发布的一条视频,已经火遍了全网。
杨栋定了定神,双手颤抖地在手机屏幕上输入,“您好!可以的,我的联系方式是……”
杨栋的视频只有43秒。
记录的内容是:3月19日,他在教室练习排列组合的教课模拟。当讲到排列组合甲乙丙丁相邻问题和不相邻问题的时候,他突然想到高中的数学老师史老师总是喜欢在黑板上画几个方框来表示这几个人的位置,当有几个人需要相邻时她便会将这几个人圈起来,如果要求谁与谁不相邻,她便会在圈起来的中间重新给安排一个位置。
然后杨栋就模仿史老师的授课方法将这一知识点讲完。
回到宿舍后,杨栋脑海中一直都是史老师教学的影子。也正是这一瞬间的思维联动,促使杨栋完成了这个视频的制作。
杨栋喜欢将大学日常记录发布在抖音上,但发布的202个作
品,播放数据都很一般。起初,杨栋也是和往常一样将这个视频进行发布,没有特意去关注它的传播。
3月20日的早上,杨栋起来打开抖音,发现抖音的消息窗口显示“99+”。
他打开一看,视频播放量已经突破18W+,并且有很多网友在视频下方留言评论。杨栋激动地一点一点滑动页面,认真阅读每一条评论。
其中有几条评论这样说道,“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才是教育传承真正的意义!”
在那一刻,杨栋突然明白了什么是“润物细无声”。
一个好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有时不是持续的,而是在某一刻突然出现,也正是这一刻的感动与记录,便能将教育的力量不断传承。
史老师对于杨栋来说,就如同一束光,照亮了他求知的道路,也在他心中种下了一颗想要成为教师的种子。随着时光的流转,这颗种子生根发芽,逐渐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也支撑着杨栋在逐梦教师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梦想发芽
杨栋的父母曾是县城关中学的门卫。杨栋一岁多刚会走路时,就经常在学校“乱跑”。看到哪个教室门开着,他就跑进去听老师讲课。虽然他什么也听不懂,但只要一进入教室,就会安静下来乖乖地听着老师讲课。
等到初中的时候,杨栋心里便萌生出了想成为一名老师的想法。但周围的亲戚朋友得知他的想法后,总会“干扰他”。“你一个男生当老师没前途,没出息”“老师挣不下钱,当那老师干啥呢”“这老师一天多累,你还要当老师,听我的男娃娃就好好考个军校或者电力行业都好的很”……
许多不同的声音都在杨栋耳边响起。但这些“噪声”,没有影响杨栋的想法。相反,一直促使他努力学习,朝着梦想一步步走去。
2019年中考,杨栋考上了他们县最好的高中。也在这里遇见了自己的人生引路人——陕西合阳中学史秀贤老师。
杨栋刚进入高中时,因为没适应从初中到高中的学习方式,各科成绩都不是很理想,特别是数学成绩。他第一次月考数学仅考了70多分。集合、复杂的函数、常常让杨栋感到困惑和迷茫。然而,史老师的数学课却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为他打开了数学世界的大门。史老师讲解题目时,思路清晰,逻辑严谨,总能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学生理解那些抽象的数学概念,而且讲课十分有意思。特别是上课时那些口头禅“叫老师给你教个本事”“来,快看,我要变形了”“哎呀,答案一下就出来了”……
因为喜欢老师的讲课方式,杨栋也喜欢上了数学课,更让心中对数学的恐惧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他对这门学科的浓厚喜爱。
高一第一学期期末分班考试时,杨栋数学取得了高中数学最好的成绩129分。
高一下学期,史老师成为了杨栋的班主任。史老师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习,还关注学生的成长。史老师会在学生遇到挫折时给予鼓励,在学生取得进步时送上真诚的祝福。史老师的言传身教,让杨栋感受到了教师这个职业的伟大与神圣,也让他在心底暗暗下定决心,将来也要成为像她一样的老师,用自己的知识和爱心去影响更多的学生。
来到东电
高考结束后,杨栋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当地师范院校的公费师范生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但杨栋并未如愿。由于自己没服从调剂导致最后差2分滑档。在征集志愿时,杨栋被东北电力大学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录取。
杨栋没有灰心,因为他读上了自己最喜欢的专业。
进入东电后,杨栋想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想法愈发强烈,他也为此付出了诸多努力。刚进入大学的时候,杨栋信心满满。可大学课程的难度和广度远超他的想象,仅数学分析一门专业课程就给杨栋弄地头昏脑涨,其次高等代数、解析几何等基础课程,每一门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在学习数学分析时,那些复杂的定理和证明让他一度感到力不从心。因此大一学年杨栋的专业成绩在班级里并不是很理想。
班主任祖阁老师了解到杨栋的情况后,耐心地帮助他分析课程成绩、为他进行课程辅导和职业规划。每当杨栋成绩稍微有些起色时,祖阁老师就会鼓励他、激励他。在祖阁老师的关心和帮助下,杨栋的成绩开始有了提升。而且杨栋的常微分方程和概率论均为90多分,目前绩点一直保持在3.6左右。
除了专业课程的学习,杨栋还经常做一些高中题基本一周一套高考题,在校外为高中孩子做家教讲数学来丰富自己的教学经历。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仅仅掌握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具备扎实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因此,杨栋认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等教育类课程。在教育学的课堂上,他了解了教育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学习了各种教学方法和策略;在心理学的课堂上,他探索了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学习心理,掌握了如何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在教育技术学的课堂上,他学会了运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教育手段来辅助教学。这些课程的学习,让杨栋对教育教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也为他今后的教学实践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准备教资
大二下学期时,杨栋开始着手教师资格证考试。笔试备考的这几个月是最累的。由于大二下基本是满课,每天的学习理论课时间都只能安排在晚上,周一学综合素质,周二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周三学数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周四综合素质,周五教育知识与能力。除此之外,杨栋每天还要听一节两三个小时的理论课。按照这样的备考节奏,杨栋用了4个月才完完整整过完了一遍理论。后来,杨栋还整理了一本40页A4纸的《杨栋教资秘籍》。
但在自己考教资前,由于线性方程组解个数、通解以及基础解系等问题有些许遗忘。于是,杨栋向学院张广昊老师求助。张老师迅速回复,语气亲切温和,不仅耐心询问杨栋何时方便,还主动根据他的时间来调整自己的日程安排。
杨栋练习授课的板书
在考试的前一天,张老师将杨栋约到了他的办公室。张老师拿出他的教材和A4纸用红笔将杨栋所问问题的每道题一一讲解一一写下来,讲解得深入浅出、细致入微。看到杨栋面露疑惑的时候,张老师会立刻停下,换一种更通俗易懂的方式,直至杨栋完全理解。有了张老师的助攻和鼓励,杨栋的教资高中数学笔试三科全部一次性通过。
为了迎接接下来的面试,杨栋天天开始练习台上讲课。对于杨栋来说,每次练习试讲时,最困难的不是讲课而是找空教室,因为很多教室要么有课、要么有学生自习。有时能从一楼找到五楼,三教找到四教,但只要找到空教室,杨栋就会珍惜每一次机会,认真准备试讲。
功夫不负有心人,面试抽到的试讲题目是杨栋之前讲过的一篇《复合函数的导数》。杨栋也顺利通过教资面试。
杨栋知道自己不是师范专业,没有接受过师范院校的专业训练和授课练习,但是他爱琢磨、肯努力。为了将所学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他自己在拼多多买了几个教案本,自己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反复打磨每一个教学环节,从导入新课到讲解知识点,再到课堂练习和总结归纳,每一个细节他都力求做到完美。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语言表达能力,他对着镜子手机前置摄像头反复练习,有时会用手机录制自己讲课时的视频,注意语速、语调、语气的变化。这些让他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也让他更加坚定了成为一名教师的信念。
在追逐教师梦的道路上,杨栋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挫折。有时候,面对繁重的学业压力和各种考试,杨栋会感到疲惫不堪。但是,每当他想起史老师、祖老师、张老师对他的鼓励和期望,想起那些渴望知识的学生们的眼神,他又充满了动力。
准备就业
如今已经是大三下学期,杨栋打算直接就业。他正在准备事业单位考试,准备为了自己的教师梦继续努力。
他回顾自己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也感慨万千。
为了成为一名教师,杨栋付出了无数的努力,这些努力不仅让他学到了丰富的知识和技能,更让他收获了成长和进步。他深知,成为一名教师只是梦想的开始,在未来的教育生涯中,他还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但他相信,只要他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学生的关爱,不断努力,不断学习,就一定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像史老师一样,在学生们的心中种下希望的种子,陪伴他们茁壮成长。
3月23日,杨栋抖音的作品已经70多万播放量,1.9万赞。直到被《中国青年报》报道,杨栋才知道原来有这么多人在鼓励支持着他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评论区好多人都说希望杨栋带着这份纯粹一直走到工作岗位上。
杨栋认真回复每一条留言。因为那是对他的希望,更是一个少年逐梦的承诺。
特级教师李文曾说过:“有花自然香,不在上风扬,我们要不停地由内而外提升自我内涵,做人要温柔坚韧,而身为人民教师做教育要安静平和!”
此刻,杨栋仍然在一间空教室练习授课。他认真书写每一个数学公式,望向台下时眼里又包含真情。
杨栋说,“我一定会始终保持初心,逐光而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教育的真谛,让薪火相传的教育之光,照亮更多学生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