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视”点赞“党史大会”融合传播

来源:看电视 作者:叶实 2021-06-16 字号: T T

6月14日,看电视微信公众号刊文评价《全国大学生党史知识竞答大会》依托“央视频”平台搭建大小屏全媒体矩阵,以互联网思维洞察青年用户的“痛点”与“趣点”,并从需求侧出发进行形态突围与内容创新,为向青少年讲好党史故事提供了典范。

在庆祝建党10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做好党史宣传是今年媒体工作最为突出的主题主线。百年党史波澜壮阔,如何将严肃庄重的党史故事、政治话语与理论话语转化为大众化、通俗化、青春化的全新语态,通过正能量吸引大流量,实现对年轻用户的全面抵达,进而引导青年砥砺初心使命,无疑是各大媒体平台内容创新与融合传播的一次大考。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打造的《全国大学生党史知识竞答大会》是新近党史传播的典范,节目以青年群体为目标受众,坚持“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创作宗旨,以党史知识竞答为节目主线,生动呈现了中国共产党百年的辉煌历程。在以青春化语态创新节目的基础上,《全国大学生党史知识竞答大会》还通过融媒生产与跨屏互动,强化对用户的聚拢,将百年党史以润物无声的方式传递给了青年群体。

1


从后置到前置

以用户思维驱动策划创意

引发年轻用户对党史题材的情绪共振

一档节目能否形成广泛的融合传播,并非在于简单的传播渠道堆砌,其前提和基础在于节目是否具有跨屏传播属性。这就要求节目在策划制作阶段就结合融媒思维进行议程设置,为后续传播提供话题扩散的有力支点。

《全国大学生党史知识竞答大会》全方位还原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光辉历程,是一档主题硬度高的党史节目,但节目主创充分软化表达语态,在内容创作阶段以互联网思维洞察青年用户的“痛点”与“趣点”,从需求侧出发进行形态突围与内容创新,为二次传播提供了基础。

2

五星挑战赛

面向青少年讲述党史,首先在形态上就应该契合Z世代的审美兴奋点。《全国大学生党史知识竞答大会》采用了颇具对抗感与悬念感的赛制,通过五星抢位赛、五星挑战赛、五星直通赛这一层层递进的线性流程,紧扣用户的注意力。而在题干呈现上,节目组运用了视频、图片、沙画、诗词朗诵、舞台情景剧等丰富的表现形态以及AR、VR、XR等技术手段,形象生动地呈现了百年党史中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点文献,提高了党史内容的可视化。

如在涉及夏明翰、陈树湘、杨靖宇、江姐等党史人物时,节目采用了情景再现的表演,还原英烈战斗生活的片段,以真实可感的历史情境复现打动观众。在呈现党史重要事件时,节目也大量结合《建党大业》《地道战》《秋之白华》等影像文献资料或实地探访视频进行诠释,而《毕业歌》《八月桂花遍地开》《沂蒙颂》等歌舞表演也成为生动演绎历史事件的有力载体。

3

更重要的是,《全国大学生党史知识竞答大会》在内容层面也预设了不少能够潜在触发青年热议与共情的话题,将党史中的重大事件转化为具有现实观照意义的时代命题,进而引发年轻用户的情感投射与情绪共振。

如首期节目中,讲述人宋春丽向观众讲述了“一门五烈士”的故事,夏氏一家五位烈士夏明翰、夏明震、夏明霹、夏明衡、邬依庄,就义时最大的年仅28岁,最小的仅19岁,他们的平均年龄正是当代大学生的年龄区间,但五位烈士在生死考验面前视死如归,他们对理想信念坚贞不屈的精神感动了年轻人。再如,第三期节目中,讲述人徐帆讲述了杨靖宇在密林雪原中,孤身一人与敌人奋战50天直至壮烈殉国的故事,当说到杨靖宇牺牲后被敌人割头剖腹,发现胃里只有枯草、树皮和棉絮时,无数青年被他的灵魂与血性所泪目。

这些别开生面的党史钩沉,既勾勒出更光辉的英雄形象,也为当代青年提供历史的镜像观照,实现古今对话。革命烈士们为了理想信念舍生取义终成民族脊梁的故事,呼应了青年群体的热血精神和奋斗风貌,也为青年文化补充了精神“钙片”,引发青年群体的进一步讨论和发酵。

4

从辅助到主力

移动端优先发力

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对青年群体的最大化触达

受众在哪里,传播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当下,移动端小屏俨然从传统的辅助功能成为了新型传播的主战场、主阵地,由此,围绕移动端开发多样化、语态活、互动强的小屏产品,已经成为优质内容融合传播的题中之意。

《全国大学生党史知识竞答大会》依托总台5G新媒体平台“央视频”,充分发挥小屏的传播优势,推出了与大屏有所区别的小屏产品。从节目上线前的预热短视频,到节目播出后的相关衍生节目和慢直播,“央视频”打出了一套小屏组合拳。

5

《百名学子致敬英雄!齐唱<歌唱祖国>》

在《全国大学生党史知识竞答大会》上线之前,“央视频”就制作发布了《百名学子致敬英雄!齐唱<歌唱祖国>》、《海棠依旧寄相思》两个短视频。其中,在《百名学子致敬英雄!齐唱<歌唱祖国>》短视频中,演播室现场VCR播放《为有牺牲多壮志》短片后,现场百名学子深受触动,集体起立高唱《歌唱祖国》,致敬人民英烈;而《海棠依旧寄相思》则讲述了1954年4月,中南海西花厅海棠花开的时候,周恩来总理远在海外参加日内瓦会议,邓颖超大姐为总理手书一封仅八个字的信“枫叶一片,寄上相思。”收到信后,总理给邓大姐回信,并附上一朵芍药聊寄远思。这个朴素的故事没有采用宏大叙事,而是从历史的后景,挖掘出伟人平凡的生活细节,让领袖褪去光环成为充满烟火气的普通人,也小中见大地折射了总理鞠躬尽瘁的形象,当现场屏幕出现青年周恩来“愿相会于中华腾飞时”,青年观众对总理的敬仰之情与家国情怀,均达到了最大程度的激荡与共振。

6

《海棠依旧寄相思》

围绕《全国大学生党史知识竞答大会》,“央视频”还开发了众多品牌化、系列化的衍生节目,包括“最美开学季”“全国大学生党史知识竞答大会选管幕后大探班系列”“青春我最红·百校大集结”“典读青春”等系列短视频。观众也可以在节目视频号中观看“延安宝塔山”“拾忆红岩精神”“南昌八一大桥”等红色慢直播。

可以说,《全国大学生党史知识竞答大会》在节目制作之初以融媒思维策划的一系列新媒体产品,改变了传统大屏播出后的小屏“碎片化”分发,从而让小屏既成为大屏内容传播的延伸,又以其在角度、形态方面与大屏的区隔构成重要互补,这些多重叠加的小屏产品实现了“大屏未播、小屏先热”的传播效果,推动着党史传播对青年的最大化抵达。

从相加到相融

搭建全国高校微端互动矩阵

实现党史学习教育跨屏联动突破创新

《全国大学生党史知识竞答大会》的大小屏联动,并非是机械的渠道叠加,而更重视不同媒介渠道从“相加”到“相融”的演进,从而打造了大小屏跨屏联动的成功案例。

如在节目录制过程中,除现场来自全国100所高校的100位在校大学生的演播室答题外,全国各地学子都可以借助“央视频”APP独家参与同步在线答题。

7

参与同步在线答题的学生们

据了解,比赛期间全国共有2800多所高校的1000多万名大学生同步在线答题,覆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每场比赛中,现场都会公布当期比赛场外实时参与高校数量以及参与总人数,包括高校Top10、省区市Top10的排名情况。答题进程中,主持人还会连线场外大学生,与他们实时互动,强化云端观众的临场感。

而在“央视频”端,栏目组与教育部思政司共同组织全国3000余所高校参与在线同步直播答题、打榜互动,形成高校党史学习矩阵。用户可以选择自己所支持的学校,参与答题为学校赢取积分,在各个高校之间形成竞争,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增强为自己学校打榜的动力和积极性。播出以来,各大高校竞相通过学校官微、官博号召在校学子积极参与《全国大学生党史知识竞答大会》的场外答题,并组织云端答题团。学子们踊跃参与,在评论区为学校“打卡”,在答题区进行互动“打榜”,形成了校园学习党史的热潮。

8

同时,用户在评论区可以针对节目中的党史故事、党史事件、党史人物,发表自己的感触与观点,而在“央视频”帖子板块,用户还可以围绕节目持续进行长尾发酵。上海交通大学2019级研究生段沁园表示“通过观看大学生党史知识竞赛节目,我重温了党的历史,对党的发展历程又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日后我还会不断学习党史知识,用心思考,深入领会,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传承党的精神与优良传统,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更多的力量。”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9级本科生张书嘉表示“通过本次党史知识竞赛,我更深入学习了百年党史,看到了一直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的大大小小的苦难和挫折。”

整体而言,百年党史惊天动地、气吞山河,《全国大学生党史知识竞答大会》则坚持守正创新,以青春化的视角对党的伟大征程和丰功伟业娓娓道来,以正大气象实现了对党史的审美建构,是党史教育与美育结合的典范。而在融合传播中,《全国大学生党史知识竞答大会》也将党史传播与全媒体渠道紧密结合,依托“央视频”平台搭建起了大小屏全媒体矩阵,同时在节目中切入青年关注的议题,激发新的话题空间,实现了大小屏之间的高效联动,通过打通前期、中期与后期的传播链路,大小屏全程实现共振互哺的联动效果,为向青少年讲好党史故事提供了典范,也为主题宣传的全媒体联动提供了新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