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师范大学:《呼兰河传》读后感:花园崩塌的童话与萧红的箴言丨大学生网络文化节优秀作品
山东师范大学 李晨昕2025-01-15
字号:AAA
仅限于萧红在童年花园的快乐生活……直到后来我才发现。祖父竟是她童年生活里难得的唯一的光。而这种静止与冰冷便是萧红在文章中反复提到的。祥林嫂便是这样死的。正如萧红所说。有的人想死也死不成。便也只能像死了般的勉强地活着。(三)燃起与腐朽抗争之炬火在这静止的冷漠的世界里。冯歪嘴子便是与之抗争的典型代表人物之一。

(一)相识,始于呼兰河的童年史话

“邻居家的磨房里住着冯歪嘴子……”第一次看到“萧红”二字是在高中的语文课上:节选里,祖父和善慈爱,孙女天真活泼,这纯真而又幸福的童年生活立马就深深打动了我,如此场面也让疲于备战高考的我很是羡慕。

萧红的童年那个重男轻女的封建时代所少有的,爷爷虽是一个地主,却给了她宠爱。或与祖父说笑,或是在偌大的花园里追蜂引蝶,帮了倒忙拔了庄稼也不会受到打骂。尤其是童年的萧红在吃年糕时没有过瘾,爬上围墙等待冯歪嘴子推着年糕车经过,既不说要,也不说不要,就这样眼巴巴的望着你,这一幕显得非常可爱。

但那时期,我所看到的也仅限于一张试卷上的节选,仅限于萧红在童年花园的快乐生活……直到后来我才发现,父亲冷漠、母亲早逝、祖母暴力,祖父竟是她童年生活里难得的唯一的光,年幼的萧红“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掉了冰冷和憎恶而外,还有温暖和爱”。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疗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疗愈童年。我想萧红则是二者之折中吧,她的童年遭受了诸多不幸,但庆幸她还有对她万般疼爱的祖父,也没有像团圆媳妇那样早早的被嫁出,深受虐待,虽遭遇了伤痛和冷漠,但也有可以哭诉分忧之人。


(二)从花园走向黑夜——将仿佛静止了的冰冷世界窥见

走出花园,走向黑夜,以孩童之眼窥见世界。静止是因为什么都太稀松平常,在人们眼中早已麻木。而冰冷则是麻木的居民们一次次的冷眼旁观,成为了无声的屠戮者。而这种静止与冰冷便是萧红在文章中反复提到的“荒凉”吧。

故事发生的19世纪10年代,正是中国历史发生新旧交替的时期。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帝制,但革命的春风似乎吹不到这座遥远偏僻的黑龙江小城。跳大神等迷信活动比比皆是,东二路上的大泥坑没有人填,因为他们渴望通过这个大坑吃上几口“淹猪肉”和在茶余饭后找一些可供说几句闲话的乐子,甚至遇到牙疼的情况时也不愿意去找牙医。封建迷信、愚昧无知爱看热闹、麻木冷漠的毒瘤仍然在人们的脑中蔓延,使得这座小城似乎变成了一个冷冷的、静止的世界……

我曾可怜过试卷上那头蹄子坏掉的小毛驴,黄瓜籽拌醋是不可能治好它的病的,于是,它终于无法行走了。后来,对《呼兰河传》有了更深入地了解后,我才发现在那个时代,人死了都可以“不算什么”,何况是动物呢。这座小城里的“生、老、病、死”都没什么表示,人们只为“吃饭穿衣”而活,“生了就任其自然地长去;长大就长大,长不大就算了”“牙掉了就整吞,走不动了就瘫着”。人死了,哭哭啼啼几句,埋了之后还是像往常一样过日子。小城里的大部分人每天也大都重复着相似的事情,时间也仿佛静止了,萧红以看似孩童般天真的语言来诉说,实际上更是映衬出了这说不尽的凄凉吧。

纸坊里面不知是谁的私生子被活活饿死了,没人去管。因为“一个初生的孩子,不算什么。”那深受折磨,在痛苦与惊惧中死去的童养媳小团圆媳妇本也是一个阳光大方的女孩,十分地懂事能干,在今天的我们看来都是优点,但在100多年前的那个愚昧麻木的呼兰城,只因她多吃了一点饭,坐得笔直、走得飞快,就被冠以“不知羞”“不像团圆媳妇”的罪名。于是,没过几天,她就被婆婆以“给她一个下马威”的理由把她打了起来,而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每天“打八顿,骂三场”,没日没夜地打,成为婆婆泄愤的工具,自己摔破了碗也要打她,找不到东西也要打她,就算找不到什么理由也要暴打她,团圆媳妇的哭声非常响亮,但周围的人却都“听不见”,非但没有怜悯、同情,甚至还编造起有关她的谣言,只有萧红的祖父前去劝说几句。打来打去,硬生生的给她打病了。无知的街坊邻居这时候才变得“善良”起来,纷纷跑来为她“出谋划策”,愚昧的婆婆不惜花钱请人来为她“治病”消灾,开始是跳跳大神请请道士,后来则是把她丢到一缸滚烫的沸水里洗澡,左邻右舍虽然听到了呼救,却也仍只是旁观,知道他昏倒后才有人上前去解救,顺便表露一丝所谓的“同情”。一连三次沸水浴,求助无果,反抗无用,团圆媳妇的最后一根稻草也被压垮,没过多长时间,便在精神和身体上的双重打击下撒手人寰。当团圆媳妇融入黄土,于是人们关于她的一切便只剩下“那顿丧席真好吃”。

流言蜚语、冷漠麻木是可以杀人的,这样的例子可不在少数,在鲁迅的作品里,祥林嫂便是这样死的,在小团圆媳妇和祥林嫂身上,我们不难看到这些共性,是麻木的旁观者与封建思想一道将依然挣扎着抗争的她们杀死。他们愚昧、麻木、漠然、固执,他们对美好的事物进行无情的打击,对弱者毫无怜悯之心,对心存希望的人充满恶意,他们忘记了自己也是其中之一,他们是弱势群体悲惨命运的根源。正如萧红所说,他们早就学会了对命运逆来顺受,因为命运对他们从来只有恶意的捉弄,却无善意的帮助。但在那个时代,死也是一种解脱吧,毕竟有的人连赴死的勇气都没有,有的人想死也死不成,便也只能像死了般的勉强地活着,如同精神上被判终身监禁的囚徒一般于压迫中消磨生命。


(三)燃起与腐朽抗争之炬火

在这静止的冷漠的世界里,有人选择安于现状,无所谓地麻木下去;而有的人则倾尽全力与之抗争,却因力量不足而倒下,很多人倒下了,但总会有人前仆后继地举起抗争的炬火。冯歪嘴子便是与之抗争的典型代表人物之一,翠绿茂盛的黄瓜秧将磨坊里外分隔成了两个不同的世界,外面是童年萧红尽情玩耍的乐园,里边则是冯歪嘴子狭小的寄身之所。萧红有一次看到冯歪嘴子的磨坊里多了个带着孩子的女人——冯歪嘴子和王大姑娘自由恋爱了。可在那个年代崇尚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由恋爱是不被允许的。即使这个王大姑娘本身没有什么缺点,但只因是嫁给一个推磨的,有关她的谣言就开始传起来了,之前夸赞她的“有福相”也转变成了“眼睛那么大,一定不是好东西!”。于是这些愚昧,冷漠,麻木的人们便等着看冯歪嘴子和王大姑娘的笑话,期待着他们上吊,他们的孩子被冻死。孩子还活着,反倒成为了街坊邻居的一大遗憾。而冯歪嘴子则恰好没让他们如愿,反倒是一家人生活虽然清贫,但也都乐乐呵呵的。他对妻子孩子都很好,宁愿自己不吃肉,也要给待产的妻子补身体。后来,王大姑娘在生第二个孩子时因难产而死。同样的,人们投来的并不是悲悯,而是无休止的议论和闲话。普通人遇到这种情况肯定是遭不住的,就像他的街坊邻居们很正常的认为冯歪嘴子这次非完不可一样。虽然他的眼中常有泪水,但一看到孩子便能笑起来。悲伤归悲伤,冯歪嘴子却依然阳光,勇敢地活着,孩子成了他生命的延续,就这样继续唱响了与这荒凉的抗争之歌。就算再平凡的小人物,也有异乎寻常的力量。


(四)终究是黑夜吞没了花园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自从萧红十八岁那年祖父去世后,她的花园便倒塌了,终究是荒凉埋没了花园。他的父亲虽然接受过新式教育,但却仍然包办了她的婚姻,将她许配给了富家子弟汪恩甲。她不喜欢汪恩甲,童年时的萧红亲眼目睹了小团圆媳妇之死,便一定也知道包办婚姻之痛苦。于是便离家出走前往北平开始了自己的抗争,但终究也因为经济上无法独立被迫回家,进而被她的父亲软禁。九一八事变后,萧红逃到哈尔滨,在旅馆同居随后怀孕,不幸的是,汪恩甲在她临产时不辞而别,萧红被困旅馆差点被卖到妓院,不得不向报社求援。萧军被报社委派前去营救萧红,不久后,他和萧军再度相爱,但先前的悲剧又在这两人身上重演,萧红在怀孕时再度被抛弃。后来他结识了端木蕻良,好景不长,便又被抛弃在香港连天的战火中奄奄一息。《呼兰河传》便是成书于此时,这时的萧红想要北上回到家乡去,在书中写下的童年除抗争外,也饱含着深沉的眷恋吧。


(五)后记

曾经的我怎么也没想到,《呼兰河传》描摹居然是一个悲剧故事,也曾浅读过萧红的《生死场》,发现这本书其实也就是翻本的《呼兰河传》,故事总是那么相近。是呀,在当时那个环境下,这便就是平民们的生活,一种荒凉的生活,是时代和环境将他们的生活局限在单一的象限。虽然人生短暂,旅途不顺,但她坦白直率的将这种情景复刻在人们眼前。自己的花园损毁了,便用另一种守护童梦万千,以文字铸成催动进步的箴言。这才是最宝贵的财富吧。




[责任编辑:张振香]
仅限于萧红在童年花园的快乐生活……直到后来我才发现。祖父竟是她童年生活里难得的唯一的光。而这种静止与冰冷便是萧红在文章中反复提到的。祥林嫂便是这样死的。正如萧红所说。有的人想死也死不成。便也只能像死了般的勉强地活着。(三)燃起与腐朽抗争之炬火在这静止的冷漠的世界里。冯歪嘴子便是与之抗争的典型代表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