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
引子:记忆中我的爷爷,是个乐呵呵的老头,大高个,健谈,特别随和。直到有一天,一个想了解他过去的奇想钻入我的脑海。在午后温暖的阳光中,乐呵呵的老头轻呷一口茶,在苍茫乡音中,一算历史的面纱被揭开——关于我爷爷的一生。
1 少年曾许凌云志,敢向将军借吴钩
1937年日军开始全面侵华,随着日军侵略的扩大化,国共两党放下旧日恩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8年10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而国民党由于正面战场损失过大,因此在国统区大量招兵,与此同时,日军的攻势也逐渐深入内陆,1939年开始了对陕西渭南的第一次轰炸。就在这炸弹爆炸的声响中,同年8月1日,爷爷出生了,但添丁的喜悦却驱不走家中的愁云,爷爷的父亲(我的太爷爷)和他的弟弟(我的二太爷)已经去从军了,生死未卜。爷爷一出生就没见过父亲,家人们给他取了个小名叫兴儿,每当空袭的飞机来了,小兴儿就和兄弟姐妹一样,坐在母亲温暖的怀里,一边听母亲讲父亲的故事,一边看那个像鸟一样的大家伙,盘旋在天上。
家中没有男人,日子自然不好过,更何况还要躲避日本人的空袭。但爷爷对于这一段的记忆却并不深刻,只记得村里的人家背后议论他的母亲是个寡妇,而父亲死在了抗日的战场上,到了1945年,抗战胜利,日本投降,事情开始有了转变。太爷爷回来了,这个关中汉子靠着一股子血气,成了参加中条山会战后为数不多的幸存者。本以为苦难童年会随着父亲的回归和抗战的胜利而改变。却不曾想爷爷的母亲(我的太奶奶)温氏又因病去世了。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太爷爷赶大车去71公里外的蒲城拉煤回来,到集市去卖才勉强糊口度日。
当时的教育体系并不完善,老庄村有一个龙兴小学,从军的经历让太爷爷明白教育的重要性,因此他硬是从口中抠出了一点点的结余,供家中所有的孩子上了小学,1945年我的爷爷就读于龙兴小学,但龙兴小学由于教育水平有限,所学的知识大多以文科为主。物理化学并未涉及,同时也为爷爷日后的学习埋下了绊脚石。
在经历了长达5年的国共战争后,1949年5月28日渭南解放,给爷爷平静的生活又掀起了些许波澜,那位同父亲一同出去抗日的二太爷爷回来了,这位二太爷可是很了不起的,参加了薛岳的直系部队。又从会战中九死一生立了无数的战功,光薛岳亲笔写的嘉奖令就有三张,但遗憾的是在后面的文革运动时被一把火烧掉,这位二伯父刚回来不久,又主动参加了解放汉中的担架队,他身上的那种军人的铁血气概,给爷爷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两家人团聚总能勾起许多的话题参加抗日的故事是少不了,每当这时我爷爷就搬个小马扎坐在大人身边听他们讲战斗的惊险和刺激,子弹擦过头皮带起风声。这些故事给你俺有得爷爷心理埋下从军报国的种子。
解放了,爷爷的小学也迎来了他们的新校长雷大明,雷校长是一位老地下党员,与这位新校长一同而来到的,还有马克思主义和恩格斯主义。说到马克思主义,爷爷的脸上都带起了一些舒展的笑意,爷爷回忆说:“我那时候识字少,不认识“恩”子,就把人家读成马克思和思格斯,但那时候觉得马克思主义上说的真好,就天天把马克思和思格斯挂在嘴边,结果闹了一个大笑话”听到这我也莞尔一笑,难怪我出生时爷爷给我的名字里边有一个恩字,虽然他和马克思主义的初遇是一场误会。但这奇妙的突变就注定了此后爷爷的一生中将马克思主义当成了人生信条。这就是爷爷苦难的童年,战争、生离、死别、食不果腹、衣不保暖。但爷爷又是幸运的,有太爷爷和二太爷为爷爷的苦难生活点燃了希望,正是千千万万个太爷爷和二太爷这样的中国人才让我们中华民族屹立不倒,也正是他们身上的那股血性,那股家国大义和誓死不屈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2 二十六载从军行 冰心一片玉壶盈
我的爷爷于1954年高小毕业,当时新中国已经成立土地改革三大改造等措施相继展开,人们的生活渐渐有了盼头,爷爷也参与了当时的修路,但当时我国正处于战后恢复阶段。在农村的我爷爷也常去工地干活,当过泥瓦匠。打过墙。天还没有亮就开始干活,晚上睡的是干草打的地铺,但也是那段艰苦的日子,大大激发了爷爷向上奋斗的勇气和决心,毕竟时代不同了,在新中国只要肯吃苦下功夫就能过上好日子,但他只是一个上了小学的农家娃,要想出人头地实现一番报复,光在田里流汗是实现不了的,而是在心中种下的种子开始萌芽。后来便一发不可收,像野草一样疯长。爷爷说他当时想的挺简单的,他想去当兵给家里省下一口饭,我如果有出息了还能光耀门楣,不成器也不拖累家里人,他当时正是十五六岁的年纪,饭量最大,人们常说半大的小子吃死老子,爷爷并不想为家里带来负担,因此他开始暗暗关注着征兵的消息。
1956年的一天,他正在田里割猪草,听见本乡人说乡政府正在征兵,他二话没说扔了刀,抓着草篓子,就往乡政府走,跑二十几里路,愣是一下没停,鞋都跑掉了一只。爷爷一到那里发现人家说年龄不够,人家要18岁,他刚好差了一岁,但他个子高,别人一问他几岁属啥的,他就嘟着嗓子说,十八属牛的竟然糊弄过去了,他懵懵懂懂地填了表,验完身体就回去了。他这件事并没有告诉家里的。因为当时抗美援朝刚刚结束,没有一户的人家愿在这个节骨眼上送孩子去参军,当兵正如老人所言,吃献饭穿寿衣。穿寿衣是个死了连棺材都没有的职业,更何况家中有两位长辈都是从枪林弹雨中闯出来的,他们比谁都知道那份职业背后的酸楚。后来征兵结果出来了,我爷爷被选上了,他去乡政府领衣服,结果人家发给他一套蓝色的军装,我爷爷傻了:“当兵吃粮一身黄,这个怎么是蓝色?的我不要。”结果征兵的人给他解释道这是空军服装。爷爷这才抱了衣服回到家跟家里人摊了牌。
家里的女人们一听我爷爷要去参军就哭成了一团,我的二太奶奶和我的姑姥姥让我爷爷把衣服送回去;太爷爷看着爷爷气得满脸通红骂道“瓜子,当兵是要死人的,你不要命吗?”我爷爷脖子一梗:“你和我二达(二大爷)打日本鬼子的时候都不怕,我怕什么。”太爷爷叹了一口气,背过身去沉默不语。二太爷上前拍了拍他的肩膀问:“你真的要去当兵?”“我要”爷爷回答道。二太爷盯着爷爷的眼睛,一字一句道:“既然你要去当兵,那你就记住宋家的男人在战场上没有一个是怂包。”我爷爷大受感动,暗暗的将这句话记了下来。在1956年年关之前,在太爷爷的叹息声中,和大队的锣鼓声中,爷爷骑着马,带着红花,怀着一腔热血,踏上了他的军旅生涯。
图1 1956年刚从军时照片
当时中国技术兵种稀缺,爷爷他们这一批的空军便被分到了技术军中,他们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机务学校学习半年的技术,尽管刚入部队有种种的不适应,但都被爷爷一一克服。爷爷由于从小就热爱思考,政治觉悟又很高,很受部队指导员的喜爱,在一次例会上他说:“我们不应该只看重荣誉,我们要努力的为荣誉创造事实。”这句话让指导员听到很受感动,对我爷爷也越发的喜爱,经常在生活上关照爷爷,让爷爷在部队也感到了和家一样的温暖。当时和他一同学习的同学至少都是初中的文化水平,就他一个是高小毕业的。当时学习的科目由空气动力学、材料科学、无线电技术等等12门理工科目,爷爷读起来自然是苦不堪言,但他把二太爷爷的话作为了精神的动力,每天只睡三个小时,剩下的时间除了吃饭和上厕所就是学习,直到现在它还保留着四五点就早起看书的习惯。竟然把棉裤坐破了两个洞(据奶奶补充),凭着这股子刻苦的钻劲,毕业时12门功课满分5分,他只有两个4分,其他的全部都是满分,修得优等生结业证。随后便被分配到空军第23师。驻扎河南,开始了作为空军机修工的生涯。
图2 1956年空军机务学校培训结业证
在兢兢业业的工作了两年后,他又凭着出色的成绩考上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航空学校,继续深造机械修理专业,在此期间认识了我的奶奶结了婚。1962年他毕业后被分配到武汉某机场工作,职务是中队长,手底下有几百号兵,但他在机场中一直和士兵同吃同住,作为领导他们可以有一个单独的房间,但他拒绝了认为自己和一个普通的士兵并无两样,在武汉驻扎的17年间,他曾荣获集体三等功一次,由他经手修过的飞机从未出现过一次事故。
图3 爷爷奶奶结婚照
图4 在军校期间到北京去演出
图5 第十航校的业余生活
图6 军校毕业证
爷爷对于部队的事总是不予细说,那是一个军人应有的保密素质。17年的时间在武汉他有多少成就我不得而知。后来又于1979年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作战,被调防到云南蒙自机场,是对越自卫反击作战时距离前线最近的机场,在他26年的军旅生涯中,在部队中他因为技术过硬,因此并没有受到太多的不足,后来于1982年的时候,以退伍转业。
图7 转业证
图8 武汉工作时照片
3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正是一个在困境突破发展核心的年代,自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经济农业政治等领域都开始了小范围的突破和革新,但是由于十年文革对人思想的进步,大部分人还处于观望的状态,改革开放只是一个小小的梦想,爷爷在26年的黄金生涯中凭借着过硬的技术本领和扎实的工作作风,在部队中很受领导重视。他完全可以一直呆在部队直到退休得到一个高得吓人的军衔,但他并没有。他看到了当时的祖国在改革开放方面还有困难。因此他拒绝了师长的强力挽留于1982年,选择了退伍转业,回到了陕西渭南。
当时人事部给我爷爷安排的职位是渭南电力局的一个领导,但是被我的爷爷拒绝了,他主动要求到专业可以派得上用场的地方去。申请去了华阴市华山脚下的一家军工机械厂中做装配车间的主任兼书记。是当时中国三线建设时期的军工厂,原来的厂子在上海,现在搬到了陕西渭南山脚山下的。后来主要生产工程建设用的推土机,挖掘机。
图9 爷爷退休证
在后来的工作中爷爷时时以一个老共产党员和一个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多次让贤,不争名不争利。一心向党,愿意一生为人民服务。
图10 83岁的爷爷
附录
恢弘的历史与微小的个人息息相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指出世界上每个公民同呼吸共命运。我想我们都是“时代命运共同体”微不足道的个体,与浩浩荡荡的历史之海紧密联系,见证、记录、传承甚至推动历史。
当我把第1版的稿件写好,让我母亲过目时,母亲皱了皱眉,她看着我说:“不对,你写的这个不是那个年代的感觉。”年代还有感觉,我漠然。是她建议我去找一找渭南档案局的报纸去读一下。我便到渭南博物馆,渭南县志办,渭南档案局等搜寻当时的史料记载的报纸。才真切的感受时代感存在。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正是日军侵华的时候,爷爷的童年又怎么可能是安安稳稳的,但是爷爷如今已83岁,儿时的那些磨难与渐渐的淡去,他的叙述自然是描淡写,但由于缺少了对时间的把握,过分的依赖于语言第1版,描写有失偏颇,于是为了最大程度上还原爷爷早年的经历,我开始多方的收集资料,采访多个对象,将各种史料相互印证,在推理出合理的看过去,看历史。看着过去,在历史课本上短短两行字就讲完了的时代,渐渐具体化成了人和事,是一个很有成就感的过程,但在这种不断推翻过去,想当然认识的惊讶中,也让我深思,作为一名00后从小接受义务教育,对中国的历史,我们耳熟能详,抗日战争、七七事变、国共合作、中条山战役、长沙会战、新中国成立、三大改造、一五计划、等大政方针政策的影响,我们张口就来,但一直生活在抽象概念里的我们对于过去历史的把握还是片面的,不够立体,不够有血有肉。通过对爷爷一生的访谈,记录,查历阅史料等方式,让历史书上那些干巴巴的事件,与我有了更深刻生动的理解:七七事变,国共合作抗日战争、中条山战役、长沙会战,抗战胜利,新中国成立,三大改造,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等这些和我的 太爷爷、我的爷爷以及我的命运紧紧的链接在一起。 我的二太爷爷我的太爷爷以及我的爷爷,他们在历史的长河中轻微的如同一颗沙粒,然正是这千千万万个沙粒的汇聚取得了抗战的胜利,解放了新中国,让中国共产党领导大家实现了中国百年复兴路。他们身上所共有的那些品质吃苦,拼搏、顽强不屈,不正是我们应该学习,应该传承的吗?这是我们祖辈的精神,是爷爷的家国情,更是我们宋家人所共有的家国情。
历史学家克罗齐曾说:“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承先辈之精神,创吾辈之未来,发扬爷爷这些老一辈们的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这是我对爷爷最好的礼敬,也是我对祖国最清澈的爱意。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立潮头奋楫,踏层峰笃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