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师范大学:到西部去丨大学生网络文化节优秀作品
新疆师范大学 叶轲帅2024-10-29
字号:AAA
本文讲述了东部青年润江前往西部学习并参加支教的故事,展现了当代青年敢于承担重任,肩负社会责任的精神面貌。润江作为一名师范生,也尽力在推进西部文化教育的发展,积极贯彻“文化润疆”的治疆方略,体现了以润江为代表的青年的积极进取的心态和浓浓爱国爱党之情。

到西部去

新疆师范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汉语言文学21-1班 叶轲帅

润江是东南来的。

当他坐上去往新疆的火车时,更多的是不安还是期待,也未可知。

高二时听广播放着《光荣啊!中国共青团》下一曲便是《到西部去》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去的地方去。在那一刻,他便下定决心,要去西部看看。他从小就立志做一名人民教师,此刻,他更想做一名支援西部的人民教师,让更多西部的小朋友的梦想生根发芽。

从绿水青山的秀丽江南到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路过茫茫戈壁沙漠,又遇见草原雪山。四十多个小时的卧铺,好在沿途风光消去了润江的愁绪,这是他第一次一个人离家,去到那四千公里外的新疆。离家越远,思乡之情越浓。

到了车站,坐上了去到学校的车,夜已深沉,唯一能给人温暖的,是那路灯杆上亮着的一盏盏大红灯笼。虽是九月,下了车后起的大风,仍不禁让人打了个寒战。

第二天他起了个大早,收拾得整整齐齐,迎接开学的第一天。在这个学期,他努力上进,不断提高自身水平。他知道自己能力还不够去教学生,他还只是一个“新手小白”。他把团徽和校徽别在笔袋上,当他上课偷懒犯困时,能激励着他坚持下去。“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是他的座右铭

一学期很快就过去了,润江迎来了大学的第一个寒假,他积极报名了线上支教活动,通过小小的屏幕,实现了他帮助小朋友的愿望

对接的学生叫古丽,那时还在上初一。她上学并不容易,家里三个兄弟姐妹,上学要坐二十八个小时的绿皮火车,一去就是一学期。当其他地区学生还在慢悠悠起床吃早饭上学的时候,古丽早早地来到了教室,因为她知道,只有好好学习,才能改变命运,走出农村

他们第一次视频通话,古丽同学是坐在在运土豆电动三轮车上和润江进行的。网络很不流畅,但让人明显能看到的,是古丽同学在帮忙收一天土豆后,却依旧阳光的笑容。那天晚上,古丽吃完了饭后就坐在手机等着他上课。第一节课的课题是“厚植家国情怀 铸牢团结之魂”,润江问道:“古丽同学,你是哪一个民族的呀?”“我是中华民族!”不假思索、毫不犹豫。润江内心为之一颤,这让他真正理解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润江了陈潭秋血洒天山的历史、拉齐尼·巴依卡“用生命托举”的壮举播放了亮出党徽的新疆牧民大叔的视频。润江和古丽都十分地认真,古丽最后在课本末页上写下了一句“我爱你,中国!”

线上支教的时候,古丽总会给润江拍家乡的雪景,天与云与山,都是白茫茫一片,雪地上,零星点缀着行人和动物的脚印,宁静、祥和、安逸。也拍了妈妈刚从馕坑里烤好的香喷喷的辣皮子馕、刚出锅的大盘鸡、热气腾腾的奶茶,这都是润江最喜欢的。还会拍自己最喜欢的那一只小羊羔子,小羊羔像孩子一样躺在她的怀里,软乎乎的,“咩咩”地叫,小羊很高兴,她也很高兴,他也很高兴。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在春节的时候,古丽专门拍了一张照片,两只小兔子手拉手的剪纸。剪纸是润江在学校的选修课上学的,他教给了古丽基本的构图和剪法,希望古丽能够了解我们源远流长的历史,能够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她说,这只兔子是老师你,另一只兔子是我,一个是汉族,一个是维吾尔族,我们的友谊永远深厚,我们的民族永远团结!

古丽说,她想成为一名心理教师,像润江一样,走和自己一样内向孩子的内心深处,给予他们肯定和希望,给予他们前进的力量。古丽记下了润江的号码,即使在学校没有手机,她也会在周末的时候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挤出时间,学校的公用电话,和润江分享自己的学习状况,证明自己有在努力,有在一直发光。

在给古丽同学上课的这一段时间里润江讲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讲了张骞出使西域,讲了左宗棠收复新疆;讲了祖国山川秀丽风光的地理知识,讲了西南地区的原始森林,讲了东北地区丰富的矿产资源。这一次实践经历,给了润江极大的鼓舞。

回校后,润江仍在继续努力着,成绩一直在专业前列。

时光荏苒,润江大三年级了,到了实习支教的阶段了,当别人听着学长学姐们压力十足的支教经历后,都在犹豫,都在畏缩,这对润江来说当然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他选择去到了阿克苏——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他知道,那里有一群对知识充满着热望的孩子在等着他,孩子们需要他。

路边的白杨一排排从车窗边划过,远处是连绵的雪山,碧绿的草场上,成群的牛马慵懒地晒着太阳吃着草,以前他只能通过图片的方式欣赏,如今却能真切地感受这人间胜景。拥挤的车厢掺杂着一丝汗味、动物的膻味还有篮子里杏子、红枣、葡萄和“冰糖心”苹果的清香,这是新疆人民们生活的味道。润江倚靠着车窗,听着邻座的维吾尔族大叔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话欢迎游客们来到“我们新疆好地方”,讲述着家乡的风土人情。在得知润江来自对口支援阿克苏的省份时,大叔激动地诠释着阿克苏地区在党的带领和各族兄弟姐妹们的团结奋斗下,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我和群众事业融合在一齐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润江也愿意做一小滴水,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来建设大美新疆。他是如此热爱新疆

润江第一次走进这所乡村小学时,学校里只有一栋两层半的教学楼和十七个老师、四百多个学生。十七个老师里,有十一个是和他一样,立志建设边疆的青年人。他在这所学校里看到了希望,看到了美好。当他踏入校门时,孩子们奔走相告:“支教老师来啦!”这是一届届支教学生带出来的孩子,他们如春雨一般,滋润了生长在大漠孩子们的心田。

在教学过程中,润江发现孩子学习基础普遍比较差。刚开始上课时,学生们总是不能很好地理解所讲的内容,不能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润江积极纠正孩子们的发音,让他们能够标准地念读,正确地使用汉语。这半年时间里,他教给了孩子们许多文化知识,孩子给了他许多的鼓励和帮助,虽然会觉得累,但看到孩子们充满希望的明亮的眼睛时,疲惫顿时就消散了。的心里永远充满着激情与斗志!

尘土飞扬,干燥的空气里混着沙尘,让有鼻炎的润江一度感到不适,他也想休息,可是孩子们正笔直地坐在教室里等他给他们上语文课。身体的不适,难以消减的是他对支教工作的热情。

他的班里有这样一个小男孩儿,叫艾力,他学习很认真,每次让记三个词语,但他经常几天都背不下来,内心也深感自责润江艾力选择记忆自己感兴趣的词语,艾力一天就把“火车、长城、石榴”三个词记住了,连续两天默写正确。润江很好奇为什么喜欢这几个词语,艾力说:想坐上火车,去外面看看,我还没坐过火车呢!长城是因为有老师说长城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可长、可好看哩!石榴是我最喜欢的水果,而且妈妈和我说,我们五十六个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在一起,我也想去出去看看其他民族的小朋友呢,我们都是中华民族,都是顶天立地的中国人”短短的三个词,道不尽的、是艾力同学浓浓的爱国情。

临行前,润江拖着行李箱,慢慢地走向校门。不知什么时候,艾力也跟了出来,轻轻地拉了拉润江的衣角,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玛仁糖递给他这是艾力帮爸爸去地里摘棉花,爸爸奖励的,他要送给老师,怕老师回学校之后会忘记自己。“老师,你会一直记得我的对吧?”“老师,你说以后我们还能再见面吗?”艾力睁着大大的眼睛问道,眼光晶莹而闪烁。“会的!”润江坚定地说。那一瞬间,泪水湿了他的衬衫。他放下背包,从包里拿出打印好的照片,这本是他想带回去作为纪念的,但是亲手交给艾力这似乎更有价值艾力用手接过,紧紧地放在胸口,然后和润江说了声老师再见,故作镇定地跑开了。这次是真的要离开了。孩子啊,他怎么舍得把你忘记,老师也舍不得你啊,老师又怎会把你忘记!

润江最后转过头,深情地望着学校,望着承载着半年美好记忆的地方,这里记录着他和学生们四个多月朝夕相处的时光,见证了他由一个青涩的学生成长为更从容的教师,这里让他成长了许多、学会了许多。也正因为如此,更坚定了润江投身加入到西部计划志愿者的决心!

一千三百九十多天,四年的本科学习生活结束了,他也真真实实地感受到了新疆的美好。初来新疆的火车上对未来的迷惘,如今也有了答案,他爱这片土地,爱这里的一切。四年前那个听着广播里《到西部去》的高中生,如今也成长为一个大男孩了。

奔赴西部,只为最美的期待。润江也希望自己和学生在未来的日子里,即使披荆斩棘,丢失鲜衣怒马,也能永远无畏,永远年少!润江对于西部的感情似繁星闪烁,爱意不止。

润江再度整理行装,去到了更需要他的地方为师从教。这一路上,放的仍旧是《到西部去》——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去的地方去……

[指导教师:沈维琼]
[责任编辑:张振香]
本文讲述了东部青年润江前往西部学习并参加支教的故事,展现了当代青年敢于承担重任,肩负社会责任的精神面貌。润江作为一名师范生,也尽力在推进西部文化教育的发展,积极贯彻“文化润疆”的治疆方略,体现了以润江为代表的青年的积极进取的心态和浓浓爱国爱党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