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支队伍,25届传承,340份青春信仰
钟声回荡
又是新的一年时光
一年
是四季流转变换
是十二轮阴晴圆缺
是三百六十五场日落日升
是放在回忆里并不算长的一段时光
但我们却因为这一年
三尺讲台,苦口婆心
披星戴月,奋笔疾书
五湖四海,安之乐之
志同道合,携手并肩
为一席荫凉,植一片繁森
终于在心中投下一方
终生难忘的影子……
扎根:“把大山当成自己的家”
1999-2007
1999年秋天,山西灵丘迎来了两名法大人。“出发前,以为灵丘没有水,挑水要翻过一座山。”贺丹走在东河南镇的街上,努力尝试听懂当地的方言。电话需要锁在校长室的抽屉里,杂志社捐赠的彩色电视会因为信号不好显示不出国庆五十周年阅兵式上女兵的红色衣装,下雪时的炉子需要用自己捡回来的柴火点燃……扶贫支教的第一步,是先成为这里的一分子。首届法大研究生支教团的四名志愿者,就这样分头赴甘肃榆中、青海循化和山西灵丘三地,做第一批希望之种,在陌生的土地上探寻,扎根。
第1届研支团成员贺丹与东河南中学学生合影
2001年夏天,第3届法大研支团志愿者来到了河南省信阳市新县。三十平米的小院,两米见方的厨房,总是停水的自来水管,一寸厚泥土覆盖的地面,刘新波躺在窄窄的单人木床上,一度忍不住计算着归期。但成为了班主任和英语老师后,繁忙充实的工作和生活开始让他不由静下心来,融入了大别山的日升月落。“我们和老师、同学们一起打篮球,看星星,度过闲适的周末,登上雄伟壮阔的大别山……这一年不长的时间,我们做了一件又一件难忘的事。”
2004年夏天,第6届研支团的三位同学接过了他们在大别山的“家”。“作为一个从大山走出来的青年,支教更像是一次回归的旅途。”李韶宇从前总是从家乡的窑洞眺望大山外面的自己,这一次,他成为了来自山外的青年,去鼓励更多孩子追寻自己的理想。“我们驻地的校长也是一位颇有风骨的基层教育工作者,看着他扎根千斤高中,为教育事业奉献一生,我们也由衷地希望在这一年能扎扎实实地为同学们带来些什么。”
第6届研支团成员进行社会调研
2006年,八里的新教师公寓终于落成。虽然到了冬天,自来水还不如用辘轳从校外几百米的井里一桶一桶打水来得实在,乡村电网也常常闪烁、停熄,但我们终究已经稳稳落脚,钻入这片土地,贴近她的心跳,用爱和希望温暖着她的脉搏,用一年的支教青春,与她共同成长。
拔节:“我来做你的超人”
2008-2012
2008年夏末,北京奥运的余温依旧腾涌之际,熊元林踏上了南下的火车,告别奥运会开幕式和铁人三项的志愿服务岗位,翻山越岭走进了新县。商场、菜市并不如鸟巢热闹,人们脸上却也都洋溢着质朴的微笑。驻地老师、同学们虽不似奥运参与者般热烈,也总会害羞地回答问题、真挚地发来节日祝福。“我们法大志愿者该去的,是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我在这里开启了新的追梦旅程,也听见了他们的梦想拔节的声音。”
2009年的信阳山城里,似乎一切都在飞速生长。补充课外事例,运用多元材料,从历史课堂到英语角,涌动着同学们汲取知识的身影。“模拟法庭”进入中学校园,让山里孩子也把知法、守法当成公民之义务。“阳光心语”心理咨询室正式上线,为正值青春期的同学们排解心理困扰,缓解学业压力……“是你们的真情付出和无私奉献,让山区的孩子茁壮成长!”新县职高校长肖万宝对于前来支教的法大志愿者们从来不吝夸奖。法大研支团陪伴着支教地学生一步步走进知识宫殿的同时,支教地的老师们也为能见证研支团的拔节茁壮,成为一代代有学识、更有担当的新青年而欣慰动容。年底,“新生代农民工需求状况调查”在这个全国著名的劳务输出重地展开,法大支教人在肩膀上挑起了更多的责任与担当。
第11届研支团成员举办普法辩论赛
2011年,法大研支团的足迹再次向戈壁大漠和南方丘陵延伸而去。七月的北京正是百草丰茂、花明柳盛时,一路南行,从北方突兀的山石,到中原无边的麦田,在车窗外渐化成八桂大地水灵灵的绿水与山丘……来到钟灵毓秀的北流,毛快认为比起具体的知识,在这里支教的第一件要紧事是“点亮孩子们的眼睛”。第一次批改作文练习,他将一百五十余篇作文逐字逐句阅读斟酌,每一篇都写下了三、四百字的点评与激励。他要尽最大努力让孩子们明白:人生的价值,不囿于时间或空间,而是理想的深度和努力的高度。未来需要我们勇敢选择,才能更加精彩。一个又一个深夜的灯窗里,伴着学生稚嫩的愿望破土而出的,还有支教人不断拔节茁壮的使命和行动。“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平凡之处,自有华章。春花烂漫秋叶飘零之后,沉淀的是生命的重量。
第13届部分研支团成员合影
成荫:“我在法大等你”
2013-2022
2013年9月,刚上五年级的井澍菲走进课堂,第一次听说了“中国政法大学”。“李超男老师当时给我们看了法大的宣传片,虽然小时候不懂得人文社科专业是什么,但是印象里,一定是教我们做最正义、最善良的人。”八年之后,带着紧张与欣喜,井澍菲终于真正跨入了法大的校门,红墙与银杏,宪法大道尽头的拓荒牛,在眼前瞬间变得清晰、具体。她激动地联系曾经的老师,电话接通,那头却轻轻答道:“现在,可以叫我一声‘师姐’啦!”这里,就是曾带来无数欢乐与希望的老师们的母校,就是孕育支教志愿者的家园……井澍菲感觉自己手中,也有一颗炽热的火种:“以前,是志愿者们让我感到温暖;现在,我也要成为一名志愿者,用服务来温暖更多有需要的人!”
2014年,彩云之南的春城多了一间小小的图书室。新欣希望小学地理位置偏远,也只有五十名学生,孩子们一本课外书也没有。法大第16届云南支教团的九名志愿者得知后,第一时间发起了募捐活动。正兴起的微信朋友圈,用于分享生活的微博平台等,一时间铺满了为山区小学募捐图书的倡议。近两千本图书,汇成一份温暖,从黄土地来到红土地上,撑起一方小小的阅读天地,为孩子们接触更广阔的世界拉开了一扇荫凉自在的窗口。
2018年,法大研支团迎来了她成立的第二十个年头。“法大班”励志助力计划成立,志愿者们也在70周年国庆到来之际实现了一直以来的愿望——把“法大班”的孩子们带到法大,看看北京。“我觉得北京好大好壮观呀!法大的哥哥姐姐们好厉害呀!”来到北京的“法大班”成员郝校范在信中这样写道,代代传承的支教事业让知识改变命运的理想在孩子们的心中慢慢发芽。同年,“明法计划”也正式落成,从讲台上的一个个小案例,到社区里一场场法律宣传活动,支教团成员们用“最法大”的方式,在支教地推广着“人人都能听懂学会的普法课堂”。
第20届研支团成员带领“法大班”成员赴北京游学
2021年,第23届研支团25名志愿者奔赴山西石楼、新疆阿勒泰、内蒙古科左中旗、河北阜平四地六校,对3450余名中小学生开展支教服务。从最基础的写教案、练板书做起,研支团志愿者不断提高教学本领,创新教学方法,收获了喜人的教学成绩。孟翔宇所教的班级学生英语成绩优良率达到54.9%,张钦泓所教的10班政治期末考试位列年级第1名,何渝佳在历史学科舞台剧活动中指导6班获得年级第一名,任历弘、王校然所教班级中考升学率都将近90%。“我们希望给孩子们带来的不仅是新鲜的信息和有趣的活动,更是扎扎实实、能改变他们的知识甚至未来的能量。”
第23届研支团成员带领学生参加模拟法庭大赛
2022年夏末,首次被全员纳入学校“青马工程”统一培养的第24届研支团接过炬火,正式踏上支教的旅程。在参与支教地社会建设的过程中,提升国情认知,锻炼精神意志,锤炼品德观念,提升能力才干,努力成长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而在法大校园里,第25届研支团也随后正式组建,第一时间成立临时党团支部,扎实开展岗前培训工作,一对一“结对子”专项提升教学能力……二十四载时光流转,研支团志愿者的眼中始终闪烁着同一样的光芒: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扎根成长,用一年的时间传递支教理想,为更多孩子们撑起一片汲取知识、追寻梦想的荫凉。
一年复一年
法大研支团的足迹刻在中华大地上
一届又一届
追梦的青年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我们相信相信的力量
一言一行,为人师表
传播着知识的星星之火
我们梦想梦想的未来
一步一程,守望相助
点染出希望的漫漫原野
今天,是2023年的第1天
法大研支团也走进了
开展支教服务的第25个年头
祝福所有法大研支团志愿者
以及长期关注支持法大研支团的朋友们
新年快乐,万事胜意!
我们将一如既往
播撒文化之种,传扬时代之声
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扎根拔节,代代成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