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例宴,故乡情
儿时的记忆里,每当年关将近,心里无非就两个盼头:一个是除夕夜,可以收压岁钱、放烟花;另一个则是“办年例”。那是一场由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组合而成的盛宴,承载着父老乡亲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寄托着游子对故乡的眷恋。
在我的故乡广东茂名,年例是最具标志性的年节习俗。年例是以宗亲文化为核心,以群体祭祀为载体,伴随各种民间表演的综合性文化盛宴,主旨是酬敬先祖、祈求降福免灾,代代相传,年年有例。它就像一场击鼓传花的游戏,春节过后在各村落或者部族约定俗成的日子里流转开来,可谓是你方唱罢我登台。传统年例活动包括“睇(看)年例”、“做年例”、“食(吃)年例”三个主要部分。
孩童时期“睇年例”占据着独一份的地位,游神、舞狮、飘色、游花船、粤剧等各色民俗演出热闹不凡。如若自家年例还没到,想要大饱眼福是需要付出努力的,那时候往往需要徒步几公里去到别的村庄观看。在阿婆的带领下,我们走街串巷、列队前进,颇有西天王母开蟠桃会、众仙列队赴宴的欢欣和快乐。
此时,会有卖气球的商贩向小孩招揽生意,把气球弄成苹果、香蕉、葡萄等各种水果形状,活灵活现;有卖糖画的,在糖画艺人的巧手下,老虎、狮子、白兔等各种动物形状,也是栩栩如生。小孩在这个时候大多都没能抵挡诱惑,拉着大人的衣摆喊着闹着要买,很快就人手一个,蹦着跳着继续前行了。
“游神巡境”是年例期早晨最热闹的活动,大人小孩都在路边翘首以盼。最先出场的是彩旗队,两面大旗上分别写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跟在后头的是八音队,民间艺人们手里拿着些叫得出名字的、叫不出名字的乐器,敲击吹奏,鼓点多变,乐声激昂。菩萨们就在八音齐奏的乐鸣中威风凛凛地“巡视地界”,有的菩萨是坐轿子的,年轻力壮的男子身着黄色吉服,腰间扎一条大红布,稳稳地抬着轿子前行(年例活动前,谁要是被选中抬神轿,那是格外光彩的,意味着来年势必会行大运);有的菩萨是坐车的,方方正正地端坐在木板上,木板下装了轮子,轻松一推就能前行,着实省力;还有的菩萨是让人用棍子支着身体或者头像举着往前走的。不管哪种方式,都栩栩如生,威风八面,格外引人注目。
图1-1游神盛况(摄影:李达)
图1-2八音队演奏(摄影:李达)
图1-3纸船(摄影:李达)
在游神队伍抵达之前,各家各户都把祭祀用品搬到正厅,按序在八仙桌上摆放好并齐齐迎候菩萨的到来,这一环节又叫“摆宗”,俗称“俸神”。“三牲”(一只金黄的熟雄鸡、一刀煮熟的猪肉和一条鱼)是不可或缺的供品,当然也少不了香烛、供果和三茶五酒等等。游神队伍每经过一户人家,户主都会带领族人对菩萨行三拜九叩之礼,祈求神灵庇佑、消灾解厄、求吉纳福。将菩萨倒着送回社庙意味着游神仪式的结束,这时人们会将载着“霉运邪祟”的纸船点燃烧毁,烧船的地点一般都是在河边, 预示烧掉的妖魔鬼怪、凶灾恶毒的东西都尽付流水去了,再也不能祸害本乡居民。
图1-4摆宗仪式(摄影:李达)
图1-5烧纸祈福(摄影:李达)
而这时候小孩子们早就转移阵地到晒谷场看舞狮去了。纵观古今,狮子是驱邪避害的吉祥瑞兽,凡有节庆活动必有舞狮助兴。最让我激动的环节是“抢青”,“青”指的是蔬菜的颜色,在我家乡的方言中“生财”和“生菜”同音,所以大人把生菜和利是(粤语方言:红包)用绳子捆好,高高地悬吊起来,红包越大吊得越高。两人一队装扮成的雄狮伴随昂扬雄壮的鼓点上下翻滚舞动,奔腾跳跃,尔后徒手攀爬上竹竿搭建的高台,对着四方朝拜后跃起把“青”一口咬下吞进腹中。落地后把生菜交还给大人,表示带来了财运;利事则收下,这是答谢狮艺人的彩礼。
图1-6舞狮艺术(摄影:李达)
飘色队对于那时候的我来说是一支特别神气而又充满了神秘色彩的队伍。那些同我一般大小的孩子穿着戏服装扮成神话传说或民间传奇中人物角色的模样,凌空而立,活灵活现,飘然欲飞。第一次见到,仅会“哇哇哇”的表达惊叹,打心眼儿里感到敬畏和好奇,以为这世间真有人会那腾云驾雾般的本领。后来才知道那是一种民间技艺,小神仙们借助一根隐形的“色梗”支撑着,运用巧妙的力学原理在众人面前营造出“飘”的效果,让人感到神秘莫测,叹为观止。
图1-7飘色艺术(摄影:阿影)
图1-8飘色艺术(摄影:阿影)
吃过晚饭,大人和小孩扛着长条板凳将戏台围得严严实实,那是要准备“睇大戏”了。我的家乡有“无戏不成年”的说法,观赏粤剧演出是本地人的重要文化生活象征,各村庄都会在年例前组织搭建戏台,提前定好戏班。年例开始当天或者前两天就登台唱戏,最少连演七天,这独特的戏曲现象养活了一大批粤剧团。阿婆是个戏迷,每台大戏必定看到散场才回家。台上正旦、小生声情并茂的表演着,大人们看得津津有味。小孩才不管什么才子佳人终成眷属、文人墨客金榜题名封侯拜相,只觉得戏班的男女演员个顶个的英俊漂亮。我们喜欢看女演员踩着小碎步,收放自如地甩着长长的水袖,还喜欢看男演员们踱着方步,跟随那乐器声的高低不同时缓时急地变换,手中的花枪灵活翻转宛若行云流水。阿婆说这就是文武生,我似懂非懂,心里惦念着的是戏台边的小商小贩们卖的是冰糖葫芦还是腌芒果,亦或是吃起来嘎巴脆香喷喷的炒瓜子。
图1-9民间粤剧(摄影:阿影)
民以食为天,吃喝总是过节必不可少的永恒主题。随着经济好转,物质条件逐渐充裕,人们不会再为吃饱穿暖而犯愁,年例活动渐渐也变了“味”儿,“食年例”成了重头戏。
年例宴客丰俭由人,家境殷实的大宴几十围,甚至上百围,不仅备足山珍海味,还把十里八乡的大厨请到家中掌勺。沿海一带的村子富裕人家客桌上,巴掌大的海参、拳头似的鲍鱼、肥美多汁的龙虾和螃蟹自带主菜光环;一般人家简单摆个十围八围,卤制或烧制的鸡鸭牛羊鹅,一样都不能少,各有各的风味。每次看着满桌的山珍海味,阿婆总是感叹:“时代不同了,我们以前做年例只有豆腐、青菜和一只鸡,现在的人做年例应有尽有,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了!”想想也是,记得小时候,大人给的红包里只有两块或五块的,如今出手都是五十、一百的大面额。年例拉近了邻里乡亲的距离,无论宾客熟识与否,来者一律好酒好菜热情款待。因此,在我们当地就有这么一句话:“年例唔(不)怕唔够食,就怕你唔来食”,来的人越多主人家就越体面。更有意思的是,年例不等同于婚宴、喜宴,不管男女老少吃年例是不用封利是的,有些富裕人家还给吃年例的亲友派利是,换句话说就是可以白吃白喝,甚至还能白拿。时代在变迁,“睇年例”向“食年例”的过渡,变的是人们愈来愈好的生活,不变的是茂名人民“善待八方客,极尽一好心”的精神文明。
年来岁去,年岁渐长,昔日形影不离一起“睇年例”“食年例”的同乡伙伴都已经天各一方,奔赴各自不同的人生。虽然电话、微信极其方便交流,但真正面对面的沟通只有在年例的时候才会实现。留在家乡的年轻人也已经自觉地承担起操办年例的事务,远离家乡的游子纵使事务缠身,仍然会在年例的时候赶回家乡共赴这场盛宴,享受久违的亲切和欢乐,让肠胃和心灵都得到满足和抚慰。如今,年例不仅是许久不见的亲人朋友相聚的平台、也是游子对故乡的羁绊、还是视觉上的盛宴与舌尖上的美味,更是年轻一代与日渐老去的长辈们一脉相承的“根”与“魂”,是茂名城市的一张靓丽的名片。
无论我走多远,一听到年例二字,我的心忍不住一颤。它承载着太多故乡的情与事,总能勾起我的翩翩思绪。哪怕光阴老去,那一抹极具特色的乡村烟火气依然深深烙印在我的精神血脉中,把我魂牵梦萦的乡愁熏陶得更浓,眷恋故土的情根扎得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