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科技学院:我的“00”年丨大学生网络文化节优秀作品
重庆科技学院 兰成泽2024-10-14
字号:AAA
本文以回忆录的形式讲述了一个大山的孩子励志翻越大山,又决心投身乡村振兴的故事,展现了近年来新农村发展的良好态势;从男孩的经历中,可以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惠民福利,以及国家对教育和贫困学子的高度重视和深切关怀。

我的“00”年

 

《增广贤文》有云:“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马无欺母之心。”“跪乳之恩,反哺之义”的意思是(羊羔)跪下接受母乳的感恩举动,(乌鸦)衔食喂养老乌鸦的情义,形容对父母、家乡的哺育之恩情的报答。

——题记

拨开尘封多年的记忆,轻轻拂去已有的灰尘,看着那大山深处的家,我陷入了阵阵沉思。

我是大山的娃,家就住在大山,一眼望不到边的“十万大山”,连绵起伏,一山更比一山高,一年到头要么是山林的郁郁葱葱,要么就是各大山的白雪皑皑。而家就在某处不知名大山的大凹宕处,因其凹陷形状似一只葫芦,此村故曰“葫芦山”;全村上下也就十户人家,家家茅草房,那倒也是应照了诗人笔下的: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我的家虽有几分诗情画意,但是就我现在而言更多的是凄凉、慎人;可谓是“人烟稀少,开门见山,四面环山”,这也算是造就了“大山人”的耿直、豪爽吧。殊不知却也因为这大山道路不通、用电不通、信息阻塞的问题,困了祖祖辈辈的人在这十万大山中——家乡的交通落后,唯一能称为马路的东西仅是能供一辆摩托车通过,其实这还是人们日常“打草砍柴”用脚一步步踏出来的。而“草长莺飞”的春天最是让我们头疼的。

“马路”上杂草丛生,清晨我们去上学,露水、狗尾草、苍耳草、牛筋草最喜欢黏着人,衣领、裤脚、书包、鞋子上都是,让我们求学之路多了几分“险阻”。当城里孩子正在吃早餐、背书的时候,我们可能还在窥探“绿野仙踪”的奥秘!不过在这“绿野仙踪”的奇遇里少了主人公那般充满好奇,却多了满脸不屑和习以为常的心酸!

到此,我心头不禁思绪万千,记忆中的种种如电影般一一放映。

我和我的茅草屋

我家房子很大,很高。厨房是独立出来的,是一间土墙。其实了解乡村的都知道:厨房的基本配置是两个土灶、两口大锅、一口水缸;最重要的是还得有一层“吊顶”,上层用来存储粮食,或是杂物,下层土灶起火煮饭,上层烟雾缭绕,熏得慌;我还经常把我捡到的核桃放在上面烘干,为了能长时间存储,为了等某些不经常回家的人……再者就是茅草房的主建筑,大厅:它和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大厅不太一样,我们不在那里吃饭、日常活动;我家的大厅是个很神圣的地方,据说是供祖先灵位用的,是忙季时,打糠用的场所。印象最深的当然是这个房子的夜晚。

特别是打雷下雨天,大风一吹,大梁就嘎吱嘎吱作响,我们就用盆去接房子里面滴漏的雨水。家里最温暖的地方自然是在床上,和爷爷奶奶一起睡,我很享受这个过程;听着爷爷讲着许多光怪陆离的故事,爷爷说完了,奶奶说,都说完了就轮到我的各种问题如期而至;故事听累了,于是又换成猜哑迷。就是这样,雨天里,茅草房里,大风中,嘻嘻哈哈声中,轰隆隆的打雷声中,我渡过了一个又一个冬天!值得一提的是,我家有“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风景。

从厨房到主卧,是靠着一座小桥连接,其实就是用几块木板搭接的过道,不过当时我却也玩的不亦乐乎:那里上映着“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指剑飞身过桥的奇侠传说”,小桥下有小水缓缓流出;现在想来,那些水其实就是下雨的水,那条沟就是排水沟,那座桥就是方便的过道;不知道是这些雨水、木桥构造了我的童年,还是因为孩时的天马行空才有了这水桥之“景”?这些记忆随着2012年国家“危房改造”的进行,就慢慢的变得不清晰了。因为现在的房子是“小洋房”了的,是不会惧怕风雨了的——记忆里仅存的可能只有那大风吹过,大梁嘎吱嘎吱作响的茅草房了!

2008年的那场大雪

很庆幸,我见证了2008年的那一场大雪。那时候,我依稀记得家里确实还在使用煤油灯,煤油的味道依旧清晰;在全村不通电、不通路的情况下,这场大雪可谓是雪上加霜。政府部门为了给村村通电,进行了长达几个月的“电线杆种植”工作,据说是每家每户各出一个劳动力——而我记忆里,我的童年只有爷爷奶奶——于是就又说可以找亲戚帮忙。我看见了门口来来往往的,忙忙碌碌的,你追我赶的,大力的搬着电线杆的村民,有认识的,也有不认识的,却又目标一致,朝着大山走去。在脑海里我又找了很久很久……很多记忆依然记不得了,到目前能记住的只有现在依然能看得见的一条路——一条像巨龙,长年盘踞在各大山坡上的当年他们开辟的道路,一条能使全村通电的路。我和小伙伴就急不可耐的、满心欢喜的追着大人们,去看电线杆的根根立起、电线的根根搭接,从村头到村尾、山顶到山脚,更甚者我们看到了电工员一步步爬上电线杆,又一步一步滑下电线杆,脚步沉稳,落地!杆成!线接!电通!就是这么一气呵成;小孩子一脸崇拜,不可思议;大人则欣喜万分,付出没有白费。寒冷的冬天、无情的大雪,也是我第一次见到电灯,好亮、好暖!从那以后我才知道,原来晚上也可以同白天一样明亮——国家“村村通政策”的电通完成了。那年,外出的人也不约而同地回了家,大致是记不得我是什么心情了,因为我的常年务工的父母也回家了;听说,我当时是害怕的,是躲在土墙角落里的;是不会和他们一起睡的,是不知道他们的;我是一岁断奶的!

新朋友:糖果、数学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但是我的启蒙老师是爷爷。我第一次接触到的知识——数学的口算、心算。这是我和我爷爷睡前的约定,他会出数学口算题来给我心算。最值得回忆的是,一张破床上,但很温暖;一间破房间里,但充斥着知识的味道和渴求更多知识的心情、知识的神圣;房间里奶奶的笑声依旧回荡:500+500=1000——现在知道,是一千。但是当时我回答的是十百,奶奶笑得不亦乐乎却又不是嘲笑,是温馨的,又是可爱的。睡前的“数学作业”是愉快的,因为答对了会有奖励——爷爷放在枕边的麻花糖,还是悄悄放的,藏得隐蔽,反正我是找不到;那糖可怪,一咬,香香脆脆的,我非常喜欢。无论是孩时记忆也好,或是数学知识、麻花糖,这些是有趣的,甜甜的。

第一次见到老师,是在我家——他是满头大汗的,矮矮的,黑黑的,但是很强壮,第一次见面,我哭了。因为害怕,因为他表现出来的严厉,他是来让我去上学的,我也确实到了上学的年纪。从那之后,我对学校有了新认知;学校就在我家眼前,登极山顶,学校的一切都一览无遗;可悲的是,学校在山脚,走去学校还要有5公里多的路程;我就是从高高的大山坡上走去了学堂,索性一读就是八年。每天去一回学校,每回两次,早上九点去,晚上六点回家,下山容易,上山难,实践告诉我:求学路不简单。也怪不得初次见老师,他是那么的满头大汗!

现在算算,每回去学校都需要十公里;值得庆幸的是可以自己带盒饭去给食堂温热,中午时候吃。到后面,干脆直接带个空饭盒,学校提供饭菜——在国家福利政策下,各种社会福利基金开始落实各地乡村小学、学校,“免费午餐”解决了我们这些路途遥远学生的用餐问题。记忆里学校里的饭菜是最香的。我以前一直不明白,为什么爷爷奶奶说白开水煮白菜是最好吃的。原来平时的一日三餐就只有白菜、开水,逢年过节才舍得拿出一些肉来吃。


我的新家乡

现在我们将时间线拉回来。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国家的改革开放,社会经济蒸蒸日上,人们生活从解决温饱问题到建成小康社会再到以后的共同富裕,变得越来越好。人民不仅吃得饱,还要吃得好,不仅穿得暖,还要穿得好,一切的吃、穿、住、行都朝着“好”发展。身边的生活环境、生活质量也变得越来越好。

国家三农计划”的推动,农村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居民的建房,一家比一家的好看,小洋房一个接着一个的兴起,形成百花齐放的新局面,这些得功于经济发展的好势头以及政府的危房改造补贴政策;乡村的道路已经打上了“硬化路”,方便了村民的日常通勤;其发展势头不仅仅这些,“新农村”政策的提出,“村村通”政策变成了“户户通”,落实到每家每户:饮用水到户、网络电视到户、硬化路到户;甚至是国家政府关注到了农村卫生问题,给每村都配置了垃圾池、配置垃圾车,对农村家家户户的厕所都进行了免费的修建和安装改善等等。

对于农业,地方政府则是尽可能的将道路扩建连接到农田,让农村农业也能实现机械化务农;农民的很多问题都得到了大程度的改善。同时,学生的上学问题,也方便了很多:地方政府都将周边学校进行了统一建设合并管理,有校车专门接送孩子上下学,近年来的发展真的越来越有农村包围城市”的势头了。

理想扬帆起航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雄心壮志,为观盛世之中华而读书的豪迈气势。可惜这些我都没有。那时候没想明白,读书是为了什么。

父母说,好好读书,找好工作,不走他们的老路,那般艰辛;老师说,好好读书,今后的天下属于我们的,贡献社会;无论何种,读书真的是我改变命运的唯一方法。对于我,好好读书,当一个老师,回到家乡帮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好好读书,挣很多钱,尽可能的去资助如我这般家境的孩子,完成学业;好好读书,学习新技能,回来改变家乡;但是最后归结也就一个念头:翻过这十万大山!

我确实不想困于大山,不想走父辈的老路,也忘不了父辈们的艰辛,也会带着他们的精神力量一步一个脚印,艰苦奋斗,寻出一条自己的道路。

我的小学是在村子上,初高中是在县城里,大学是在大城市!求学路途中,得到了很多帮助:国家的助学金,以及社会企业的助学资助——冬天送衣服、给予生活费、学习进步奖励金等等。诸多如此,为我的理想之路插上了隐形的翅膀!求学之难,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危乎高哉;而我接受到的这些社会福利,社会关爱会让我飞,飞过大山,飞过绝望!

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家里收入多了,我们的生活费解决了,父母紧皱的眉头微微舒缓。特别是这几年,国家扶持力度空前加大。学生的吃穿住行都解决了不少,有的家庭还靠孩子读书的奖励金缓解了生活压力。很多大山的孩子在国家和社会群体的关注下,很大程度的走出了大山,完成了学业,实现了理想。

我擦了擦尘封记忆,将这些记忆牢牢记住。

不忘来时的路,奋进21世纪的新征程!

又有谁能相信,一个来自大山里的孩子也能有机会来大城市读书,能和更优秀的人一起学习。

又谁能相信,一个来自大山里来的孩子,毕业了还想着回到大山里去。

因为或许那里还有某人需要帮助,需要某个孩子去为某些孩子插上隐形的翅膀!我终究是要回去的,我的家乡需要我!

建设美丽乡村,我会成为下一个新农人,将乡村振兴进行到底!

 

 

 

 


[指导教师:贝纪宏]
[责任编辑:张振香]
本文以回忆录的形式讲述了一个大山的孩子励志翻越大山,又决心投身乡村振兴的故事,展现了近年来新农村发展的良好态势;从男孩的经历中,可以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惠民福利,以及国家对教育和贫困学子的高度重视和深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