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论述并落实“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结合浏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合肥工业大学“非遗浏旅”暑期三下乡实践团队于7月5日至7月9日期间赴小河乡、张坊镇道官冲等地展开调研,挖掘历史文化根脉,探寻非遗传承创新机制。
彩烟织锦绣,炮语诉古情
大瑶村被誉为世界花炮之源,花炮文化的发祥地,拥有1400多年的花炮制作历史,产品远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且在奥运会、青奥会、APEC峰会等大型活动中,浏阳花炮的绚丽绽放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7月5日,实践团队抵达东信集团进行参观,并采访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钟自奇先生,了解了东信集团在销路方面和研发方面做出的大胆创新,表明了对未来有更多的年轻人可以投入烟花的研发与发展,为烟花行业注入新鲜血液的期待。7月6日,实践团队前往大瑶村中国花炮文化博物馆,深入了解了浏阳花炮的历史沿革和制作技艺。博物馆内的每一个展厅都承载着花炮文化的厚重与辉煌。从古老的爆竹制作工具到现代化的烟花生产线模型,从明清初期的花炮印刷板到现代的烟花创意产品,无不见证了浏阳花炮技艺的代代相传与创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也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在现代产业转型中,花炮产业不仅传承了古老的花炮制作技艺,还不断进行技术革新,通过工艺提升、技术迭代、产品开发,使得产品更加多样化、安全化,如通过使用低烟或无烟药剂减少环境污染,开发出更多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烟花产品;东信集团结合现代的编程技术开发出了数字燃放技术,大大减少了人工燃放烟花的危险性,这一技术的突破也使得烟花表演增加了许多创新表演技术;360环保烟花、水母烟花等药量小、声响小、运动轨迹可控、安全环保的创意城市烟花受到年轻人的热捧。同时,浏阳花炮坚持发展新质生产力,按照“保安、控量、提质、增效”的思路,正不断在向安全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花炮文化的推广也在向世界范围扩展,成为了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一张亮丽的名片。
图为实践队进入展示厅参观 陈欢欢 摄
贡纸绘千秋,非遗传古今
纸上春秋,不止于纸。浏阳手工造纸技艺仍恪守着《天工开物》中的古法,它的历史源远流长,这种纸张的制作技术起源于宋元时期,至清朝康熙年间达到了鼎盛。古山贡纸曾在乾隆年间被朝廷官府纳用,因此得名“贡纸”。它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卓越的产品品质,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认可,成为了浏阳市乃至湖南省的文化名片之一。
7月8日,实践团队抵达了浏阳市张坊镇道官冲非遗生态村进行参观交流,深入体验了濒临失传的古法造纸技艺,见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古法造纸研学馆讲解员详细地为团队成员介绍了浏阳手工造纸技艺的历史和复杂的工艺流程,第五代非遗传承人黄建洪师傅为实践团队进行了现场演示。斩竹漂塘、煮楻足火、荡料入簾、覆簾压纸、透火焙干,每一步都凝聚了工匠们的智慧与汗水,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通过这种特殊技艺制作出来的古山贡纸保存年限长,可用于书画、古籍修复和族谱制作。
面临机械化造纸对手工造纸带来的冲击和挑战,在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道官冲通过成立研学馆和开展文艺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并凭借其原生态的民宿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创新开展“非遗+”模式,成为文旅融合的典范。未来,古山贡纸仍将不断探索与创新,持续传承下去,正如黄建洪所介绍,近期张坊镇正推出新型宣传模式——研学模式。通过周边团队和组织对非遗文化的好奇研究来吸引人流量,研学馆的创立,趣味亲子活动的展开带动了道观冲的经济发展。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古山贡纸的传承与推广迎来新的机遇,社交媒体的广泛传播使得古山贡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迅速上升,这项古老技艺正在新时代绽放光彩,焕发新生。
第五代非遗传承人黄建洪在演示造纸流程 陈欢欢 摄
字间展乾坤,刀笔刻春秋
浏阳木活字印刷术不仅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活字印刷术的重要代表,也是研究古代文化、历史、科技等领域的重要载体。该技艺与当地客家风俗紧密相连,反映了客家人重视宗族、注重修族谱的传统观念。
7月9日,实践团队抵达小河乡木活字印刷展示馆,通过参观学习、亲身体验、采访交流等多种方式全面领略浏阳木活字印刷术的独特魅力。小河乡完整保存了自清道光至民国时期历代谱师刻制的8万多枚梨木字模及相关印刷器具,成为中国最大的木活字字库之一。展示馆内的珍贵文物和详实资料生动再现了木活字印刷术从清朝道光年间至今的发展轨迹,让团队成员们对这项技艺的历史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在传承人吴汉涌先生的指导下,成员们观摩并亲手尝试了木活字印刷的过程,感受油墨在纸张上蔓延的独特魅力。浏阳木活字印刷术的工艺流程复杂且精细。从选材到雕刻,每一步都需要极高的精准度和工艺水平。例如,雕刻一个字体需要经过锯梨木板、锯字坯、刻阳文等多达十多个步骤,令实践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木活字印刷技艺的要求之高。
随着时代的进步,木活字印刷术已不局限于印制家谱这一最初使命,而是被赋予了更多可能性和意义。为了更好地传承、推广木活字印刷术,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如建立展示馆、组织体验活动、开展技艺培训等,静态的展览空间变成动态的文化交流平台,不仅提高了公众对木活字印刷的认识和欣赏,也挖掘了木活字印刷术在现代社会的新用途、新价值,活化了非遗,留住了乡愁。现代传承之路任重而道远,唯有不断探索创新的路径和方法,找到其新的定位,才能实现对木活字印刷术的有效保护与传承。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体验印刷过程 陈欢欢 摄
匠心传古韵,创新谱新篇
浏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地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积累的宝贵财富,它们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多样性。实践团队通过了解这些非遗项目,探寻更好地传承和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确保它们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的途径与方法。要让历史“讲话”,让文化“讲话”,提升非遗文化的经济价值,增强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推动非遗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合理运用互联网资源,创新非遗传承机制,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进步,实现非遗文化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非遗文化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焕发新活力、繁荣发展。
在现代社会,非遗文化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功能,它如一颗种子在新时代的土壤中扎根发芽,生长出多元化的枝叶,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于创新中传承。浏阳非遗传承打破思维定式,创新传承模式,以各非遗文化的联系与相通点为基础,将品类丰富、形式多样的非遗文化相结合打造独特的非遗文化村,积极探索“非遗+”模式,加快文旅融合,推动文化旅游新业态的形成与发展,通过建设非遗馆、保护非遗传承人、开展研学活动等一系列举措进行活态传承,并充分发挥了新质生产力在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中的潜能,打造了响亮的名片,为社会发展进步注入强大的文化动力。
青年人是创造新文化的生力军,也是非遗保护与传承的主力军。非遗保护与传承,是一代代人记忆与技艺的承续,离不开一批批艺高人胆大的人才引领和担当。同时,要培养坚守匠心、与时俱进的非遗传承人,以多元渠道吸引各领域人才投身其中,打造非遗“年轻态”。
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实践团队积极探索科技创新与文化传承的深度融合之路,旨在结合学科优势深入调研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的生命活力,展示合肥工业大学学子奋发有为、勇于拼搏的精神面貌。未来,实践团队将持续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时代华章。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图为团队成员与讲解员合照 陈欢欢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