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基层行,志愿中国梦”实践团 由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学生会指导老师和10余名学生骨干共同组成,项目成功入选2023年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圆梦工程”、“绿色长征”以及“新疆学子百村行”三个专项活动。实践团将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库尔勒市尉犁县开展为期10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青春闪耀在新疆
7月17日,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新疆基层行,志愿中国梦”实践团前往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古勒巴格乡古勒巴格村开展2023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与新疆科技学院联同当地相关部门共同开展文化节活动演出,旨在促进渝疆两地文化交流,以文润心、同心同德,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艺晚会上,一首代表民族团结的经典歌曲《石榴花开》拉开了演出的序幕,来自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和新疆科技学院两所高校的实践团成员以及古勒巴格村村民交替演出了《少年壮志,同心向党》《太阳出来喜洋洋》等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接地气节目,表演人员用嘹亮的歌声、热情的舞蹈表达了对祖国的祝福,生动展现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美好画面,也用实际行动积极践行着文化润疆的大格局。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文化节开幕式上演唱川渝特色民歌
图为新疆科技学院同学在文化节上表演新疆维吾尔族特色舞蹈
达西精神在新疆
每一座红色场馆,都是一段浓缩的历史、一份精神的传承。达西的发展历程,是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一个缩影和成功典范,为进一步了解探寻当地致富密码,凝聚民族团结强大合力,实践团出发前往新疆巴音格勒乡尉犁县达西村的展览馆进行学习。
“达西村”在维吾尔语里是盐碱地的意思,“一年四季白茫茫,只见种地不见粮,古丽不嫁本地郎,巴郎娶妻愁断肠。”可见当时达西的艰苦条件,但达西村秉持着“爱国、勤劳、团结、进取、感恩”的达西精神,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个要求”和“一个希望”的重要指示,在历经四十年的风雨发展后,从过去"三靠村"变成了如今的“小康村”,成为新疆新农村的典型代表。“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郑重地被写入达西村村规民约,这是达西村发展致富的根本遵循,是达西村村民安居乐业的根本指引。
图为实践团成员认真听取解说员讲解达西村发展史
民族文化在新疆
为深入了解新疆尉犁县的非遗文化,实践团前往新疆尉犁县团结镇富强社区汤丽剪艺工作室学习剪纸艺术。走进工作室,一幅幅精美的剪纸作品牢牢地抓住了实践团成员的目光,纷纷感叹到“这究竟是怎么剪出来的呀”“太厉害了”!为了一探究竟,实践团成员在非遗剪纸文化传承人汤丽老师的帮助和教学下,共同设计了一副渝疆特色的剪纸画,在大家的协助与配合下,历时三天,完成了一副1.3米×0.7米的剪纸作品。剪纸的主体部分为“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字样,剪纸四周用一圈红石榴包围,寓意着各族人民“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的抱在一起,协调发展,共同进步”。剪纸上的各族人民手拉着手,心连着心,作品还体现了疆渝两地的特色建筑,如达西村的特色拱门和重庆人文科技学院的校门等,新疆的胡杨树和重庆的山茶花更是体现出浓浓的民族文化风情。这幅剪纸作品的完成对于尉犁县和实践团成员而言都是意义非凡的存在,它是人科学子在非遗文化中传承与发展所贡献的力量,更是渝疆两地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的体现。
图为实践团成员和剪纸传承人汤丽老师共同绘制剪纸底稿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老师共同制作剪纸
图为剪纸的最终成品
此次新疆之行,实践团成员用脚步丈量新疆大地,用眼睛记录新疆变化,在这片广袤的华彩大地上挥洒着青春无怨无悔的汗水,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复信精神,深度体验新疆民族文化。知行合一、脚踏实地,切实把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实地调研走访,增进渝疆两地的互相了解,促进民族团结交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