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引导广大学生传承红色精神,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挺膺担当,2023年7月29日至8月4日,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师生远赴贵州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在中国天眼、遵义会议纪念馆、娄山关战斗遗址、苟坝会议会址、红军长征过茅台陈列馆、花茂村等地进行了现场教学,帮助师生深刻感知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深切感怀苦难辉煌的百年党史,深入感悟激励中国人民勇毅前行的红色精神。较比于以往,此次暑期社会实践充分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秉持“行成于思”的理念,按照“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的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践,积极探索以“问题链”贯穿全过程的社会实践模式,打造“在思考中行进的思政课”,不断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和学生的获得感。
一、当前高职学生社会实践的形势与问题
要提升社会实践的育人质量,首先要认清当前工作形势和要求,明确既往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和不足,结合不同教育类型的学生特点和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社会实践内容和育人目标。
(一)面临的有利形势
我们党历来重视实践育人工作,近年来接连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7〕31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7〕62号)、《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教社科〔2022〕3号)、《关于深化高校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教思政厅函〔2023〕8号)等系列文件,强调实践育人的重要作用,要求强化社会实践,组织师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同时,伴随着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现在可供社会实践选择的研学项目、调研主题、服务内容也日益丰富多样,这都为更好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
(二)面向的学生特点
高职学生的思想主流积极正向,政治立场坚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认同。但是相对普通本科学生而言,高职学生整体上具有以下特点:思想政治理论基础相对薄弱,理论学习的兴趣不浓,不同程度地存在“重技术轻人文”的倾向;学习行为上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缺少主动学习和深入思考的习惯,学习的效果显得差强人意;在现行考试制度下的挫败感比较强烈,对职业教育欠缺自信,部分学生存有“摆烂”心理,自我约束能力比较薄弱。这是在设计社会实践项目是要充分考虑的问题。但高职学生对社会实践比较热衷,据对1180多名高职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93.3%的学生认为社会实践对个人的成长起到有益的作用,80%的学生希望能够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
(三)面对的现实问题
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类型的社会实践存在着诸多问题。首先是针对性不强,在项目实施和成果生成的过程中,对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互促方面,所思和所做的有限。其次是深入性不强,部分社会实践浮于表面,学生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加之缺少严格的考核评价,无法实现让学生入脑入心入行的预期效果。再则是持续性不强,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能有收获、有触动,但在活动结束后恢复如常,社会实践对学生产生的正向体验快速消失,效果大为缩水。另外是辐射性不强,通常情况下社会实践以发布报道和汇报评比作为结束,忽视对社会实践成果的后续开发和运用,没有向更多的学生进行有效传播,未能发挥社会实践的最大效能。
二、构建高职问题链社会实践模式的探索
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当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继续鼓舞激励学生弘扬光荣革命传统、赓续红色血脉,具有特殊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本次暑期社会实践紧扣红色精神,遵循“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的教育规律,将遵义会议精神、工匠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教育内容代入问题链,探索建立“学以入脑、思以入心、用以入行”高职学生红色教育的社会实践模式,积极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的深度融合,让学生提升思想境界,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
(一)行前学:让红色精神入脑
针对高职学生理论基础相对薄弱和知识储备不足的问题,指导教师在社会实践行程开始前,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发放了“行前三问”:
问题1:你如何理解红色精神这个概念?
问题2:中国共产党人有哪些红色精神?
问题3:对即将寻访的红色精神了解吗?
指导教师通过上述问题层层递进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做好学情分析,及时推送相关文章和视频等学习资源,为“行好路”先“读好书”,让学生初步了解红色精神的基本概念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主要内容,增加学生知识储备和积累,让学生迅速从游离状态转变为对社会实践的严肃对待,并启发学生思考自己所学专业与所要实地寻访的红色有何直接或是间接的关联。同时,在后续社会实践中要求学生完成“每日答题”环节,不断强化学生对红色精神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实践团师生瞻仰遵义会议会址
(二)行中思:让红色精神入心
本次社会实践聚焦的红色精神是遵义会议精神、工匠精神、脱贫攻坚精神。如何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体悟这些红色精神并内化为力量源泉,是实践活动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高职学生学习和思考的主动性和深入性不强,这就更需要教师在实践过程中的引导。为此,指导教师设置了“行中三问”:
问题4:这些红色精神是如何形成的?
问题5:这些红色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问题6:这些红色精神有何时代价值?
结合这三个问题,指导教师在每天的行车路上进行“在途说课”,主要是介绍当天现场教学的背景知识和需要关注的要点,同时帮助学生明确红色精神不是凭空出现的,必须深入了解相关历史事件,才能真正理解这些伟大精神。这样以来,当学生走进实地学习时就不再盲目,而是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能够更好地回顾这段党史,弄清楚红色精神的来龙去脉,深刻理解这些红色精神形成的重要历史意义。为加深学生对红色精神内涵的理解,指导教师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原则,要求学生通过在线答题等形式准确掌握遵义会议精神、工匠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红色精神的丰富内容,同时在实地参观的基础上每日撰写心得,叙述对这些红色精神思考和感悟。指导教师要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红色精神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发挥过重大作用,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征程上,红色精神仍将是指引中国人民勇毅前行和夺取胜利的强大力量。
实践团师生参观中国平塘天眼
(三)行后用:让红色精神入行
为使本次社会实践能够产生更为深入、更加持久、更大范围的效果,让学生把在活动过程中的思考和感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指导教师提出了“行后三问”:
问题7:如何做红色精神的坚定信仰者?
问题8:如何做红色精神的模范践行者?
问题9:如何做红色精神的积极传播者?
实践团师生开展小组讨论
指导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分组研讨,把整个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碎片化的思考和体悟进行体系化的梳理和总结,把感性认知提升为理性认知,把模糊不清的感觉转变为可表达的言语和文字,坚定让红色精神永放光芒的志向。学生们表示,岁月能改变山河,但红色精神穿越时空、历久弥新,这次社会实践让我们了真切感受到了遵义会议精神、工匠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红色精神的内涵和价值,也增强了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语言是有声的行动,行动是无声的语言。指导教师要求学生立足此次社会实践的思想收获,以“写给2035的我”的方式,认真思考和锚定人生发展方向,以实际行动传承红色精神,做到“以知促行、以行成知”。有学生写道,作为新时代职业教育学子,我们践行红色精神,就是要不枉时代垂青,不负家国期许,坚定职业教育自信和工匠精神自觉,学好用好专业本领,走技能报国的道路,为民族复兴、强国建设伟业添砖加瓦。在回答自己将如何宣传红色精神这个问题时,学生们也结合所学专业和个人专长提出了许多好建议,比如可以围绕红色主题,通过制作和发布短视频、设计宣传海报、开发校园文创产品、拍摄学生微课等丰富多样的形式,把红色精神传播给更多的学生。
三、加强和改进高职学生社会实践的思考
现在社会实践已经成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能够教育引导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增长知识才干,主动将“小我”融入“大我”,矢志不渝奉献社会、服务人民。高职院校要更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和价值,必须要在项目设计的优化、教育实效的强化、实践成果的转化等方面多下功夫。
(一)项目设计的优化
社会实践项目必须主题鲜明、目标明确、内容聚焦、任务具体,切忌主线不清、空泛散乱,不能搞“大杂烩”。高职学生社会实践选题要在上述要求的基础上,坚持顺应时代要求和呼应课内知识的原则,同时要契合职业教育的办学要求和学生实际,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或是活动结束后的成果开发时要充分体现学生专业特点。
(二)教育实效的强化
如前文所述,当前高职学生社会实践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故而有必要健全和完善社会实践的考核评价制度,比如可以采取完成学情问卷、学习推荐资源、设置系列问题、开展每日测试、撰写心得体会等方式,激发学生学思并重和学以致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的行为和思想都动起来,不断增强社会实践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实践成果的转化
切不可将社会实践止步于完成总结汇报和考核评价,持续推进活动成效的巩固深化和活动成果的运用转化更为重要。既要教育引导学生结合社会实践的认识和体会,胸怀“国之大者”,精准锚定发展方向,努力成就精彩人生;又要鼓励学生通过短视频、微宣讲、文创作品等方式,把在社会实践中感知的正能量传播给更多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