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调研基本情况
(一)调研背景及目的: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2017年,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是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见证,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
如何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如何让红色文化焕发新时代价值,促进红色产业的持续发展,成为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破题的关键所在。
2023年7月,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知行红青年”红色宣讲实践团赴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仙源乡仙源村开展社会实践调研活动,深入探寻红色文化何以成为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引擎动力。
(二)调研方法:
1.文献调查法:阅读《万载县革命老区发展史》《红色万载》《万载党史》《红色仙源》《湘鄂赣苏区红色歌谣选》等书籍,对仙源村的红色历史形成初步认识。
2.网络调查法:通过网站、学习强国、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网络新媒体平台,多渠道了解仙源村发展现状以及盘活红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系列举措。
3.实地调查法:实地探访湘鄂赣省委旧址、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红旗报社旧址、湘鄂赣省军区旧址等地,进一步领会湘鄂赣苏区精神,了解仙源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红色产业发展情况。
4.访谈调查法:对仙源村的村干部、老党员、创业人员及普通村民进行走访调查,体会新时代十年的非凡成就和乡村振兴以来仙源村的重大改变。
二、基本现状和典型做法
(一)仙源村基本现状
仙源村旧时称小源,是一个位于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西北部、地处湘鄂赣边界的小山乡,总人口约为3000人,其中农业人口约为2800人,总面积约为4.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约为1500亩,山林面积约为1.2万亩。
赣水之畔,红色热土。1928年至1930年,毛泽东、彭德怀、腾代远、黄公略、王首道、傅秋涛等老一辈革命家便在仙源播下了革命的火种。作为曾经的中共湘鄂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机关驻扎地,仙源一度成为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有“小莫斯科”之称。
如今,仙源村现存革命旧址7处、革命遗址1处,其中湘鄂赣省委、省政府、红旗报社、军区指挥部等5处旧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共湘鄂赣省委旧址荣登江西十大红色旅游景点榜单。2020年,仙源村成功入选中组部、省委组织部红色名村,为宜春市首个红色名村。
(二)仙源村典型做法
培育红色土壤,传承红色基因。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开展,红色旅游业逐渐升温,仙源村以党建引领,产业为根,通过红色名村建设,在充分挖掘和利用红色资源方面做出了典型的探索和实践,打造“五国保、两场馆(历史展馆和村史馆)、一小道、一基地(红色教育基地)”新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1.把稳党建引领“方向盘”
农村党组织是乡村振兴的坚强战斗堡垒。仙源村坚持党建引领,将“三化”建设作为基层党建“一号工程”来抓,因地制宜推动红色名村建设,大力夯实党建堡垒。以“党建+”作为乡村振兴工作的核心纽带,逐步形成“支部引领+党员带头+村民参与”三方共治模式,充分发挥党员带头作用,推动广大党员在乡村建设、村庄管理、环境整治、创新创业走在前、作表率、当先锋。
此外,通过课堂培训、现场教学、实地体验、比赛选拔等方式,从村干部、仙源中小学老师、农村“五老”、党员志愿者当中选出一批熟悉村情村史、擅讲红色故事的人,成立了红色讲解志愿服务队。目前,全村培养了12名红色宣讲员。同时,在仙源中小学成立了“小小讲解员”队伍。
2.深挖红色文化“资源库”
仙源村对村内红色资源进行充分挖掘,对保存下来的湘鄂赣省委、省政府、红旗报社、军区指挥部等4处革命旧址进行全面维修,树立大型宣传广告牌,设置景点示意图,悬挂指示路牌,配以图片解说。同时,新建了红旗广场、湘鄂赣革命历史展馆、红色税收主题馆等爱国主义红色教育场所。
由老干部、老教师、老党员组成的“小源红色故事协会”,收集整理仙源红色故事。协会先后挖掘“警卫员鲁德春”“株木大战”“一件案子”等30余个红色故事,丰富了仙源村的红色故事库。
在官方公众号上对革命旧址、革命人物、革命历史、革命精神等进行宣传,鼓励村民群众自觉成为本村红色文化的学习者、宣传者、践行者和传承者,在全村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宣讲的热烈氛围,涵养乡村文明新风尚。
3.谱写齐心协力“合奏曲”
在红色遗迹的修缮开发工作中,将全村划分为16个网格,每个网格明确村干部、党员、志愿者负责,将红色旧址点连线连片,实现红色集聚效应。
为强化服务理念,深入落实群众办实事,做好红色旅游工作,满足前来参观调研人员的需求,增强红色文化体验感,仙源村着力建强“三支队伍”。一支是由乡村干部组成的讲解员队伍,一支是由退役军人组成的领队队伍,另一支是由红军后代、老党员组成的教育队伍。
创新建设方式,运用“上级补助+乡镇配套+乡贤捐赠+村民自筹”四方共建模式,对村庄进行净化、硬化、绿化、美化、亮化,让“强硬件”和“红美净”相伴,打造红色仙源。通过分类清理垃圾、评选清洁庭院、环境卫生整治等多种方式提升村庄生态生活品质,在美丽乡村建设之路上谱写红色仙源新篇章。
4.走出红绿融合“新路子”
仙源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打造红色旅游景区,将红色革命旧址和绿色自然景观结合起来,把红色革命精神与促进经济发展的旅游业结合起来,因地制宜规划红色旅游线路,重点打造以党建、研学为主题的红色乡村旅游,着力构建红色旅游带让“红色引擎”释放强劲动力。
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可以瞻仰革命旧址,缅怀先烈业绩,还可以重走红军小道、体验红军餐、睡红军床、穿红军鞋等“红色之旅”生活。
依托红色旅游发展,仙源村围绕“增收致富、安居乐业”的目标,丰富发展乡村业态,帮助更多村民和贫困户在家门口实现轻松就业和增收。积极探索盘活农村闲置资源,采取“村集体+合作社+民宿主”的经营模式,发展红色民宿经济;通过“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模式,流转土地,种植有机稻米和优质稻米,专门邀请南昌大学养殖专家到仙源村开展养殖教学活动,实现红色资源与农业发展相结合;借助好水的资源优势,做深“豆腐”文章,发展豆制品加工,从毛豆种植到豆腐产出,实现产销一条龙,打响“仙源豆腐”品牌。革命老区群众尝到了生活的甜头,日子也更有了盼头。
三、取得成效
(一)助推经济发展、助力产业兴旺
2021年底,仙源村中组部红色名村全面建成,“红色名片”越擦越亮,乡亲们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美。
一是通过发挥“红色名村”育人作用,仙源村积极与各研学机构对接开展红色研学活动。2022年,全村共接待16个学校、27个年级研学活动14100余人次,承接县委党校干部教育培训班5期500余人次,接待54个企事业单位2200余人次及南昌大学8个二级学院280余人次,带动仙源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5万元。
二是依托红色旅游发展,仙源村顺势拓展配套服务。开发茄子种植基地200亩,带动6户脱贫户、12户其他村民就业,每户年增收1万余元。村民自发开展商店、餐馆、土特产售卖、民宿和农家乐,全村常态化经营民宿8家、“农家乐”9家,带动村民增收近20万元。同时,仙源村建设红色研学拓展基地,建设山泉水厂,进一步丰富产业发展模式。
(二)丰富文化生活,推进乡风文明
努力做好文明实践、文化惠民、文化传承三篇文章,培育文明村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农村社会更加文明和谐,农民精神风貌持续改善。
一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用逐步凸显,童心港湾、大学生实践基地相继入驻仙源,并聚焦“一老一小”精神文化需求,开展“以文养老,以文育人”新模式。
二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逐步完善。建成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处、文化广场1个。每年组织开展文化惠民演出活动,实施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农村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三是红色文化传承体系逐步健全。建成一个湘鄂赣革命历史展馆,先后出版《红色仙源》等一批党史书籍,创作《红土谣》《烽火岁月》《龙湖星火》等一批文艺作品,其中红色革命题材戏剧《李更探监》在全国保利剧院巡演,累计超30万人观看。在红色文化的熏陶中,涵养新时代乡风文明新风尚。
(三)改善人居环境,实现生态宜居
健全农村环卫保洁体系,深化脏乱差治理,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
一是深入开展仙源村人居环境整治。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建立健全改厕后续管护机制,无害化卫生厕所覆盖率达83.5%。
二是因地制宜规划红色旅游线路,着力构建红色旅游带。改造景区内主干道(官双线仙源段)30多公里,树立大型宣传广告牌,设置景点示意图,成立红色旅游服务中心,修建游步道,整治沟渠等,绿化美化周边环境,荣膺“国家AAA级红色旅游景区”。如今的仙源,绿水青山基础不断夯实,红色文化魅力日益彰显,一副“红绿交融”的美丽新画卷已铺就在仙源大地上。
四、存在困境及其思考
(一)红色文化产业专业人才稀缺
红色文化资源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的人才。仙源村红色革命文化资源丰富,但是人才资源却很稀缺,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人才素质方面,目前仙源村红色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升,大部分红色讲解员与湘赣鄂革命旧址的管理人员缺乏与红色革命资源相匹配的专业性素养,既理解红色革命文化深层内涵又善于传播推广的专业性人才严重不足。
二是人才培训方面,仙源村红色讲解员专业技能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方面有待提升,在政治思想、技能素质、说教技巧等方面需要不断努力。
三是人才引进方面,仙源村位于万载县西北部,地处湘赣鄂交界处,发展空间和平台受到限制,难以引进红色文化传承专业性人才,数以千计的青年人离开仙源村去大城市务工和求学,回村发展的青年很少,造成了严重的人才流失。
(二)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单一
红色文化资源对做好乡村振兴工作有重大意义。但目前仙源村对红色文化的运用存在开发利用模式单一、同质化现象明显等现实问题:
一是仙源村的红色旅游业仍然停留在游客参观游览革命旧址,听取讲解员介绍红色革命历史这一单一的教育模式,红旅产业与休闲娱乐、生态旅游、数字科技产业等结合的不够紧密。
二是仙源村对其红色文化的背景内涵及价值的挖掘不够充分,形式和内容与其他地区的红色文化趋同,没有展现出仙源村作为土地革命时期“小莫斯科”的独特性,缺少对湘鄂赣苏区精神的创新诠释。
三是仙源村对红色文化的宣传方式缺乏新意,仍然停留在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介,借助网络新媒体宣传的力度不够,缺乏数字化技术的运用,限制了仙源村红色文化的传播。
(三)红色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困难
仙源村缺少主导产业,资源转化能力不强,劳动力不足,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老一代劳动力素质不高。产业市场竞争力不强,缺乏农技指导、拓展产业链系统培训、电商平台技术以及获取市场信息的渠道,乡村产业的激励保障机制尚不健全,农民的主体性作用较弱,缺乏创新性。
对此仙源村的村委和村民应敢于破除陈旧思想观点,并把新的可行性思想付诸实践,不断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赋能乡村振兴。要做到:
1.多举措强化夯实人才支撑。仙源村村委需要制定一系列人才引进计划,并抓住机遇申请人才引进计划经费,丰富发展机会。要留住年轻劳动力,必须大量发展乡村产业,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鼓励人才下乡,着力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展所能,同时增强村民的乡土情怀,号召外出求学务工的年轻人回村发展,为仙源村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2.科技助力红色土地新体验。充分利用科技化、数字化手段研发形式多样的沉浸式红色文化体验项目,引进VR、3D等先进科学技术,通过技术手段让革命老区的遗址遗迹遗物活起来,让线下的游客和线上的网友更加真真切切的感受到革命地区的风土人情和峥嵘岁月,使得线下游客流连忘返,线上网友向往憧憬。
3.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加强宣传。运用短视频APP、官方网络平台等新媒体进行宣传,以此来做到“指尖上的宣传”,让更多的网友了解仙源村宏伟的湘赣鄂红色革命文化资源,实现宣传更加便捷、更加灵活、更加快速。
4.因地制宜拓展其他产业。科学制定以红色教育为主导、特色农业产业为主体、休闲体验旅游为补充的发展规划。推广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转型发展具有本土特色、地域性强的乡村旅游、生态农业、观光休闲等新兴业态。适当开设农场、电影院等休闲娱乐场所,增强游客的体验感。
五、结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红色资源的利用和红色基因的传承,强调要“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革命老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能极大促进乡村基层党组织振兴、乡村产业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和乡村人才振兴,从而实现革命老区乡村全面振兴。仙源村应以红色名村为契机,加强党建引领,培育红色土壤,传承红色基因,打造红色研学旅游的“仙源品牌”,让乡村振兴和建设美丽新乡村的底气更足、心情更满、步伐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