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基因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这是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钟扬坚守了一生的“种子梦”。从藏北高原到喜马拉雅山区,从阿里无人区到波涛汹涌的雅鲁藏布江江畔,他用实际行动将这份梦想变成现实,在西藏收集的上千种植物的4000多万粒种子,不仅填补了世界种质资源库的空白,也汇聚成了钟扬身上最宝贵的精神——“种子精神”。“种子”何其渺小,但是一粒粒小小的种子却可以迸发出生命的奇迹,中华民族之所以能骐骥一跃,正因为有众多埋头苦干的“种子”,支撑起中国的脊梁。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教育学部特殊教育专业的师生们正是被“种子精神”感染并鼓舞的一群人,他们立志做“种子精神”的继承人,在特殊教育的事业中焕发出属于他们自己的“生命力”。
一、项目前期基础
(一)已实施情况
2012年,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教育学部开始了特殊教育专业第一届学生的招生工作,由于该专业属于“小众”专业,了解的学生和家长不多,出现了第一届学生100%被调剂的现象,后面几届特殊教育专业的录取数据再次出现了类似的情况。为了增强该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教育学部于2015年5月7日成立了特殊教育协会,并制定了特殊教育协会章程。该协会的宗旨是促使本校师生以及社会各界关注特殊人群,帮助协会成员了解与特殊人群沟通的技能,在实践中掌握对特殊儿童的康复方法,在提高学生专业素养的同时,更好地服务社会。协会的主要活动内容包括经验交流、志愿服务、技能比赛、社会实践、专业实训、特殊节日纪念活动等。
截至2020年10月,特殊教育协会已经走过了五年的发展历程,在特殊教育协会的积极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学生坚定地留在了特殊教育专业,同时在志愿服务、暑期社会实践、第二课堂等方面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在志愿服务活动方面,特殊教育协会的成员累计为各类特殊人群提供志愿服务超过15000余小时,受益人群超过8000余人次,受到各类媒体报道超过百余次,受到了各级各类荣誉和表彰达几十余次。目前,特殊教育协会已经形成“第一课堂学理论,第二课堂练能力,第三课堂强责任”的育人模式,成为提升特殊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感和搭载特教人“求知心、求实心、求志心”的育人模式。
(二)项目特色
“特殊教育协会”目前已经成为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教育学部一个品牌化的专业社团,该社团立足于特殊教育专业,致力于为各年级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搭建各类实习实践活动平台,开展第二、第三课堂活动,并且在课余时间践行“种子精神”,以特教人的“微薄力量”为各类特殊人群提供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以此提升学生专业认同感的同时,积极向社会宣传特殊教育专业,呼吁民众关注特殊教育专业和特殊人群,形成良好的专业品牌和社会口碑。实践证明,特殊教育协会坚持不懈点滴积累起来的志愿服务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不仅有效地提升了该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同时受到了各类残疾人团体、特殊教育机构和学校的高度认可和欢迎,收获了良好的社会赞誉。
(三)育人实效
特殊教育协会成立五年来的时间里,一代又一代的特教人始终恪守“种子精神”的隐忍和坚守,以“打接力”的方式坚持完成特教学会各项活动,夯实“三心三课”理论和实践基础,收获了一次又一次的感动,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荣誉。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的活动参与度达到了100%,该专业学生转出率控制在了20%以下,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专业学习能力都得到了提升,特殊教育专业的社会影响力也逐渐显现,越来越多的特殊教育学校、机构和社会团体开始主动与特教专业接洽,已经初步形成了志愿服务活动、专业实习实践、毕业生实习就业等多方面的合作基础。
(四)推广价值
一种精神——“种子精神”
“种子精神”是支持特殊教育专业发展中的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时刻激励着特教学子在求学之路上披荆斩棘、勇往直前。汇华学院特殊教育专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就像是一颗种子的萌发过程一样,带给万千学子心灵上的启迪。
一个模式——“三心三课”
“第一课堂学理论,第二课堂练能力,第三课堂强责任”的育人模式已经成为提升特殊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感和搭载特教人“求知心、求实心、求志心”的育人模式,实践已经对这个育人模式做出了检验。
一个社团——特殊教育协会
依托于特殊教育专业建立起来的特殊教育协会已经在育人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它通过为特殊教育专业的学子们搭建各种校内外实习实践平台,为学生们提供了大量沟通特殊人群的机会,为特殊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二、项目提升规划
(一)建设目标
1.构建特殊教育专业育人的“三心三课”实践体系。
深入挖掘“种子精神”所蕴含的深刻意义,以钟扬教授矢志学知、躬身求实、甘于奉献的精神为引领,探索特殊教育专业育人体系,形成以第一课堂为根基,培养求知心,夯实专业理论基础;第二课堂为补充,激发求实心,提升专业综合素养;第三课堂为拓展,培养求志心,强化专业社会责任感的“三心三堂”的协同育人体系。
2.不断探索夯实第一课堂、创新第二课堂、拓宽第三课堂的新平台、新路径。
围绕“种子精神”中的矢志求知,积极推动特殊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培养教育教学知识和康复训练技能“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专业人才;围绕“种子精神”的躬身求实,结合学院实际,因校制宜,搭建校内活动载体,以讲课比赛、演讲、辩论、读书为基础,不断探索、创新活动平台载体;围绕“种子精神”的甘于奉献,积极探索校外活动载体,助教、护残为目标,与福利院、残联、康复机构等各类相关团体对接,拓宽社会接触面,开展各项志愿服务活动,强化特殊教育专业的社会责任感。
3.创建汇华学院特殊教育专业育人品牌。
特殊教育专业作为学院特色专业,也是重点建设专业。创建特殊教育专业“三心三堂”的育人品牌,对于提高的就业率和就业层次有重要作用;同时也对提升学院的社会形象有帮助。以第一、第二、第三课堂的相互补充、层层推进的形式,培养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的求知心、求实心和求志心,使培养的学生能像“种子”一样,播撒在我国教育事业的大地上,立足本职,服务奉献,脚踏实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二)推进方案
在秉承“三心三课”的理念基础上,下一步的工作将深入挖掘钟扬教授的“种子精神”,从“学知”、“求实”和“奉献”的三方面出发,充分发挥三课堂的载体作用,致力于使特殊教育学生夯实知识基础,提升实践能力,热心志愿服务,关注特殊人群,增强责任意识。
(三)重点举措
1.加强不同年级特殊教育专业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形成“传帮带”的优良传统。
经过四年的发展,汇华学院的特殊教育专业在志愿服务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成绩的取得只能说明过去,未来特殊教育专业何去何从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对于前几届学生做的好的地方可以吸取,还要不断开发能够促进专业发展和增强学生专业认同感的其他活动,形成高年级带低年级的良好氛围。
2.挖掘特殊教育协会的导向作用,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之间的桥梁。
特殊教育协会在积极主动吸引学生们参与各种志愿服务活动、促进大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的同时,也要积极动员专业教师参与到特殊教育协会的各项活动中来,把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有效结合起来,促进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
三、条件保障
截至目前,特殊教育协会“三心三课”实践育人模式已经得到了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教育学部大力支持,学部聘请一线特殊教育学校以及河北省残联儿童康复中心的师资力量充实到第一课堂的教学中,此外学部还和河北省残联、石家庄市第八人民医院、石家庄市特殊教育学校等单位建立了教育教学实践基地。此外,特殊教育专业被列为学院重点建设专业,学院投资为该专业建立起了感觉统合训练实验室、知动实验室、沙盘游戏实验室等专业实践平台,进一步为学生的成长长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特殊教育协会曾连续三次获得共青团石家庄市委员会“政府购买志愿服务项目”专项资金支持,用于支持和鼓励特教学子们为特殊人群带来的志愿服务活动。未来,特殊教育协会还将继续秉承“种子精神”的内涵,把校内外的第二、第三课堂继续推向深入。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0条)
查看更多评论 已显示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