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头部

美丽中国视域下的青年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实现路径研究

来源: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作者: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王媛媛 2021-11-19

   青年大学生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力量,但现状不容乐观,生态文明意识水平偏低、生态文明责任意识淡薄、生态文明实践参与不足等问题突出。研究主要基于美丽中国建设视角,提出突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引领、构建生态文明特色教学体系、打造生态文明教育专业队伍、创新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营造生态文明教育全民参与氛围等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五大路径。

关键字:美丽中国;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建设美丽中国既是党和国家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积极回应和庄严承诺,也是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行动自觉。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作为青年群体中重要组成部分的青年大学生,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浪潮中,更是肩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走深走实、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重任。加快培育青年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引导青年大学生关心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推动青年大学生成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现状

为直接、全面了解掌握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现状,本研究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问卷调查,共计发放问卷520份,剔除数据不完整等无效问卷,有效问卷505份,问卷有效率97.12%。分析发现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水平偏低、责任意识淡薄,实践参与不足。

(一)生态文明意识水平偏低。调查发现,25.15%的大学生知道“生态文明建设”且很了解;65.07%的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有所耳闻,但不是很了解;更有9.78%的大学生表示没听说过“生态文明建设”。同时还发现生态文明意识水平与大学生的政治面貌呈现正相关;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尚且局限于传统的环境要素保护,主要对身边水、空气及噪声关注。

(二)生态文明责任意识淡薄。调查发现,65.47%的大学生认为生态文明建设与自身密切相关,19.36%的大学生认为有点关系,认为没有关系及持有不好说态度的比例为15.17%。还发现超过60%的大学生认为生态文明是政府、社会的事情,作为学生可能有点责任或没有责任。

(三)生态文明实践参与不足。调查发现,15.77%的大学生经常参加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活动,且保持较高的热情与参与度;52.5%的大学生会偶尔参加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活动,主要受个人兴趣、时间安排、有无同伴等方面影响;22.55%的大学生极少参加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活动,除正常课程外,时间多用于交友聚会、游戏、直播、购物等方面;9.18%的大学生不参加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活动,主要认为作为学生和生态文明建设没关系。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现状影响因素分析

一是主动参与内在动力不足。受个体惯性思维和传统家庭教育影响,部分青年大学生把生态文明建设等同于生态环境保护,自己所学专业也不属于生态环境保护范畴。部分青年大学生没有明确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大部分时间沉迷游戏、网络直播等,“宅”成为群体的典型标签,主动参与生态文明相关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二是考核评价机制尚不健全。目前部分高校多以选修课、通识课、入门指导课以及讲座论坛为主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课程论文是其考核评价标准,传统的、机械的考核评价形式极大的降低了青年大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热情。

三是育人载体形式相对单一。目前高校推动生态文明教育的载体相对较少,教学组织形式相对单一,组织的实践活动几乎雷同,这与青年大学生对社会万物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新事物的追求不符。

四是宣传教育氛围尚未形成。目前高校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多以执行政策文件为主,部分教学教辅部门、学生组织的积极尝试呈现出“多点开花”现象,但载体建设不够、活动形式单一、参与群体固化等因素影响,师生广泛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氛围尚未形成。

三、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路径创新

(一)突出思政教育引领,推动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大思政格局

充分发挥思政课的生态文明意识培育主阵地作用,推动生态文明思想进入思政课程,开设生态文明思想专章,强化生态文明理论系统学习,注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内涵与外延的深度讲解,培养青年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价值观、绿色发展观,真正推动生态文明思想入脑入心。突出学科融合,注重跨学科人才培养。突出生态环境保护学科人才培养,加大与地方政府合作力度,立足实际,探索开设生态环境保护专业人才定制。加快整合课程资源,注重大学生生态文明全过程教育,探索推动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入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协同发力实现青年大学生政治素质过硬、生态文明知识扎实、生态文明实践丰富,创新构建大思政育人生态圈。

(二)优化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生态文明教育特色教学体系

依托学科特色和优势,探索编制生态文明建设通识教材、校本教材和专业入门教材,科学推动生态文明思想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系统进教材、生动进课堂、扎实进大脑,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增设生态文明教育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设置学期听取生态文明相关论坛、讲座等数量要求,纳入学时学分评价考核体系。科学优化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推动生态文明教育纳入新时代大学生成长体系和教育体系,科学增加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比重,注重生态文明教育的连续性与一致性,推动生态文明教育内容融入大学第一课、职业生涯规划课、专业课、就业创业指导课等大学生涯的全过程。

(三)建立教学名师团队,打造生态文明教育专业队伍

高校辅导员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同路人、开路人,始终走在学生工作第一线,是大学生价值引领的骨干力量,持续加强对辅导员队伍的生态文明教育系统培训,注重新进辅导员的生态文明专项考核和定期培训,鼓励引导辅导员结合学生专业实际策划指导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活动,推动生态文明思想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落在实处、落在学生成长的日常细节里。突出专业课教师集体备课研讨,注重专业知识与生态文明教育的创新融合,发挥好课程思政的生态文明教育专业优势。有条件的支持成立地市级或校级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中心和名师工作室,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本地化研究,设置科研助理,吸引青年大学生参与,创新探索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路径。强化教师发展研究中心优势,将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内容纳入每期必修课程,持续做好辅导员、教师队伍的生态文明思想再教育。

(四)创新实践活动形式,开辟生态文明教育主战场

结合学校、专业优势,突出“第二课堂”作为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载体和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教育教学环节,创新策划开展生态文明实践活动,鼓励引导大学生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各类公益活动。推动生态文明教育走进党课、团课,激发青年大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内在活力。及时组织观看生态环境保护纪实片,策划“生态环境保护热点之我见”大学生辩论赛等活动。发挥学生社团组织优势,组建生态文明实践社团,抓好世界地球日、环境日等重大活动,策划“美丽校园”建设系列活动。加大与地方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志愿者协会沟通,创新组织自然生态环境揭秘、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展、“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等活动,吸引青年大学生主动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自然,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生活。

(五)引导师生广泛参与,营造生态文明教育校园氛围

加快完善校园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对教学楼、宿舍等进行节能化改造,打造校园绿色建筑典型案例,建设生态文明思想主题公园,探索校园绿化中水使用。构建生态文明建设宣传矩阵,在学校门户网站、微信微博、短视频平台等开设生态文明教育专栏,利用好板报、海报等各类宣传栏进行生态文明主题宣传。策划举办演讲、辩论、征文、摄影等形式多样、时代主题鲜明的生态文明建设主题活动,利用学习强国平台,举办生态文明知识竞赛等活动,引导全体师生广泛参与。发挥学科优势,策划各类生态文明研究学术交流、实践创新活动,鼓励师生参与。深入推进校园垃圾分类,增设分类垃圾桶,策划垃圾分类比赛等趣味活动,打造校园垃圾分类试点。加快出台校园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探索实施校园碳币,推动碳币在校园内流通,倡导师生践行低碳生活。

参考文献:

[1]彭乐春.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20.

[2]欧阳慧敏.基于“课程思政”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中国矿业大学,2019.

[3]张娥英.大学生生态观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基于对在苏高校大学生的调查[J].教育现代化,2018,005(044):304-305,336.


收藏 投诉
青年大学生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力量,但现状不容乐观,本研究基于美丽中国建设视角,提出五大培育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