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荐书
《文城》--总会被找到
原创 延安大学 池小洁2021-04-19
字号:AAA
总有个地方叫文城。


作者简介 PROFILE

 余华 

余华(1960年4月3日-),中国当代作家,生于浙江杭州,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现就职于杭州文联。 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许三观卖血记》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1998年,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2005年,获得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




内容简介


在溪镇人最初的印象里,林祥福是一个身上披戴雪花,头发和胡子遮住脸庞的男人,有着垂柳似的谦卑和田地般的沉默寡言。哪怕后来成了万亩荡和木器社的主人,他身上的谦卑和沉默依旧没有变。他的过去和一座谜一样的城联系在了一起,没人知道他为什么要找一个不存在的地方。


他原本不属于这里,他的家乡在遥远的北方。为了一个承诺他将自己连根拔起,漂泊至此。往后的日子,他见识过温暖赤诚的心,也见识过冰冷无情的血。最终他徒劳无获,但许多人的牵挂和眼泪都留在了他身上。


“文城在哪里?”


“总会有一个地方叫文城。”



微信图片_20210417174219.jpg



书评摘要


1:有论者称赞余华的《文城》是浪漫的史诗,着实令人费解。《文城》的条线简单清晰,故事单纯透明,何来一点史诗的波澜壮阔?在我看来,《文城》只是一段精彩的传奇。其中的人物,或信或义,有情有义,但基本是扁平的。他们的行动和命运全部驶入命定的方向。现代小说,早就超越了故事,把更多的美学可能性带给读者。帕慕克说,文学是用一根针,挖一口井。我们在余华的小说中,很难看到故事背后的景深。



                                                                                                                               --来源于网络


2: 我看完某本书后,有的会一口气洋洋洒洒地写上近万字的书评或感悟;有的确实感慨万千却写不出一个字,就比如《文城》。

  读余华的书,从来都不费力。也只有他的书能让我那么废寝忘食,沉醉在他讲的故事里。

  但《文城》让我读完之后像一个“哑巴”一样。别人问我怎么样,我可能会词穷,只能不断的重复类似“你看完就会知道了…”这样的话语。

  其实大部分的沉默多掺杂着失望。我依然记得读余华的《活着》《兄弟》和《在细雨中呼喊》时的震撼,那种流畅与对心灵的冲击令人回味。但直到现在,我也很难写出有关《文城》的评论,多是复杂。对书,也对这个作者。



3:多了一腔热血,多了一股劲儿,这是《文城》与《活着》第一个大的区别。

另一个巨大的区别,在于对文城的寻找上。多年以来,我们聊起《活着》在表达什么,一定有一个词会在这时出现——好死不如赖活。这几乎可以说是《活着》的主流价值。

福贵一生可以说完全是一个被动的命运接受者。他没有信仰,也没有追求,只有作为生物最低限度的欲望——活着。

《文城》中的人物就大不相同。林祥福正是因为不愿接受小美的离开,才主动选择寻找。溪镇的人民为了保护家人,舍生取义和土匪搏斗。

有些价值高于活着本身。这大概是《文城》之于《活着》,第二个大的区别。在单纯的文本分析上,《文城》自然比不上《活着》,有存粹的恶人与英雄的存在,也必定是伤害文学价值的事情。但至少就“对于当下这个时代的价值”这一点上,书单君认为,或许《文城》比《活着》更有意义。



                                                                                                                                     --来源于网络

7190314.jpg



写在最后


 每一本书都有它的可读性,无论别人对这本书的褒贬如何,也只代表他人的意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才不枉读完一本书,不能在他人的声音中迷失自己的思考。




END


[责任编辑:刘鹏]
总有个地方叫文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