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书事儿
习《中庸》之道:“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
原创 许焕2021-09-16
字号:AAA
它传递着祖先们的智慧,激励着一代代青年学子们立身做人、修身立基、理身自强。

习《中庸》之道:“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

——穿越千年与吉林师大的甲子碰撞

先秦,对现代人距离如此之远的年代,却通过另外一种独特方式存留在人们对它的记忆中。翻阅先秦古籍,透过仓颉般的伟大符号,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极其贵重的人生宝藏,从对自然世界的无限探索,到人类社会的道行规律,一本本散发着质朴气息的文化古典,却在骨子里镌刻着一段段中华文明的原始密码。

 ZHONG.jpg

《中庸》是《礼记》的篇目之一,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相传为战国时孔子之孙子思所作。宋代朱熹将其与《大学》、《论语》、《孟子》并称“四书”。“中庸”主张处理事情不偏不倚,认为过犹不及,是儒家核心观念之一。全书集中讲述性情与封建道德修养,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至诚无息”,将“诚”看作是世界的本体,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知方法。“中庸之道”在现代人心目中几乎成了迂腐、缺乏个性、走中间路线、不思进取的代名词,细读《中庸》,你就会发现这种观点有失偏颇。《中庸》通篇都在告诫我们要至诚至性,率性而为,行乎当行,止乎当止,并且不厌其烦地列举各种例子,感情充沛地赞美“圣人之道”。书中“上不怨天,下不尤人”,“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等成为习见的成语,足见本篇有丰富的思想内容。《中庸》历代注本很多,重要的有宋程颢的《中庸义》、程颐的《中庸解义》、朱熹的《中庸章句》,清李塨的《中庸传注》、戴震的《中庸补注》等,近代康有为的《中庸注》、马其昶的《中庸谊诂》、胡怀琛的《中庸浅说》等。通行本有清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刻本。

 吉林师大的校训“好学近知、力行近仁”就是从《中庸》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演化而来的。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其实就是解释智仁勇三者的关系。以孔子的观念来解释,一个人真正好学不倦,不管自己智力怎么样,那么,这就是智慧。不管自己的智力能力怎么样,永远不断地上进、求知,这就是智慧,他本身就是一个智慧。假设没有这个认识,他不敢求知,认为我很笨,没有办法了。所以有许多使人习惯的改正、人生的修养做不到的,能够力行,就是尽力地去做。学问之道啊,并不是思想上知道了就算了,知道了要做到、求证到,不求证到那个学问都没有用的。求证必须要力行,所谓努力真正去做到。所谓能够知道了,而力行改正过来,做到、求证到,就是“近乎仁”。

R-C.jpg

《中庸》一本历经千年的文化典籍,在历史不息的长河中,散发着属于它自己的光辉。直到今天,吉林师范大学的校训石上“好学近知、力行近仁”这两句话不仅仅伫立在学校广场60余载,更生长在每一位学子心中。它传递着祖先们的智慧,激励着一代代青年学子们立身做人、修身立基、理身自强。

 


[责任编辑:刘鹏]
它传递着祖先们的智慧,激励着一代代青年学子们立身做人、修身立基、理身自强。